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体论及教学实践①

2014-12-05肖德厚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6期
关键词:主体理论体育

肖德厚

(湖北省鄂州市鄂州职业大学体育系 湖北鄂州 436000)

体育教学主体教育理论提倡运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现代教学手段,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主体教育理论中,学生是信息能动接受者和学习主体,而教师则是对教学的引导者,能够更好引导和发挥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主体性。实施基于主体教育理论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十分有价值的,我们有必要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主体论的贯彻必要性以及具体教学实践手段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

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主体论的贯彻必要性分析

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教育理论注重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每个学生取得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与进步才是主体教育理论的终极目标。但是,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笔者认为主体教育理论还未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得以贯彻,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发挥主体教育理论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以及能动性等方面的作用。笔者概括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在以下方面难以满足主体教育理论的要求。

1.1 忽视教学环节学生主体作用

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大都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核心地位,而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甚至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从根本上进行否定,这对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虽然较之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今的体育教学体制有所改观,但还是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主体性发展受到限制。教师大都比较重视教学环节的功利性价值,对于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任务上的培养比较忽视,使得教师成为了体育课的主导者,而学生只能的被动学习接受知识,进而导致学生在体育教学上缺乏对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严重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成为约束高校体育教师思维逻辑与教学方式创新的根本原因,对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发展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

1.2 不注重基础运动技能教学

“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是当前的体育教学所倡导的主流思想,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并不甚关注基础运动技能教学,导致教学模式完全偏离学有所用的教学思想,与终身体育的思想距离越来越远,这一现象是当下急于求利的功利性教学模式所导致的。由于不少体育教师并不注重基础运动技能教学,而使得其教学方式同课程培养目标存在出入,对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兴趣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堂学习的认识出现偏差,也影响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

1.3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单一乏味

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虽然经历了很多次包括思想、手段、方法在内的多方面改革,但其仍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体育教学内容不能够与时俱进,而且其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极为薄弱。长此以往,单一乏味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必将导致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也不能从理论的层面上使学生对体育知识具备全面而充分的认识,不利于培养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体育达标人才。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还远远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和现代教学理论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不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因而,为改善当前体育教学现状,提升体育教学改革的教育成果,笔者认为在高校体育改革过程中贯彻落实主体教育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能够进一步巩固体育教学改革成果,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基于主体教育理论的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手段探究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深入贯彻主体教育理论的内容,不仅有利于有效巩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培养高素质人才,还能够优化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创造体育教学全新发展局面。笔者认为在现代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实践手段贯彻主体教育理论,提高体育教学改革成果。

2.1 优化教学手段,拓展主体个性空间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通过主体教育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为有效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积极拓展学生主体个性空间,通过多种类型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强化体育教学改革的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其应在对教材进行精心选择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教学方式和内容,将体育课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衔接。在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而建立对体育技能的良好感知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其独立探索、自由思考,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强调,同时也有利于拓展主体个性空间,更好顺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2.2 强调主体参与,坚持以学生为本

主体教育理论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课堂应是以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状态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依据,因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注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为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参与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努力塑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和氛围,将学习主动权交付于同学们,坚持以学生发展和进步为本,积极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不仅如此,在体育人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对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行关注,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将理性教育、科学教育与体育人文教育进行优势互动,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体育人文知识课堂中也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由于体育人文知识并不等同于体育技能,其需要在良好的社会氛围、环境氛围的感染熏陶中才能够得到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自由探究、实践感悟等手段,塑造良好课堂氛围,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同学们自发、主动地去获取和感知体育人文知识,从人文的角度更好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和精华,也有利于学生更好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2.3 增进学习互动,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开展主体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是学生取得自我突破的重要帮助,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及创造性的培养。增进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互动,就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同学之间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能够更好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更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学习互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大力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合作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合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集体教学的分配,同时制定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和一定难度的课堂任务,同时通过适当的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这样的手段,学习小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逐步培养了组内每个学生的交往能力以及整体合作意识,能够更加有力地保障体育教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4 重视主体差异,采用多元评价标准

为切实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加以关注,同时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主体差异教师可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有:(1)实施“开放式”体育教学,使同学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体育学习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2)了解个体差异所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区别对待,科学指导每个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此外,基于主体教育理论的高校体育教学还应形成一套多元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以调动学生主体性为主的评价原则,科学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的进步幅度,使学生在主体差异的基础上体验到主体性得到发展的快乐。

3 结语

综上所述,主体教育理论对于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均有着很大的帮助,还能够促进以人为本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成效,巩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为此,高校体育教师应从优化教学手段、强调主体参与、增进学习互动以及重视主体差异四方面着手,坚持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拓展学生的主体个性空间,这样才能够推动主体教育理论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加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1]苏寸草,苏图强,何珈.略论主体主导论视角下的大学体育教学[J].体育教育(理论方法探索),2012(8):87—88.

[2]王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2.

[3]曹晓东.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与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1.

猜你喜欢

主体理论体育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