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教法研究
2014-12-05邹东敏
邹东敏
(常熟市辛庄中学 江苏常熟 215500)
我国的体育教育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认识和理解上都存在着差异,而且在总体上对于体育的重视度不高,学校的体育教学缺乏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而在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以中学生为对象,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情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新课改下的中学体育教学加强对普及体育文化知识,能够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学生以后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打下基础。
1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
体育课是身体活动课,而身体活动是以身体素质与思想素质作基础的。学生基础不同,要掌握相同的教学内容,这也成了体育教师的一大难点。现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弊端中学体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理论课十分抽象、深奥而且系统性不强,比如针对初一学生讲授,似乎为时太早,太深奥。实践课包括队列队形、基本体操、跑、跳、投、技巧、单、双杠、篮球等。
1.1 学校体育观念滞后
在中学教学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普遍认为文化课要比体育课重要得多,体育课只是学生放松、玩乐的一个课程,没有实际的意义。而且一般在学期紧张或者是有重要活动的时候都会临时的取消体育课,使体育课程得不到保障。
1.2 师资欠缺
体育教育的改革关键的和重要环节体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要的实施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挥者,是体现体育价值的关键。目前我国的体育师资力量明显欠缺,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对课程的实施缺乏先进性的引导和研究。学校在对体育教师的选用上要求不高,缺乏专业性。
1.3 体育教师对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认识不够
我国实施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时间短,观念和体制都还不成熟,而且一些教师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改过来,在面对新课标的体育教学上还存在排斥心理,并且新课程在具体的实施中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学校的体育设备等。
1.4 忽视技能与体能的时效性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身体情况,符合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没有规划学生动作,也不注重技能的掌握,只是一味要求学生多活动,这样容易使运动量超过学生的身体承受负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在一些技术技能教学中,也是以学生自己摸索为主,学生掌握技能时间长,而且还容易进入误区。教师对新课程教育理解有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主体教学和快乐教学,而缺乏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技能的灌输。
1.5 教学设备匮乏
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这就直接导致了学校对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有限。学校的设施不能及时的得到补充,对于破损器材也不能及时的维修,设施的缺乏和器材质量差,都减少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激情,同时也影响了教师更好的教学,限制了新课程体育教学的实施。
2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素质的培养。学习积极的开展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技能,提高自身素质。
2.1 新课程标准下实施体育教学要转变自身观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的推广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体育教师在许多方面进行转变。体育教师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思想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所以,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贯彻落实新课程下的教育;其次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从旁作的指导,规范学生动作行为;最后,教师要明确教学的实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2.2 改变教学方法,实现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体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遵守学生的认识规律,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要重视和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等。因此,体育教师必须立足于实际,分层分类推进。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模式。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指导。其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2.3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体育课本身就是一个玩和放松的课程,如果突然改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完成体育教学内容,学生会产生逆反的心理。所以在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要保留传统教学中的轻松、宽松、自由的环境,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动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他们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成长情况,肯定优生鼓励差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组织的进行体育比赛,让他们了解到体育的“好玩”。
2.4 设计灵活的组织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后,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例如,在上课的开始阶段,教师根据上课的内容性质给学生布置准备活动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我设计活动的方法、模式,教师参与建议、引导和最后评价。这样给每个学生发挥自我的空间,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在课程的基本部分,以排球发球为例,教师先示范,交代发球的要求后给学生设置问题,如怎样发好球,抛球后怎么击球,击球的什么部位,让学生自主练习,并在练习中自我总结发球技术。这样既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得以发展。
2.5 培养学生特长,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中学时期正是学生身体发育时期,把握好这个时期的锻炼,为中学学生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体育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特长,这样有利于他们将来在培养中,找准适合的方向,学会自主学习和锻炼,从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3 结语
面对体育教育的改革,体育教师自身要正确领悟到这是新时期的严峻挑战,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用发展的观点来变革自己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培养教育人才的质量,努力成为“复合型”的体育教师,以此来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时强.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3]王宏,谢发明.对中学体育新课改教学问题及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5):171-172.
[4]刘志红.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才智,2012(34):79.
[5]李林芳.我国中学田径业余训练科研现状与问题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4):1-2.
[6]王俊臣.中学田径业余训练改革初探[J].田径,2003(5):35-36.
[7]王学工.浅谈少年儿童田径业余训练的特点[J].山西体育科技,2012,32(2):20-22.
[8]叶文娟.山东省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