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升级途径
2014-12-04冯英歌
冯英歌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认识到对外贸易依存度过大存在的危机,开始着力在扩大外贸发展规模的同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外贸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贸易结构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资源进口依赖度依然很大,出口产品优势主要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等,实际上贸易结构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本文将以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存在的结构问题,并提出加快其升级的主要途径。
一、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进出口产品比重的发展态势
从进出口比例可以看出,我国处于贸易顺差还是逆差的状态,可以反映我国贸易摩擦的整体情况。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产品比例将长期保持平稳的态势,没有出现大幅度上扬,也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具体如图1。从1981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贸易进出口比例呈现五次波浪型变动。第一次是1981年至1983年,进出口比例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第二次是1983年至1990年,进出口比例呈现连续三年的快速上升和连续五年的快速下降。第三次是1990年至1998年,进出口比例也是连续三年的快速上升和连续五年的快速下降,但是升势和下降幅度相对第二次开始缓和。第四次和第五次的波浪型波动幅度更为缓慢,进出口比例的变动幅度都小于0.5。这说明我国贸易结构逐渐趋于稳定。从整体趋势看,我国经历相对长期的贸易逆差(将近10年)后开始保持长期的贸易顺差趋势。顺差比例的变动(进出口比例)基本保持在(0.8,0.95)区间变动,这种缓和变动从1997年开始,已经维持了17年,因此,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保持了相对长期的稳定态势。
(二)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结构变化情况
初级产品是资源型产品,其进出口结构问题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状况。整体来说,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呈现上升趋势,具体如图1。从图可以看出,自1980年至今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变化呈现两个基本趋势——稳步阶段和快速变化阶段。稳步阶段是1980年至1999年,进出口比例基本维持在(0.5,1.0)区间,变化幅度不大。快速变化阶段,即2000年至今,进出口比例呈现曲线上升趋势,变化幅度非常大。1999年的进出口比例为1.35,截止2013年已经达到6.13。初级产品进口比例与出口比例的悬殊,说明我国资源性产品对外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并且保持着上升趋势,这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将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我国初级产品出口发展非常缓慢,1980年至2013年增加了10.77倍,年均增长率为7.5%。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1980年货物出口主要是为矿物燃料及相关原料(46.96%)和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32.75%),而2013年初级产品出口主要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51.79%)和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30.83%)。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发展非常迅速,1980至2013年初级产品进口增加了93.54倍,年均增长率为19.21%,而我国初级产品进口结构发生的改变更大。1980年时初级产品进口主要为非食用原料(51.07%)和食品及主要食用的活动物(42.06%),到2013年主要为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49.31%)和非食用原料(42.47%)。
(三)我国工业制品进出口结构变化
工业制品的进出口结构可以反映区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区域的产业结构问题。目前我国工业制品的进出口结构保持较为稳定的趋势,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从图1可以看出,工业品制品的进出口比例与我国货物的整体进出口结构和趋势相对一致,但波动性相对缓和。整体分析,呈现出两种下降趋势:一是1980年至1998年,工业制品进出口比例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和快速下降趋势,维持了18年,时间较长;二是1999年至2013年,进出口比例相对稳定,变化幅度相对缓和,已经维持了15年,时间也较长。
具本来说,工业制品出口结构差异较大。1980年我国工业制品出口主要为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44.41%),而2013年出口产品主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49.50%),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增幅最大,上升了41个百分点,而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27个百分点。从进口看,1980年工业制品进口主要为为机械及运输设(39.20%)以及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31.81%),而2013年主要为机械及运输设(55.17%),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品进口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主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比较工业制品的进出口情况可以发现,我国机械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度都非常大,而纺织类主要以出口为主。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保持平稳发展趋势,货物出口的技术性有待加强。2004至200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保持快速的下降趋势,这说明这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发展迅速,其增速高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增速。自2009年之后,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开始缓慢回升,并且已经持续了四年。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各种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渗入我国各种地区。近年来出口增速放缓,对此我国政府应该予以重视,这凸显了我国货物出口的技术性不足,货物出口的技术性有待提高。
二、我国货物贸易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依然占主导地位,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从产品类型看,一些化学品等能源型产品出口率较低,主要出口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电子电器等机械类产品,占据了总出口额的49.50%。这些产品的生产特点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简单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实际上我国很多外贸企业发挥的是组装功能,对于一些具体零部件的生产主要依靠国外企业。纺织类产品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优势,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出口总额占总出口额的17%左右。目前电子机械行业和纺织行业已经成为我国两大产能过剩行业。我国长期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主要应该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人口规模大,劳动力优势显著,产业的发展可以依托劳动力优势而可以不依托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二是我国经济基础水平低,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技术发展速度难以和经济发展速度平行;三是我国许多企业保持代加工地位,国外的技术只是提供成熟产品零件,而我国提供劳动力,这样导致我国企业的技术难以上升。endprint
