国内外体育自主学习研究*
2014-12-05吴本连
吴本连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党的十七大也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因此,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说,要想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尤其是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有必要对国内外关于体育自主学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综述,这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也能够加快我国“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
1 理论研究
1.1 概念方面
国内外目前关于体育自主学习的概念尚无统一界定。国外研究者对体育自主学习定义以Self-Regulated Learning和Active Learning等为主,侧重于心理学角度,相关研究比国内要早。
国内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体育自主学习进行了诠释。于秀从哲学的主体论角度提出了“主体性体育学习”概念,主张学生是体育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其健身、健康、愉悦、放松等体育需要成为他们参与体育学习的主要动力,这些需要以学生主体为核心,与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师因素共同构成主体性体育学习系统。主体性体育学习的本质是要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在与学习客体发生联系过程中表现出能动性。因为自觉、主动、自主和创造性地习得体育经验,可以引起与体育相关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可见,这是体育自主学习概念的前身。吴本连指出,体育自主学习是指“在体育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学习目标、自选练习内容和方法,通过自我监控练习过程和及时评价练习结果等方式,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潘绍伟从教学论的角度指出:“自主学习(主动性教学)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步骤,以完成学习目标的体育教学模式。”
上述有关体育自主学习定义的不同解说,说明对其界定的复杂性,也说明对体育自主学习的定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1.2 其他方面
其他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自主学习的特点、功能和培养策略等方面。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有:毛振明对体育自主学习的意义、要素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庞卫华、周学荣对体育自主学习的意义、内涵、特征、自主学习实施的基本条件进行了探讨;周登嵩提出了如何正确理解体育自主学习以及必须要明确的几个问题等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培养策略方面,季浏提出的“树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理念”;庞卫华提出的“创立体育自主学习的条件”;吴本连提出的“建立‘交互主体性’的师生关系”等等;其他还有陈应华的“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创造自由选择活动内容的环境,具体方法主要有自选法、情境法、直观法和选项法等”;韩军梅的“转变体育教师观念,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等。”
国外相关研究从1995年就已经开始,Shakarian、 Diana C的研究指出,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自主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习内容拓展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同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等等。Chatzisaranti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在体育课中,自主学习行为调节的控制形式与休闲时的身体活动及意图呈正相关。他们认为,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个体感觉引起活动的原因由外部向内部转化。
挪威学者Ommundsen主要论述了体育自主学习的概念和自主学习策略对体育学习的重要作用,同时描述在体育中建构自主学习策略的途径,对体育自主学习策略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为个人及环境因素。具体来说包括:(1)自主学习的定义与分类;(2)对于自主学习技能发展的社会认知观点;(3)自主学习的动机模型;(4)对学习环境和成就目标的描述,以及被看作是自主学习动机驱动能力的内隐理论;(5)有关自主学习在学业和体育领域的相关实证研究,包括最近在挪威获得的有关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主学习的发现;(6)从研究观点和总结中获得的启示,以及对体育教师的实践指导等等。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体育自主学习的特点主要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等。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需要等方面。培养策略主要有树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理念、建立“交互主体性”的师生关系和创设体育自主学习的条件等等。
1.3 理论研究述评
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还发现:尽管国内外的体育自主学习研究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并且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范式上,仍然比较单一。国外的研究侧重于心理学的角度,国内的研究侧重于教育学的角度,很少有人从交叉学科——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也很少有人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体育自主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至今还没有发现有人从它的形态、价值、结构和演化的角度进行全面研究,导致一系列其他研究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指导,这无疑是一大缺憾。另外,关于体育自主学习的许多基本问题,譬如体育自主学习的体育学科特点不强,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内部结构和能力培养问题等等,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国内外目前对体育自主学习的理论研究还有待于深入,要突出体育学科特点,在理论研究上加大力度。今后关于体育自主学习的理论研究,建议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认知主义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结合体育学科特点,进行体育自主学习系统的分系统和子系统解析,对各个系统的元素、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尝试运用自组织理论进行体育自主学习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演化方面的研究等等。
2 实证研究
2.1 测评工具的研制方面
在测评工具的研制方面,国内主要有吴本连运用心理测量学方法研制出的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量表,该量表包含19个条目,由4个维度构成,即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2以上,再测信度系数为0.846,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有效量具。
后来还有其他人员从不同的角度研制了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相关测评工具,主要有林俊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自我管理和学习环境4个方面加以测评研制出了由51个条目组成的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刘慧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维度上编制了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问卷。韩军梅从学习动机激发、内容选择、时间管理、方法运用、过程监控、结果评价和环境营造等方面设计了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调查问卷;侯继来设计的体育舞蹈专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量表等等。但是,大多数量表的研制程序不够规范,科学性有待验证。
2.2 现状调查方面
在调查研究方面,对中学生的调查主要有,吴本连对华东地区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他还有林俊、刘慧、庞卫华等;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主要有韩军梅对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刘云娜在教学实验前对大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王晓燕从影响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因素,以及当前大学生自身对体育自主学习的认识角度进行了相关调查与研究;邓国良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水平整体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大学生阶段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无显著差异,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还依然受到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3)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水平普遍低于男生。其他还有袁晓军对湘西南地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黄新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等。相关调查结果还显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由于认识角度以及认识能力的原因,在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也影响了对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培养;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他们体育自主学习的意识淡漠;传统的评价机制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造成了评价结果的不客观性与不公正性,影响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因此对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为了揭示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姚玉龙对我国10所普通高校1 47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表明,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对其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提出培养我国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上述结果表明,关于体育自主学习的调查研究,真正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调查研究并不多,有待于进一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3 实验研究方面
