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操在我国的传播途径研究①
2014-12-05赵媛媛张柯
赵媛媛 张柯
(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500)
啦啦操是一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起源于美国,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先后传递到英国、日本、奥地利、芬兰、德国、俄罗斯、瑞典等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协会,英国成立的啦啦操协会后,与美国的国际啦啦操协会合作,成为欧洲最大的啦啦操组织。2008年底,全世界大约有50个国家和大部分的地区已经开展了啦啦操运动,参加人数也达到了好几百万人,很多中国人也是他们的一员,啦啦操在我国起步之后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大部分是年轻人,广州市主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啦啦操大赛,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人将眼光聚焦到啦啦操上,关注啦啦操,此后全国也开始大面积开展啦啦操运动。随着全国啦啦操联赛的成功举办,中国全明星啦啦操锦标赛、全国啦啦操公开赛、全国啦啦操冠军赛等大型赛事的举办,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啦啦操运动当中。一项运动要想让大众了解,必须有足够多的传播渠道,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啦啦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传播途径,发现啦啦操不像其他项目发展迅速的原因,试图找出有效、可行的办法,使得啦啦操得以长期快速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啦啦操运动的发展现状、啦啦操运动的传播途径。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搜索中国期刊网络、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系统查阅2000年至今的有关体育传播途径及啦啦操传播及推广相关的文章,并阅读体育社会学、体育新闻学、体育广告学、传播学、体育传播学等方面的书籍,试图从书中得到一些启发,同时借鉴相关的前言资料,使得本研究的理论更充实,也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进行对啦啦操运动方面的专家访谈,了解啦啦操运动、啦啦队的相关资料,以便提供为这项研究提供一个有力的论据。
1.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网络查询与啦啦操有关的网站、报纸、杂志、电视及电影等传播工具,对所收集到的数据通过Excel办公软件进行分析,为论文提供数据支撑。
2 研究内容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啦啦操的界定
啦啦操,英文名为cheer leading,振奋鼓舞人心的意思,它是伴随着音乐,运动员集体参与完成既定或规定的舞蹈动作及衔接动作,能够让运动员充分体现自己完美的技术和团队综合的技能,表现出运动员青春、朝气的面貌,培养团队精神,追求运动员最高荣誉感意识[1]。
2.1.2 传播、体育传播的界定
任广耀在《体育传播学》中把传播定义为:通过符号和工具传播给受众的传播行为的信息、知识、思想等,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传播符号和受众[2]。体育传播学属于传播学下的二级学科,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体育传播学即是运动员及体育工作者通过优秀的传播模式将传播信息传递给受众,观众反馈的信息,通过传递、沟通和反馈,沟通和反馈都是双向的行为,构成一个完整的交流活动,在交流过程中,两者互相影响,共同起作用。
2.2 啦啦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引入啦啦操运动的时间尚晚,发展还不够快速,但大量的青少年仍被其独有的激情所点燃、魅力所吸引,啦啦操满足了青少年想表现自我的心理,随着CUBA的诞生,激情四射的啦啦操表演也伴随出现,观众由于对新鲜事物好奇和探秘的心理,对啦啦操的表演印象十分深刻,因此成为篮球场上观众的聚焦点,啦啦操自此开始踏上体育界的舞台,在体育界占据一个小角落。2001年9月份,由广州承办的第一届全国性质的啦啦操比赛拉开序幕,之后啦啦操运动在中国很多区域开展。2008年是啦啦操锦上添花的一年,奥运会的举办提高了很多项目的知名度,啦啦操也不例外,为啦啦操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和有利的契机,“北京奥运会啦啦操选拔赛”为许许多多的啦啦操爱好者提供了展现的舞台,本次选拔赛让更多的人参与啦啦操的选拔,将此项运动推向了更高的发展平台。2011年全国啦啦操教练员、裁判员魔鬼训练营开班,这一系列活动使啦啦操成为风靡全国的一项体育文化运动,并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2.3 体育传播的过程
