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困境与理念转换

2014-12-05蔡月飞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符号

蔡月飞

(西安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困境与理念转换

蔡月飞

(西安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结果显示中国武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这一特殊现象,引发了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重新思考。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遭遇的文化误读、认同危机等文化困境,仍然是制约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因素。今天的中国武术应该转换国际传播理念,一方面应站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国家形象的战略高度,推进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另一方面,中国武术应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发挥典型人物、重大事件等强符号传播功能,规避风险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困境;理念

对当下的中国武术发展而言,现在即是其国际传播的最好时机。因为,在《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中,“国际民众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依次是:中国武术、饮食和中医”。对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中武术排名第一的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重新思考。回顾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历程,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第一走出国门,到改革开放以后,在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把武术逐步推向世界,积极扩大中华武术的影响……。立足于国内,同时积极稳步的向国外推广”[1]的国际传播方针。中国武术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方针指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的走向世界,形成了内容广泛、赛事多样的良好国际传播局面,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标识性符号正在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中国武术文化品牌的观念正在形成。

然而,尽管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取得了显著成效,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加之西方主流媒体始终占据着话语权,使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仍然存在着文化误读、认同危机等障碍。尤其在“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2]的国家战略指导下,如何站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从中国文化立场出发,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制定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策略,应该成为当今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亟需关注的命题。

1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困境

1.1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误读

由于“不同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场域,由一系列价值观念、态度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组成”[3]。所以不同文化场域中的人,不可避免的从自身文化场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出发,去审视其它文化场域中的文化事项。中西文化是处于两个不同场域的文化形态,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区别。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而言,诞生于中国文化场域中的中国武术,在面向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而产生文化误读。

因此,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文化误读的存在仍然是制约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从中国文化的视角解读中国武术,很难得到西方文化的认可。“如中国传统武术的练习中就有所谓‘人有三宝:精、气、神'之说法,这对生活在中国的人来说,理解精、气、神并不难,但对西方人来说,却很难说得清楚”[4];以中国文化阐释中国武术理论,又因为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也很难得到西方人的认同。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和影响,中国文化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的文化结构。反映在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上,是其自身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进行的自我改造。这种改造后的中国武术再次传播至各个文化场域中时,仍然得不到西方受众的认同。如竞技武术的国际传播,尽管体现出西方体育文化的“高、难、美、新”等特点。但是,却被西方受众认为是中国式体操,或者是西方拳击加腿法的翻版。这种以西方体育文化为蓝本改造后的中国武术,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同样也遭遇了文化误读的问题。

1.2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的认同危机

今天的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断裂所产生的弊端已经暴露无疑,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因为,由文化的断裂而产生的自我认同危机,则意味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怀疑与否定,进而会引起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因为“每个人都是一面反映他人的镜子,同时他也从他人这面镜子中反观自身,认识自身。每个人都将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尺度等投射到他人身上,他人的言行举止成为自我意义表现的参照,而人也正是从自己的对象性活动及其关系中反观自身的存在,确证自我存在的意义”[5]。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过程中,也产生了自我文化认同危机,进而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迷失自我。一方面,从西方体育文化这面“镜子”中,看到西方体育所展示的直观、科学性以及竞争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反射出中国武术自身的主观性、神秘性以及弱化竞争等特征。于是作为官方的竞技武术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依据“镜子”中的西方体育文化特征改变自身的文化结构。使其“在同类项目的借鉴中寻求发展的‘短、平、快',而这却失去了武术的特质和固有形式,无形中失却了武术本身”[6],产生了文化认同的危机。另一方面,作为非官方组织的民间武术,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大多数传播者对中国武术理论体系的阐释水平较低,导致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传播技术的多、宣传理念的少。“太极拳国际化传播便是如此。目前的太极拳传播队伍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国内的技术型人员,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除此之外,在跨文化传播交流中则在语言沟通过程中则表现出明显的障碍”[7]。导致了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在西方文化场域的认同危机,也阻碍了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进程。