在实验研究方面,主要有鲍桂萍对初中生进行了体育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在初中体育课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陈冰运用实验法研究了培养初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刘云娜对大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班学生相比,实验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更高,对体育课的意义有更深的认识,练习方法也更有创造性;实验班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显著优于对照班学生。林辛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效果也较为显著;王秀英在体育院系速度滑冰教学中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自主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为体育院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近年来,国外的实验研究比较多,Chen Ang,Shen Bo研究了体育教学中目标、兴趣、课外活动及学习之间相互联系的“网络”关系。认为目标和兴趣是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动机,该研究将学习动机与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及学习结果相联系。从两所中学随机抽取了104名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统计出有关目标、兴趣、学习成果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数据,结果表明,参加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目标定向,而且学习更积极。结果还显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能促进参与的积极性,但不一定会产生相应的学习成果。这些研究结果描述了体育学习动机和学习结果之间动态复杂的网络关系,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Ao Man-Chih运用实验研究了体育自主学习对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满意度的影响 ,该研究是在调查自主学习对实现学习目标和满意度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实验验证,将接受自主学习干预的学生与参与标准课程教育下的一组学生进行了对比。测试指标有:(1)运动参与特点;(2)对自己学习的感受;(3)对体育课的满意度。实验结果显示,使用自主学习策略后,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和信心都有所增加,运动参与的特点也明显不同。
Ommundsen运用内隐学习理论探讨了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和能力问题,研究报告了13-14岁中学生在体育课上,内隐学习理论与体育自主学习的关系。多元分析的结果显示,体育自主学习的方法包括认知策略、自我调节和寻求适应性帮助,强调了体育教学的价值在于重新评估学生的能力,使他们相信通过努力能够改变他们的能力。
加拿大学者Clark等人运用Zimmerman的自主学习理论,比较了两种自我行为模型:自我示范型(常常审视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和自我反思型(常常反省自己当前的表现)对儿童体育自主学习和游泳成绩的影响。主要从自我效能感、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满足感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该项研究把33名儿童随机分配到三个小组中,两个自我行为模型小组在进行体能练习之前,进行了模型干预练习,而控制小组仅仅进行体能练习,结果显示,自我示范小组优于自我反思小组和控制小组。这些结论为自我行为模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支持。Martin L等人研究了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发展体育专业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就业技巧等。从体育自主学习的三大特征(动机、环境和自尊)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干预实验,结果显示,学生的内部动机方面显著上升,体育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就业技能的提升。
国外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Kolovelonis的系列研究,Kolovelonis(2010)以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共72人为实验对象。依据Zimmerman的自主学习模式理论,通过实验揭示了模仿和自我控制两种方式的体育自主学习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效果,比较了不同年级之间自我控制方式的有效性。结果表明:6年级学生从模仿到自我控制两种方式比没有用任何方式的学习效果都好,尽管六年级学生在模仿能力、自我控制和内部动机等方面都强于五年级学生,但是五年级学生的模仿和自我控制,或自主学习的一个水平也能达到一样的效果。这些结果证明了模仿和自我控制在体育自主学习中的有效性,该研究还运用了自主学习的社会认知模式理论解释了研究结果。随后,Kolovelonis(2012)运用实验方法,从体育自主学习的社会认知模式角度,验证了体育自主学习的认知模型的有效性。Kolovelonis(2014)再次运用实验方法,表明通过改善学生的动机信念,可以提高学生在体育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能力等等。
其他相关研究还有Addison的“自我评价对青少年体育学习障碍影响”;Susan B的“自主学习策略对中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研究”和“中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发展策略分析”等等。
2.4 实证研究评析
目前的实证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测量与评价工具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化、标准化,还没有出现大学生和小学生体育自主学习量表。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8年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二条第一款就指出:“必须由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运动与运动实践贯彻到每个人的一生。”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去评价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因为教育者需要借助体育自主学习测量来说明自己的教育干预效果,或是鉴别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以便因材施教。可是,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已经成为制约改革发展的“瓶颈”之一。
另外,已有的相关实验研究大多数都是单因素设计,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自主教学法对学习不同项群内容、同一项群不同运动技能等级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创新能力)的影响有何规律,目前还不清楚,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制约了我国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学生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随着我国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终身体育观念意识的日渐加强,创新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理论、研制其科学的测评工具、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等等,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在学校体育中,必须把增强学生的选择性,发展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作为研究重点之一。未来的实证研究趋势应该是:首先,要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解决体育自主学习测量工具问题,即进行体育自主学习量表的研制;其次,运用研制的量表作为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科学工具;最后,要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体育自主学习对不同学生学习效果(如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运动技能、体育课成绩、自信心、心理健康)的影响等等。
3 结束语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倡自主学习以来,由于体育自主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较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必须进一步加强该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不仅能有效提高我国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也能为他们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1] 吴本连,季浏.论新体育课程中的自主学习[J].中国学校体育,2004(6):56-58.
[2] 潘绍伟.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学方法的整合与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5(5):15.
[3] 毛振明,赖天德.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自主学习[J].中国学校体育,2006(9):28-31.
[4] 庞卫华,周学荣.体育自主学习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7(1):50-52.
[5] 吴本连,季浏.论后现代主义体育教学观下的师生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8(7):108-109,122.
[6] 王林.学习型社会视域下体育课程发展趋势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