啦啦操是伴随着CBA的发展越来越让更多的人认可和接受,在传播CBA信息的同时啦啦操运动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通过查阅各大网络媒体、报刊杂志,发现体育专业类报纸如体育周刊、体育周报、体坛周报等都有啦啦操新闻的涉及,体育类专业网络如体育综艺类视频如体育新闻、体育世界、体育在线、天天体育、体育晨报、体育人间以及优酷体育播报等专业类网站有啦啦操视频,也有非体育类网站如搜狐体有、新浪体育、网易体育、56网、酷6网、播视、17173、爆米花等视频网站也有很多啦啦操表演视频。
体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有以下几点。
2.3.1 体育传播者
体育传播者是整个传播过程的纽带,同时也担任着指挥棒的作用,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它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官方和非官方,官方管理者包括国际和国家的组织机构。但啦啦队是中国的NCAA体操艺术体操和蹦床技巧这两个机构的中国分会大力倡导和推动蓬勃发展,这两者作为官方层面的传播者,而非官方管理层一般为赛事或活动的承办方,包括活动的组织者,运动的参与者如啦啦对队员本身。
2.3.2 体育传播的内容与符号
缺少传播内容整个传播过程就不再完整,因此传播内容不能缺少,缺少传播内容根本无从谈起传播。体育传播内容也不例外。体育传播是体育信息的传递,信息从传播者到达受众,需要借助特殊的符号。符号即象征物,其代表的是承载一定内容的事物[3]。啦啦操也是一个特殊的符号,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播符号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非语言。语言类传播符号一般有静止性、有限性、概况性、创造性等特点,运用时要求清晰、准确、生动、概括。而非语言类则包括外观和衣服、脸和眼部动作、姿势、触摸行为以及空间和距离。
2.3.3 体育传播的媒介
传播媒介也是传播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缺少传播媒介等于缺少了传播工具。传播媒介可以解释为两层含义:一是指传播信息的工具和方法,如计算机、网络、电视、广播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信息的获取处理,生产与组织或机构,如报纸、杂志、电视等的传输。场馆设施和器材物品都可称为传播媒介,体育场馆设施是固定现有的,器材物品多数表现在啦啦操比赛或表演所需的道具上,如花球、专业衣服和专用鞋子、装饰品等,大众传播一般包括体育类报刊、体育类的广播、体育类广告、体育类网站等。
2.3.4 体育传播的受众
这就是受众对象来接收信息,和传播者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以某种形式,媒体是信息的来源,媒体认为内容分布,确定的沟通形式,媒体传播的载体,承载体育信息。传播受众可以是单个人也可以组织或团体,但通常大众传播受众存在众多、混杂、分散、流动、隐匿等特点,受众接受事物存在几种可能: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对别人的崇拜、对知识的渴望、接近某种目标、很多人习惯的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
2.4 啦啦操的传播途径
2.4.1 学校教育
体育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体育。体育也是育人的有效手段,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缺少,一直是教育应该重视的一部分。学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体育在校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传递体育文化,而且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场所在校园,校园作为学生接受知识传递文化知识的场所,在传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也不可或缺,啦啦操的受众也是以学校学生居多。
2.4.1.1 体育院校专业课
体育专业院校有的已经开设啦啦操专业,全部都组建了自己的啦啦队,有些综合类大学有独立的院系,虽然没有开设啦啦操专业课,但是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啦啦队。
2.4.1.2 公共体育课
对于一些体育发展不是特别好的学校,没有独立体院的学校,可以通过公共体育课认识啦啦操,并参与到啦啦操运动当中。一些学生也可以通过校选课接触到啦啦操。
2.4.1.3 课外体育活动
许多学校没有正式开设啦啦操的课程,但是学生靠个人爱好在业余时间参与到啦啦擦运动当中,学校社团也给学生提供了平台,健美操舞团,啦啦操舞团的组建都可以让大家参与到啦啦操中,了解啦啦操进而推广啦啦操运动。