因此,对于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我们应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出发,在“构建国家形象的同时,形成武术身份、武术认同、武术自觉的基本共识”[8]。转变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理念,从打造中国武术的强符号入手,开辟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新途径。

2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理念转换

2.1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应站在国家立场上建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指在“特定国家的外部国际公众通过复杂的心理过滤机制,对该国的客观现实形成的具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9]。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职责所在。因此,对于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而言,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应该成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第一要务。

然而,中国武术国际传播30多年以来,无论从推广内容上,还是推广形式上,或者是理念传播方面,仍然没有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传播中国武术文化的符号价值,塑造中国特有的国家形象,从而也制约了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效果,弱化了中国武术在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地位。因此,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利用中国武术这个文化载体,讲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事原则,阐释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深层价值理念,塑造柔性、亲和、智慧的大国形象,对今天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至关重要。

对于今天的中国发展而言,尽管在刚刚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中表明:“多数国际民众认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形象属性,并认为中国已成为当代世界大国”[10]。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及承担责任的增加,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的负面言论依然存在。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向世界传递一个温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是今后国际传播的主要内容。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身体文化,具有很强的标识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作用。孔子曾讲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及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对中国武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中国武术具有明显的弱化技击格斗功能的特征,体现出对和谐的追求。它注重自我防守,淡化主动进攻;它尊重对手,慎重动用武力;它强调练的过程,忽视打的效果。中国武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使原本具有搏杀、格斗功能的技术,上升成为“止戈为武”的工具,体现出中国文化礼让他人、尊重对手、重视自修、追求和谐的处事方式和原则。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恰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因此,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应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从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的战略高度出发,通过中国武术这个载体,向世界传递一个不征服、爱好和平、与他人和平共处的国家形象。

2.2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应坚守民族文化立场

立场即“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立场的丧失,是当代中国知识界、文化艺术界最为严重的问题”[11]78。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也遭遇了文化立场丧失的境遇,使中国武术的文化身份变得模糊或者被改写,民族文化特色消失,甚至是被西方文化所同化。因此,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应该坚守民族文化立场,传播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国文化身份的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自觉。

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构成个人、团体以至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丧失了文化自觉,思想混乱不清,是非观念不明,美丑不分,进退失据,也就丧失了判断能力甚至行为能力”[12]。站在本民族文化立场上,传播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坚守的底线。即使在欧洲和美国,也在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一方面是全球一体化的始作俑者,但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又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一种主流的文化来看待”[11]77。

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应该是如何在体育的武术、运动的武术、拳种套路技术的传播过程中更多地展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传播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世界未来发展需要的优秀文化”[13]。应该在“‘向外看'的过程中学会吸收、借鉴、融合,要在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和民族品格的基础上创新”[14]。惟其如此,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才能彰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才能释放出中国文化的力量,成为塑造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2.3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应打造强符号的文化元素

在今天的文化国际传播中,符号的价值日益凸显,通过符号传递信息、强化信息,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然而“符号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表情达意的鲜明性、突出性、代表性、巧妙性、智慧性,在于被强调、被改变、甚至被颠覆的传播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强符号才能产生并发挥作用”[15]。因此,对于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而言,由于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内容的丰富多样、纷繁复杂甚至是良莠不齐等特性,使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在内容选择上、符号形成上面临着较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符号的形成以及符号的价值。因此,今天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必须考虑从众多的武术文化符号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持久性的、独特性的强符号,强化中国武术的文化独特性,打造中国武术文化品牌。

2.3.1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应突出典型人物的强符号

中国武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典型人物传播体现了强符号传播的巨大功能。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在威震西洋大力士后,孙中山先生曾亲自题词“尚武精神”。霍元甲不仅仅对中国武术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了强符号的功能。李小龙是中国武坛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他打破了之前功夫动作片的虚假以及香港明星气质的萎靡,开创了华人进军好莱坞的先河,让西方人认识和学习中国功夫,同时令动作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片种之一。李小龙已经成为中国功夫的代名词,具有了强符号的功能。成龙、李连杰等后起之秀,成为当今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又一批典型人物。

