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的空间分异①
2014-12-05周国龙向江
周国龙 向江
(1.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2.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张家界 427000)
武陵山地区,位于中国华南地区中部,南朝广西、东临湖南,西临川渝,北靠湖北。人口3000多万,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东连潇湘,西通巴蜀,北靠关中,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少数民族地区。武陵山区幅员辽阔,是我国华中腹地,因其地区大部分地处武陵山脉而得名,平均海拔1000多米。因地区内最大河流沅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沅”。
“武陵山区为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包括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地处国家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交会地带。境内有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1]
1 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界定
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各民族发展历史中因各种因素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1 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应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延展性
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首先都应是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由生产劳动、战争、风俗习惯、娱乐等因素而形成的体育项目,大都具有一个或多个明显的特征。即时间的规律性、地域的限制性、规则和装备的独特性,且拥有固定参与人群,不易为外界所改变。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马颈坳镇的“烧龙”,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的晚上开始,“烧龙”地点在镇政府坪场,所有参加“烧龙”的选手都赤裸上身,整个过程包括扎龙、筑硝、迎龙、烧龙和化龙几个步骤。
1.2 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应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如果没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不会被本民族的广大老百姓接受。真正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和本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息息相关,而这些相关因素都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因此,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大多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如独特的服装,特殊的比赛工具、特别的比赛场地、竞赛规则等等。
1.3 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应是本民族自发形成的且未经外界雕琢的
既然是原生态,必然是未经外界文化雕琢的,能保留其原始的生存状态。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全方位的改变,几乎是无孔不入的。因此,要保留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态特点是非常难的,许多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已经发生异化,变得不再“原生态”了。因此,至今仍然保留原生态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往往具有几个特点,如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僻、对外交流极少等。
2 武陵山区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武陵山区地广人稀,山川纵横,少数民族众多,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和特殊地理条件,千百年来与外界的沟通交流相对较少。产生了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具特色。通过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武陵山区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情况总体态势比较好,大部分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持着原生态的活性。但是,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方向和特点。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一直表现突出,原因在于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健身的特点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群众很自然的去接受并适应它,如秋千、抢花炮等本身来自生活,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特征和功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因此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保存比较完整。
伴随着武陵山地区的大开发,大部分地区的交通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武陵山区旖旎的风光、神秘的色彩、淳朴的民风,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由此而带来了各个方便的改变,由于经济利益的趋势,原来在少数民族当中自发开展的许多原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头换面变成了吸引游客的表演项目,如上刀山、苗族鼓舞等,这是地处武陵山区的许多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最大改变。还有一些部分项目已经走出武陵山区,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如吉么列等。但是,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仍然仅仅在民族节日当中或仅仅在某个地区的少数民族中进行,保持质朴的原生态特征,即使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仍然顽强的保持着其完整的原生态活性。
3 武陵山区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的空间分异
空间分异是指在一个地区中,不同特性的人或物因某种因素的影响而处在相同的空间范围内,不同的空间形成具有各自不同特性的影响范围或社会人群,从而演变成的一种分化却又相互隔离的状况。在相对隔离的各自空间区域内,同一空间内的个体都有着相似的社会特性或共同的风俗习惯或具有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有固定活动场所,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而在相互隔离的不同空间之间,则即使隔得再近都会因其相互的差异而互相排斥。空间分异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生活习俗的空间分异、居住环境的空间分异、地理特性的空间分异、传统文化的空间分异等等。
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是指长期以来存在于民族民间原始的拥有固定练习人群,固定练习场所和原始的练习方法、比赛规则、器材等且不易被外界事物改变现状的民族传统体育。
千百年来,武陵山区的大多数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一直以活性的方式传承。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武陵山区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所受的影响巨大。呈多级化发展的趋势,空间分异的差异显著。有不同的项目之间发展的差异;相同项目的地区发展差异;相同项目的地理发展差异等等。这些发展的空间差异,对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未来具有决定性作用,若干年后,某些项目可能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或影响而变得不再原生态或被湮灭,而某些项目可能却一直能很好的传承下来。
4 武陵山区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传承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分为语言、文字、图像等的信息传承、生活劳作的经验传承、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社会组织的制度传承、精神层面的心理传承。”[3]武陵山区的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大多具有多重蹈传承方式和传承因素,涵盖丰富,语言、文字、图像、器物等等。文化的传承,如果单单仅靠着一种声音,或一幅图像,或一段文字等进行传承,那绝不可能。只有多维度立体的传承才能真正把传统文化的“色香味”一应俱全地展现出来。武陵山区的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如城步苗族吊龙是集手工艺术、绘画、布艺、剪纸、贴花、文学、光学、表演、音乐、武术、巫傩文化、梅山文化和礼仪习俗等综合为一体的古老艺术。如若在某方面缺乏了相关的内容,这种吊龙就不是完整的城步吊龙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的原住民走出大山来,特别是年轻人,人走出去了,文化没有带出去,相反,以往古老的本土文化也没有传承下来。也有许多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失传的风险,如湘西州吉首市齐心村古老的接龙文化、舞狮文化几乎绝迹。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护好我们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任重道远。
5 结语
武陵山区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情况,喜忧参半,空间分异特性分明。如何让这些我们国家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国家已经对许多濒临失传的非常有特色的典型非物质文化进行了遗产保护,但是同时,由于中华文化的多元化,能够进行保护的只是其中的少部分,如何使更多的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更好的保存下来,仍然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
[1]苏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16.
[2]龙佩林.武陵山区传统体育赛事的价值与利用对策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3(11):991.
[3]何斌.探析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前景及作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50.
[4]刘少英.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46.
[5]肖谋远.非物质文化视野下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