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剖析①
2014-12-05邓礼胜
邓礼胜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广西柳州 545007)
2010年,我国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定义,明确指出“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体育教学,确保学生拥有充足的体育课程以及足够的课余活动时间,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重视度越来越高。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各高校体育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新时期下,高校体育教师应重新定位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以及职能,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学思想,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体育教学观念滞后
自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体育观念越来越成熟,我国国民素质逐渐提高,现代化的体育观念是实现体育锻炼的社会化、科学化、多功能化以及终身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建设。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体育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观念上,尽管大部分体育课程属于大学教学中的必修课程,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延续了传统“制器式”
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体育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相应的学分,并没有考虑到快乐概念或者健康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怎样训练,直接由教师主导,学生只是一个机械参与者,过分的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而言,并未落实个性化、人性化教育方式,而学生也并未意识到体育强身健体的重要意义,导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低下,使高校体育课程演变成一门累赘式的“多余”角色,导致体育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较差。
1.2 教学模式陈旧
由于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深刻影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观念认识误区。体育理论课时安排较少,过于强调体育实践时间,重视体育技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每次都是受教师强迫而进行机械式锻炼,没有形成自我锻炼习惯,不利于终身体育锻炼思想的形成。同时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仍然采用的是前苏联以教师为中心的老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的知识讲解、技术动作示范、模拟练习三步曲,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且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设置了过多的条条框框,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现代性以及开放性,技术难度较大,竞技性项目过多,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
1.3 体育教学设备紧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以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教学资源以及设备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由于高等院校经费紧张,大部分都花费在教学楼、办公楼的投资建设中,对高校体育教学场地、设备的投资相对较少,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无法顺利开展。很多体育场馆建设相对落后,功能较为单一,利用程度不高,基本上都是针对体育专业学生开放,由于体育活动场地缺乏,自然会降低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其次,由于体育教学经费的缺乏,高校体育器材的数量以及质量方面也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参与情绪,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2 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已经完全无法满足当今素质教育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与现代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存在诸多不和谐之处,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未来高校体育教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应大力推行终身体育教育,满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实际需求,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积极与化学、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他多学科进行有机融合,重视创新教育,使高校体育教育更富有生命力,更富有内涵,全面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转变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全新理念
在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应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从传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体质教学思想”转变为以健身为中心的“终身体育与健康教学思想”。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育功能以及学生体能作出要求,一方面应加强学生的身体教育,另一方面应突出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培养学生坚强、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实现身体健康与健康教育的高度统一,更好的服务于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实际上也是“终身体育”锻炼思想的体现,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高校体育锻炼可以为社会体育锻炼奠定良好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他们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以及能力,有利于我国国民素质建设。
2.2 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体育素质。首先体育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培训工作,可以通过出国、交流、考研、进修等机会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应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加强自己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积极解决问题,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增添新的活力,进一步提高体育科研水平以及教学水平。
2.3 创新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新时期下,高校体育教学应摆脱传统“一刀切”机械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学习习惯、运动天赋、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差异,实行因材施教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教学任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在理论知识讲解以及技能训练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可行性较强,极具趣味性、娱乐性、活力的游戏。也可以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网络教育技术,像多媒体、PPT等,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动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应转变传统“重实践,轻理论”的惯性思维,应明白体育运动实践的基础前提应为理论知识,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生机械式的进行对抗训练以及场地训练,并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真正价值。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引入拓展训练,应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应选择游泳、乒乓球、瑜伽、羽毛球、健美操、足球、篮球、网球等目前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深入教学,应适当降低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技术,根据学生的兴趣、运动水平创新编排新的体育教学项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学校还应该在原有的体育课程基础上新添一些最近比较流行的新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爬山、自行车、太极拳、武术、滑冰等。课后应鼓励学生们加强自身锻炼,可以选择跳绳、慢跑、散步等不受场地限制的体育运动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
2.4 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
完善的体育教学设备、设施是确保高校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保障,对体育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学校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资。学校管理者也应该重视对体育教学环境的经费投入,确保充足的体育建设经费,应多建一批具有多功能的运动场馆,且适宜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像溜冰、跆拳道、网球、拳击、羽毛球以及网球等类型的体育项目应设置专用运动场馆。同时学校应适当增加体育场馆开放的时间,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助于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思想,推进全国国民素质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加强自身素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体育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1]许双凌.体育器材对体育选项课效果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3):57-59.
[2]甄子会.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1):109-112.
[3]姜同仁.中美高校体育经费投融资现状的比较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38-40.
[4]杨栋.2000-2009年十年间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述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