然而,像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国际武术巨星,尽管通过影视对武术的国际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从不同方面彰显了武术的魅力,如“李小龙的动作表现了功夫的威力,李连杰的动作表现了功夫的美感与伦理,成龙的动作则表现了功夫的巧妙与谐趣”[16]。但是,相对于中国武术的文化理念传播而言,由于影视传播的娱乐性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等特点,使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今天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偶像的缺失是当代中国武术发展滞缓的症结之一”[17]。因此,如何利用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的典型人物,突出其作为强符号的重要价值,是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重要路径。

2.3.2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需要从重大事件中提取强符号

在现代国际传播中,“利用重大、热点事件制造并传播强符号不失为巧妙的借力传播”[18]。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太极拳作为中国文化的标识性符号,首次在奥运会上进行了2分钟左右美妙绝伦的表演。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动作、气势磅礴的太极阵容,所展示出“天人合一”的意境,体现出中国文化追求的“和平、和谐、自然”的理念,使太极拳文化惊艳了鸟巢,同样独特的太极拳文化也震撼着世界人的心灵。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看,2008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中国体育史上一次重大的国际盛会。在这样的国际盛会中展示中国武术,恰恰也是中国武术百年的梦想。另外一件重大事件发生在2012年,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在天宫一号上演示太极拳,使全世界人们在同一时刻,把目光聚焦在刘洋的太极拳动作上,向世界展示了太极拳对人体平衡能力、体质增强等方面的效果,突显出中国武术独特的健身价值。然而,尽管太极拳在北京奥运开幕式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但是,直到今天人们也没有从2008北京奥运会中提炼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元素,使太极拳形成一种强符号,展开新一轮国际传播的新步伐。而在太空向世界展示中国功夫时,也仅仅在少量的媒体和新闻中做了简要的报道,没有被提取为一种强化符而大力宣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一种遗憾。

因而,对今天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而言,如何利用人们的需求,通过提炼武术中的健康文化元素,形成国际传播的强符号,也成为今天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新途径。

3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应规避风险社会的影响

3.1 中国武术应重新定位国际传播的理念

“风险是指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决策方案在一定时间内出现不利结果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损失的程度”[19]。在风险社会中,国际传播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的地域界限,站在世界的高度上进行,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文化、不同观念进行传播,势必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这就对传播者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而言,传统封闭的、保守的国内传承模式和理念,已经很难适应国际传播的需求。因此,面对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受众群体,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应找准新的传播路径,规避由于文化、观念不同引发的负面影响。

在传播理念上,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应规避不同群体认知的差异而产生的风险。如中国武术作为技击格斗的功能,一直被人们大肆渲染。无论是武侠小说、功夫电影,还是在日常武术传播的过程中,技击格斗一直被众人所津津乐道。当然,在民国初期,中国武术蕴含的尚武精神曾经激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强国、强兵、强种”的重要载体。然而,过度夸大的武术技击格斗功能,容易给中国武术带来负面影响,成为街头打架斗殴的诱因。正如李连杰在《出彩中国人》录制时所谈到的一样:“一部《少林寺》让他声名鹊起,但现在却在反思究竟接拍《少林寺》是对是错?因为他们不明白武术的真正含义,反而更多的沦为街头混混,沉迷于打架斗殴”[20]。对于今天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来说,尽管中国功夫电影展示给世界一个独特的武术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但是从传播理念上来说,功夫电影渲染武术动作的多、传播武术文化内涵的少,宣扬武术暴力的多、体现武术和谐理念的少。这对处于风险社会中的武术国际传播而言,现代影视、传媒的多元化,在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宣传上,使中国武术遇到了潜在的风险,即对中国武术技击、格斗、暴力的负面影响。因此,处于风险社会中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需要改变国际传播的理念,给中国武术的传播理念有个更加准确的定位。

