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市共建共享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
2014-12-05朱小烽
朱小烽
校市共建共享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朱小烽
(嘉兴学院平湖校区,浙江 嘉兴 314200)
高校体育场馆主要功能是为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提供场地和设施,同时也可向社会开放以满足社会民众对体育锻炼的需要以及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作为校市共建的体育场馆,面向学校内部和社会同时开放是运营管理的必然选择。可通过拓宽筹资渠道、走市场化经营模式、处理好体育教学与有偿经营的关系、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引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等方式加强对校市共建共享的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在保证高校教学与学生课余锻炼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校市共建共享;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设施, 是学生运动健身、举办各类体育比赛与活动的场地,其运营模式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 目前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社会民众的重视,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而政府或社会的体育场馆设施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这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体育场馆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其开展市场化经营成为可能。作为高校,传统的关起门来运营的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高校体育与后勤改革的需要,在经营管理上也需要大胆革新,积极向外开拓,进行综合开发管理,逐步向社会场馆过渡,进行社会化、产业化的运作。而作为校市共建的高校体育场馆,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管理,可以实现高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1 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与开放方式
1.1 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
1.1.1校内教学服务。高校体育馆主要功能是为校内体育教学、体育比赛以及学生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场地,这是高校体育馆的主体功能和建馆依据。
1.1.2社会服务。体育场馆的功能呈现多元化,管理模式呈现多元化。如为政府和社会各类体育比赛活动提供场地,向学生和社会开放,收取一定的费用,以达到自主经营的目的。
1.2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方式
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和服务是以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为轴心,除了教学比赛和训练外,更主要的是完成广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目前一般高校的场馆开放都是以三种方式出现。
1.2.1控制式开放。控制那些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场馆按管理条例来开放使用。这部分场馆主要用于竞赛训练教学。它的特点是设施维护较好,场地破坏性小,但使用率不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1]。
1.2.2自由式开放。由于建设时经费的原因或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场馆的使用和管理,造成设施不全,只能24小时任意让学生使用。它的特点是面积大、设施简单,同时破坏性也极大,不能发展和建设,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1.2.3收费式开放。一般针对那些学生感兴趣、消耗成本高、课内又无法大量安排的项目来采取有偿服务,如一些球类活动、游泳等普及程度较高的项目。它的特点是通过有偿服务达到以场养场的目的,减轻了学校的负担,深受学生欢迎。
1.2.4面向社会开放。高校体育场馆内部分社会性比较强、收费收入较为客观的设施可面向社会开放,如网球场馆、游泳池等。面向社会开放存在管理难度大、人员进出多等问题,收费也相对校内收费高一些,特点是收入高,对管理的要求也比较高。
2 校市共建下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探究
作为校市共建的体育场馆,面向学校内部和社会同时开放是运营管理的必然选择。
2.1 面向学校内部的运营
2.1.1满足教学需要
体育馆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应明确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校内体育教学、训练的需求,应无偿保证学生全年教学、训练正常进行,同时还要尽量满足学校运动队训练、校内的体育竞赛活动和一些群众性、娱乐性、健身型体育活动的需要,这也是高校体育馆区别于社会体育馆的重要标志之一。
2.1.2面向学生开放
高等院校首先应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同时也应提倡学生在大学里积极锻炼,强身健体。高校体育场馆在为学生提供的具体运动选项上,既要考虑到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体育馆传统项目,也应提供给他们诸如防身自卫、跆拳道、瑜伽、武术、健身健美、街舞、拓展训练等大学生喜爱的项目。在向学生开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向学生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用来进行一些体育设施的维护和更新。高校体育馆在节假日向学生开放,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2.2 面向社会开放
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立法——《全民健身条例》已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第二十八规定:“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国家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2]。”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有双休日、寒暑假等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如果体育馆仅仅面向学校内部开放,则一年将会有3-4个月的闲置时间,这对这些体育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因此,面向社会开放是加强对高校体育馆管理的有效途径,具体有以下途径:
2.2.1用于本市各级部门和各类团体组织的体育比赛或活动
政府部门尤其是各级各类工会等常会组织开展一些体育比赛或活动,而市级各类政府或社会体育场馆资源有限,校市共建的体育场馆可有效发挥作用,与政府和社会共享其场馆设备资源,将一些比赛或活动放在高校体育场馆内进行。
2.2.2面向本市企事业单位
面向本市企事业单位开放,是高校体育场馆“校市共享”的要求,也是“校企合作”的要求。高校所拥有的体育馆及场地和其他体育设施是周边地区绝大多数单位所不具备的,因此,企事业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往往会借助于高校的体育场馆。此外,诸如一些文艺演出和机关团体的各种活动,也越来越青睐于高校的体育场馆,因此,包括体育馆在内的高校体育设施正面临日益增强的社会化需求。高校体育场馆完善齐全的设施设备,尤其是专业的裁判队伍,可以为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比赛活动提供全面的服务。
2.2.3面向社会公众
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逐渐增强,市内其他体育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居民的健身需求,大多数市民只能望“馆”兴叹。在此情况下,高校体育也必须改变以往的运作与教学模式,以体育生活化、终身化为新的努力方向,积极做好高校体育馆向校外社会公众开放的工作,满足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现代化的高校体育馆如果向小区居民开放,将会吸引大量的民众前去参加锻炼。向社会公众开放可以采用买次票、办充值卡预付费等模式,对不同的活动项目采取不同的收费,和社会活动场所一样以小时或场次计费,既为社会民众提供了锻炼的资源与场地,满足了社会对体育设施的需求,又能实现高校场馆自身的经济效益。