(二)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型产品依赖性较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根据图1及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品进出口比例越来越大,比例数值已经超过6.0,即资源进口是资源出口的6倍。这说明我国资源供应的不足,需要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对于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我国原油的消耗70%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油的原料大豆80%依赖进口,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国内这些资源型产品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实际上,能源型产品属于国家安全性产品,其对外依赖度过高,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速度,同时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业制成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过于依赖国际市场
产能过程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许多产业已经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例如纺织、电子机械、建材类产品。其中我国建材产品的产能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已经严重超出了我国的建材消费水平,过多的生产只能大量投向国际市场。此外,铜铁业、化工产业也存在严重的过剩问题,过剩的比例超过了40%。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达到21%;水泥产能过剩达到28%。对此,部分企业要么因为市场饱和而亏损倒闭,要么将市场转向国外。据统计,2013年我国工业产业利用率为78%,部分行业甚至低于75%,例如建材产能利用率为72.5%。这说明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这些产业的国际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那么将危及这类企业的生存,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大量的服装企业、建材企业、电子机械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
(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过低,凸显我国贸易产品的层次不高
整体而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都不足,基本维持在27%左右,没有上升趋势,波动性也不大。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5581.71亿美元,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器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类产品,其他类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度非常小。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看,在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产品,大部分此类产品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三个区域,其他区域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比例不到30%,而出口比例不到28%。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严重不足。
三、加快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
第一,从多个视角解决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的依赖:一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总量;二是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我国资源利用总量;三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开采能力,例如提升我国深海能源开采技术,以满足我国能源需求,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额度;四是加强资源性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以替代我国产量不足的资源,缓解我国的资源困境。
第二,拉动内需,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扩大产品消耗能力,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国际市场非常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出口。因此要想从长期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同时,拉动内需需要一个过程,而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依靠国际市场,为此要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当前我国多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产业转移与转向。要彻底解决我国产能问题,解决贸易结构问题,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是降低国内产业生产,即通过企业重组和兼并,转变投向,减少产业产品生产;二是将产能过剩企业向国外转移,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走出去,也可以提高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际上我国部分产业产品例如建材产品,生产虽然过剩,但是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向国际进军。
第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水平,突破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困境,从劳动力优势转为技术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改变我国产品进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性优势。面对国际各种高质量产品的进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层次,才能真正改变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通过技术提升,我国商品出口的价值和结构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近年来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陆续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促进本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最终良好的占有国际市场,形成高端的技术服务和商品输出。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变化,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汝岱,朱诗娥.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 财贸经济,2008,02:112-119+128.