3.2 中国武术应规避国际传播内容带来的风险

风险社会使国际传播内容变得复杂化,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时机选择等都能影响传播效果,甚至决定传播的成败。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也必须考虑由于内容选择不当而造成传播的障碍。因为,体现着中国文化理念的中国武术与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中国文化理论支撑下的中国武术,很难在西方文化的场域中得到彻底的解释,甚至产生误读。中国武术套路往往与西方自由体操联系起来;中国武术格斗往往与西方的拳击、跆拳道等项目混淆起来;中国武术的影视传播,由于过度夸张的武术动作以及艺术化的改造,展示给西方观众的是一种失真了的武术。当面对真实的武术时,他们观念和印象中的武术与现实的武术之间会出现巨大的反差,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认知观。甚至被媒体不断放大,花拳绣腿、故弄玄虚的中国武术被披上了伪科学的外衣,给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影响了中国武术的国际形象。因此,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应理性的解读传播内容,尽量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阐释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进一步消解由于文化观念不同而导致的文化误读,减少在传播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4 结语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呈现出从经济领域向文化领域的转变。文化软实力成为新一轮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体现。展示民族文化特色魅力,讲述中国文化故事,提升国家文化形象,实施文化走出去,成为今天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国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追求健康的运动方式,体现中国和谐文化的价值理念,以及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魅力,正成为提升国家文化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应该站在国家文化发展的高度上,克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困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身的力量。

[1]高小军.武术国际推广的现状及走向[C].中国武术研究: 2010年国际传播卷.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2.

[2]政协委员热议中华文化走出去[N].中国文化报,2011-3 -11(7).

[3]刘海鹏.布迪厄的场域、资本、惯习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1):121-126.

[4]王庆军,方晓红.跨文化对话:中国传统体育国际化的障碍与超越[J].体育科学,2010(6):14-19.

[5]柴秀波.生存与意义从意义角度对生存状态的哲学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75.

[6]秦子来,王林.影响武术跨文化传播的障碍[J].体育学刊, 2008(4):96-100.

[7]姜一春,蒋雯.论武术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心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4):44-49.

[8]郭玉成,范铜钢.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13(5):80-85.

[9]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

[10]中国国家形象报告出炉国际认可中国大国地位[N].京华时报,2014-02-23(6).

[11]曾来德,王民德.书法的立场——一场没有终结的对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8.

[12]蔡闯.树立文化自觉继承文化传统[N].光明日报,2014-1-24(14).

[13]冉学东,王岗.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体育科学,2012(1):71-76.

[14]黄会林.中国文化应担当塑造国家形象的使命[N].光明日报,2014-2-10(14).

[15]隋岩.强符号的国际传播途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2(5):13-23.

[16]戴国斌.不同历史时期武术影视明星发展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6):37-40.

[17]王岗,赵建宾.武术传播中媒体的作用及偶像缺失的原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1-5.

[18]隋岩.强符号的国际传播途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2(5):13-23.

[19]黄玉.社会矛盾化解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235.

[20]《出彩中国人》李连杰谈《少林寺》称误导青少年步入歧途[EB/OL].天极网,http://nb.ifeng.com/yule/detail_2014_01/ 03/1685021_0.shtm l,2014-01-03.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Conceptual Trans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Chinese M artial Arts

CAIYue-Fei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Shanxi,710068)

The Global Survey Report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of2013 shows that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best represents the Chinese Culture.The special phenomenon leads to a series of rethinking of the cause of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martial arts of rethinking.The culturalmisreading and identity crisis constitute themain obstacle that prevents Chinese Martial Arts'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Therefore,the dissemination concept should be changed by promoting the country's cultural soft power,constructing the country's international image 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Chinesemarital arts should adhere to its stance of national culture,take advantage of the typical characters and important symbols so as to explore the new path for its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Chinesemartial art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difficulties;philosophy

G852

:A

:1001-9154(2014)11-0034-05

G852

:A

:1001-9154(2014)11-0034-05

蔡月飞(1980-),男,浙江瑞安人,讲师,硕士,散打国家级裁判,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传播与教育。

2014-08-14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符号的由来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