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体育思想
2014-12-05信继松
信继松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510275)
在体育文化的领域,受到佛家许许多多重大文化影响。佛家常言道,人人都可以成为佛。将其放到体育的领域中来说,我们要相信自己,人人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锻炼取得成绩,成为自己梦想中成为的人,也即自己的佛。佛家又言之,众生生来人人平等。[1]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只要想去做,都可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无论你的先天身体状况如何,都可以通过刻苦的训练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佛教的这些思想,教导人们能够大胆地、勇敢地、积极地投入体育活动之中。
1 佛教体育思想的外在表现
佛教体育的身体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点——禅坐和武术。少林寺中著名的佛经——《少林易筋经》中就这样描绘出要“易筋与洗髓结合,才能勇与强”,也就是说人要清理身体内的有害成分,然后加强肌肉力量、骨骼的硬度等,才能更加的勇猛,坚强。也曾提到说:“易者变也,筋者劲也。意思是说教导人们要改善筋骨。
1.1 佛教禅坐
佛教思想中的坐禅入静方法也曾对我国保健养生产生影响,主要以禅坐为主要形式,通过长期的禅坐实践能够达到外静内动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练一口气。内动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生理学所提到8大系统中,以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为主的身体内在的调节,促进人身体的新陈代谢,并运用一系列的调心、调息、调身等养身的方法,使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年年益寿。佛教的禅定入静是我国传统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对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2]禅坐也是今天比较受大家喜爱的瑜伽运动的起源。
1.2 佛教武术
少林武术闻名天下,因此应该作为佛教武术的主要代表,又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名声响彻内外。曾流行这样的说法,“自古英雄出少林”这也体现出少林武术非常的出名。在现代电视剧我们也时常看到许多少林僧人经常习武,这也说明武术在少林有着重要的地位。
根据唐豪在《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中记载的“少林以武显于世,始于隋末的拒贼。后来寺僧擒王世充侄仁则归唐,其事尤为历来少林者所盛称”[3]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少林武术在隋唐已经非常有名,但是至于少林武术在此以前是否也有很高的声誉,也是众说纷纭,还有待于考核。
据记载佛教僧尼习武的习惯大概源于中国的北朝时期,并且不管是在各大连续剧还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武术界历来认为少林武术起源于禅定初祖菩提达摩。根据《易筋经》、《洗髓经》的记载:佛教武术重心意的锻炼,以禅定的调心法为炼心法则,其习武的宗旨和戒约与追求武德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佛教的体育思想与中华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4]
2 佛教体育养生思想
佛教的体育养生思想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5]《摩诃止观辅行》第32卷曾经提到过,医生必须首先正确的诊断病情、分析其病因。在治病的时候时,强调吃药、调节饮食、安排养生和加强运动(如拳术、棍术等)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治疗。佛教中体育养生的方法与古代中医养生、治病的方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也因此成为中国养生法中最核心的部分。
以禅定这种方式的体育养生,多数是古代的高僧,长寿者居多,尽管他们平日里衣食非常俭朴,医疗条件也非常差,甚至长年在外餐风露宿,但他们的精神非常充实,因而能尽享天年。[5]无数高僧的修禅的实践行动证明:“生命在于静止”。佛教中“禅定”的理念与方法是佛教养生中的一大秘诀,每个人只要想去做,都可通过这一理念来调动自己身体内部的各大系统相互运作,改善器官机能,从而做到祛除身上的疾病保持健康,以达到悦情养性,延年益寿的效果。
天台宗智颖提出的“止观并重”的体育养生思想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止是指禅坐,观是指世界观。根据佛经《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记载的:“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的胜因,观是智慧之由借”。注意调食、调睡、调身、调息、调心,这样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实际是消除一切杂念和妄念,不去因为一些利益而勾心斗角、小肚鸡肠的过生活。专心一致,再调养身心,看破世俗中一些事情;再以一系列的养生方法,从而达到体育养生和体育健身的作用。
佛教认为生命无常,因此佛教特别反对人们对身体的执著、过分的贪恋的想法和行动,佛教认为应该全身心致力于学佛修道;同时佛教还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来之不易,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因此我们应倍加珍惜。现代人常常说道的关于养生的两大主题是:“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养”。生命在于运动更加侧重于外在的和身体生理上的强化;而生命在于静养往往侧重于内在的和心理上的调养。
佛教在心灵上的修炼和解决身心问题的方法对于目前生活节奏飞快的现代人而言在健康保健方面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性作用。古人言:病由心生,意思是说人身体上的许多疾病是从心理扭曲造成的。佛教的体育养生思想恰恰在身体和心灵上来说,更加重视对人的心灵上的修炼。佛教的养生思想认为如果人们身体遭受疾病的折磨和困扰,使身体不能完全处于一种健康状态,而心灵则无法得到完全的释放,所以在主张身体的锻炼同时更应该注重在整个心灵修炼过程中发展。因此强调人的心理修行往往比强调身体上的锻炼更为重要——消除杂念,敞开心扉,去面对生活,采取一种中庸的生活方式,往往能使身体回归人性原来的轻松、自然的状态,进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3 从壁画中看佛教体育思想
每当提起敦煌自然会想到浩瀚的长廊壁画,敦煌的长廊壁画中展现出了佛教古代体育的演化踪迹,同时也描绘出了人体生命科学的真谛,对于我们需找寻佛教文化与中国体育的血缘关系,意义非凡。
根据考古学家的探索发现,敦煌莫高窟,在公元前366年开始建造,至今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敦煌壁画先后历经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等十几个朝代的修建。是世界历史上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佛教壁画。通过壁画的描绘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体育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类社会早期,体育已经存在,但当时更多为是生活和巫术的附庸产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不会给人们留下太多的印象。但是佛教出现以后,体育在佛教中主要是禅坐和武术两种形式,也是僧人身心修炼、强身健体、保卫寺院的手段,而又成为佛教僧尼日常活动中的一部分。所以,佛教圣地敦煌无疑为今人探讨我国古代体育发展演化的金钥匙。[6]敦煌的大量壁画展现了骑射、摔跤、追逐等画面因此这些也说明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4 结语
佛教中的体育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是禅坐和武术。禅坐表现出来的直接效果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内练一口气”也即提高八大系统和器官的机能。而武术展现直接的效果是“外练筋骨皮”即增强体质,提高人们的运动能力。佛教的养生思想也就是反对人们对身体的执著、过分的贪恋的想法和行动,注意调食、调睡、调身、调息、调心,实际是消除一切杂念和妄念。这些都是值得人们去借鉴和学习。从历史遗迹可以看出到时佛教的体育文化与许多现代体育项目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摔跤演变成现在的柔道等。
[1]茆登华.中国传统文化对体育文化发展方向的影响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39-240.
[2]胡旭.儒、道、佛三家体育养生思想之比较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113-116.
[3]李全生.武术与佛教关系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13(5):112-115.
[4]葛翠柏,唐永干.论佛教在中华传统健身中的影响——兼论佛教在中华传统体育健身理论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8.
[5]王涛,张兰,袁文刚.浅论我国佛教的体育养生思想[J].甘肃科技纵横,2007(1):53,141.
[6]李重申,韩佐生.敦煌佛教文化与体育[J].敦煌研究,1992(2):8-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