2.4.2 大型体育赛事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也给啦啦操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赛场上啦啦宝贝的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和为中国呐喊助威的爱国精神深深震撼了我国大学生[4]。体卫司在2006年联合推出了“系列校园青春健身操”,“肯德基杯”青少年校园青春健身操也在每年全国的各个分赛区如火如荼的举行,自此啦啦操运动再一次吸引青少年的眼球,使得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其中。全国性质的啦啦操比赛如锦标赛、冠军赛、公开赛以及开展最广的全国联赛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啦啦操运动的专业化、专门化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同时加快了啦啦操在我国发展的脚步。美国的NBA、WNBA,以及中国的CBA、WCBA及CUBA等赛事的举办,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4.3 大众传媒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5]。在发展的过程中,四种媒介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四种传播方式,使得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也丰富起来。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政府部门重视度不够
啦啦操是通过NBA和CBA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与篮球项目相比,啦啦操在我国的传播不算快速,发展现状虽然呈现强势尽头,但发展现状还达不到普及程度。政府部门对啦啦操的发展也是刚开始,重视度不高,与其他项目相比相差甚远。
3.1.2 缺乏主动传播意识
一项赛事或表演都会有很多人参与其中,而管理层对啦啦操文化缺乏主动传播意识。一些参与者也缺乏主动传播的意识,如运动员、裁判员等。
3.1.3 媒介传播系统不完善
通过网络查阅到与体育相关的期刊、网站、报纸很多,但是与啦啦操相关的不多。电视、网络、广播、期刊、电影等对啦啦操的关注度都非常低,视频相对较多,如搜狐、优酷、56网、爆米花网等有一些啦啦操视频,啦啦操相关的电影并不多,如美国电影《美少女啦啦队》。啦啦操没有固定的网络媒体传播,都是作为穿插或者非主要部分进行播放,不受重视。
3.1.4 传播范围有限制
啦啦操虽然发展迅速,但并没有达到完全普及的程度,有些地区,根本没有啦啦操师资,不只是偏远地区,一些发展相对较好的城市高校也没有啦啦操专业教师,没有较好的专业师资,无法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啦啦操。
3.1.5 市场开发水平有待提高
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健身功能,其对相关产业的经济推动也有很大的帮助。啦啦操也不例外,但是市场上啦啦操运动相关中的衣服、装饰、鞋子专卖店都不多,接触较多的运动品牌是锐步,但是锐步专卖店并没有正规统一的门面,不方面人们购买。啦啦操服装在市场上也很少见到,很多都是定做,能租售衣服的店面也不是很多。啦啦操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仍然较为薄弱,提升空间较大。
3.2 建议
3.2.1 加强啦啦操品牌文化建设
啦啦操同属于体操大方向,和健美操极为相似,但健美操已经被大众所接受,有独立的品牌文化,啦啦操也应该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大力宣传啦啦操文化,使之更好得到推广和普及。
3.2.2 增强媒体的宣传力度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疏通信息渠道,宣传力度也应增大,微博、微视、微信以及校园网站等网络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运动和健身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运动,同时也可以使“啦啦操”朝着规范化、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增强全体学生体质的方向发展。体育类期刊、网站都不少,但有关啦啦操的却比较,至今为止能在网上搜到的网站主要有中国啦啦操官网、啦啦操联盟两个比较专业的啦啦操网站中国啦啦操官网是两操协会建立并不断更新,但是信息匮乏,不够专业,很多相关赛事都不能在此网站查到,啦啦操相关的视频也很难见到,网页做的极其简单。与国外相比相差甚远。政府部门或管理层应加强各个方面的宣传,使更多的人更加容易获得啦啦操相关信息。
3.2.3 重视学校啦啦操运动的开展
学校体育是发展啦啦操,传播啦啦操最好的载体。啦啦操以其青春、活力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都是通过校园生活,学生是体育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最好的传播者,所以应当重视啦啦操在学校的发展。
[1]王洪.啦啦操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任广耀.体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许正林.体育传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蒙茁芽.啦啦操运动在高校校园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