3 校市共建共享下高校体育场馆加强管理运营的对策
3.1 拓宽建设资金筹集渠道
校市共建的体育场馆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建设经费与市政府拨款,这两种渠道的资金来源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场馆建设的规模与设施的水准。可借鉴北京体育大学的英东田径场、华东师大体育馆等国内外体育场馆在筹资上的经验,拓宽筹资渠道[3],除了学校自身建设经费与市政府拨款之外,还可大力吸引社会投入,通过找赞助、合资共建等方式,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投入更多更先进的设备,服务于广大师生与社会。
3.2 走市场化经营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应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社会开放,合理安排开放时间与项目。当今社会人们的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尤其是年轻人,愿意投入较多的钱去健身房锻炼身体,而高校体育场馆可在没有教学和训练的情况下,面向社会开放,精心培育当地的体育市场。经营者首先应该做市场调研,对目标消费群体的规模、爱好、消费能力与消费愿望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结合体育场馆设施的现状,建立多元化的健康体育俱乐部;开设一些大众化和受大众欢迎的服务项目,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轮滑、游泳等;结合体育场馆的实际,为参与者提供健康计划处方服务,以便于他们能够科学系统有效地进行锻炼。合理安排场馆开放时问,利用场馆闲置时间对社会开放,以优质的服务和健康的文化氛围吸引民众,取得较好的经营效益[4]。
3.3 正确处理体育场馆日常教学与有偿经营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校内日常的体育教学。高校体育场馆不同于其他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它不是完全为大众服务,也不是以单纯获取利润为目的,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校内体育教学提供场地。在空余的时间,将空闲的场地设备开放出去,进行有偿经营,是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与有偿经营的正确途径,既能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又能满足社会大众对体育锻炼的需要,也能充分利用好体育设施与资源。
3.4 提高场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
首先,体育场馆建设及购买设备的资金投入较大,对设备的维修保养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可雇佣有经验、懂得设备维修保养技术的人员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其次,体育场馆如果对社会开放,进出人员比较多,管理难度相应提高,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管理经验、懂得如何应急处理的人员进行管理和处理突发事件。总的来说,体育场馆不仅要雇佣能胜任日常管理工作的人员,还需要雇佣具有设备维修保养技术的人员。场馆管理人员需要担负起以下职责:一是负责校内体育场馆的安全管理;二是承担体育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三是配合体育教师研制教辅器材设备以及各运动场地的清洁卫生等[5]。
3.5 引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
在校市共建的高校体育场馆内举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是校市共享的要求,也是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亮点,具有诸多的好处: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体育场馆资源有限的问题;可以提高高校的社会知名度,扩大该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更好地吸引学生关注体育比赛,从而增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提升锻炼意识;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推进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1]刘英,洪运.长沙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经营模式探讨[J].内江科技,2009,20(2):132-135.
[2]杨汉春.高校体育馆经营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2,18(1):45-46.
[3]吕卓.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现状及发展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5):31-33.
[4]吴晓阳.嘉兴市大型现代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 31(9):26-29.
[5]何芳雄.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与充分利用分析[J].职业圈,2007,20(7):72-73.
Research on Management Model of College Sports Venue Co-constructed and Shared by College and City
ZHU Xiao-feng
(Pinghu campus of Jiaxing College, Jiaxing 314200, Zhejiang, China)
The main function of college sports venues is providing venues and facilities for college sports teaching and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opening for the public in order to meet the people’s need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obtaining certain economic benefits. As the sports venues co-constructed by college and city,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facing inside the school and opening for the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he management operations of college sports venues co-constructed and shared by college and city could be strengthened by the ways of broadening the financing channels, building market-oriented management model, dealing wel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sports teaching and paid management,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introducing high level sports events to the venue, the social benefit and economic benefit could be realized on the basis of guaranteeing the college teaching and the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s of students.
college; city; co-construct and share; sports venue; management; model
2012年嘉兴市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项目,项目号:20121246;嘉兴学院平湖校区年度课题,项目号:201210。
朱小烽(1982-),浙江绍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