[2]鲁晓东,李荣林.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检验[J]. 世界经济,2007,10:39-48.endprint
(二)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型产品依赖性较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根据图1及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品进出口比例越来越大,比例数值已经超过6.0,即资源进口是资源出口的6倍。这说明我国资源供应的不足,需要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对于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我国原油的消耗70%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油的原料大豆80%依赖进口,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国内这些资源型产品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实际上,能源型产品属于国家安全性产品,其对外依赖度过高,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速度,同时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业制成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过于依赖国际市场
产能过程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许多产业已经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例如纺织、电子机械、建材类产品。其中我国建材产品的产能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已经严重超出了我国的建材消费水平,过多的生产只能大量投向国际市场。此外,铜铁业、化工产业也存在严重的过剩问题,过剩的比例超过了40%。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达到21%;水泥产能过剩达到28%。对此,部分企业要么因为市场饱和而亏损倒闭,要么将市场转向国外。据统计,2013年我国工业产业利用率为78%,部分行业甚至低于75%,例如建材产能利用率为72.5%。这说明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这些产业的国际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那么将危及这类企业的生存,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大量的服装企业、建材企业、电子机械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
(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过低,凸显我国贸易产品的层次不高
整体而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都不足,基本维持在27%左右,没有上升趋势,波动性也不大。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5581.71亿美元,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器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类产品,其他类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度非常小。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看,在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产品,大部分此类产品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三个区域,其他区域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比例不到30%,而出口比例不到28%。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严重不足。
三、加快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
第一,从多个视角解决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的依赖:一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总量;二是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我国资源利用总量;三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开采能力,例如提升我国深海能源开采技术,以满足我国能源需求,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额度;四是加强资源性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以替代我国产量不足的资源,缓解我国的资源困境。
第二,拉动内需,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扩大产品消耗能力,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国际市场非常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出口。因此要想从长期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同时,拉动内需需要一个过程,而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依靠国际市场,为此要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当前我国多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产业转移与转向。要彻底解决我国产能问题,解决贸易结构问题,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是降低国内产业生产,即通过企业重组和兼并,转变投向,减少产业产品生产;二是将产能过剩企业向国外转移,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走出去,也可以提高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际上我国部分产业产品例如建材产品,生产虽然过剩,但是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向国际进军。
第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水平,突破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困境,从劳动力优势转为技术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改变我国产品进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性优势。面对国际各种高质量产品的进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层次,才能真正改变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通过技术提升,我国商品出口的价值和结构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近年来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陆续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促进本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最终良好的占有国际市场,形成高端的技术服务和商品输出。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变化,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汝岱,朱诗娥.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 财贸经济,2008,02:112-119+128.
[2]鲁晓东,李荣林.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检验[J]. 世界经济,2007,10:39-48.endprint
(二)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型产品依赖性较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根据图1及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品进出口比例越来越大,比例数值已经超过6.0,即资源进口是资源出口的6倍。这说明我国资源供应的不足,需要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对于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我国原油的消耗70%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油的原料大豆80%依赖进口,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国内这些资源型产品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实际上,能源型产品属于国家安全性产品,其对外依赖度过高,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速度,同时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业制成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过于依赖国际市场
产能过程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许多产业已经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例如纺织、电子机械、建材类产品。其中我国建材产品的产能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已经严重超出了我国的建材消费水平,过多的生产只能大量投向国际市场。此外,铜铁业、化工产业也存在严重的过剩问题,过剩的比例超过了40%。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达到21%;水泥产能过剩达到28%。对此,部分企业要么因为市场饱和而亏损倒闭,要么将市场转向国外。据统计,2013年我国工业产业利用率为78%,部分行业甚至低于75%,例如建材产能利用率为72.5%。这说明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这些产业的国际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那么将危及这类企业的生存,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大量的服装企业、建材企业、电子机械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
(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过低,凸显我国贸易产品的层次不高
整体而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都不足,基本维持在27%左右,没有上升趋势,波动性也不大。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5581.71亿美元,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器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类产品,其他类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度非常小。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看,在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产品,大部分此类产品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三个区域,其他区域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比例不到30%,而出口比例不到28%。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严重不足。
三、加快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
第一,从多个视角解决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的依赖:一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总量;二是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我国资源利用总量;三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开采能力,例如提升我国深海能源开采技术,以满足我国能源需求,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额度;四是加强资源性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以替代我国产量不足的资源,缓解我国的资源困境。
第二,拉动内需,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扩大产品消耗能力,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国际市场非常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出口。因此要想从长期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同时,拉动内需需要一个过程,而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依靠国际市场,为此要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当前我国多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产业转移与转向。要彻底解决我国产能问题,解决贸易结构问题,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是降低国内产业生产,即通过企业重组和兼并,转变投向,减少产业产品生产;二是将产能过剩企业向国外转移,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走出去,也可以提高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际上我国部分产业产品例如建材产品,生产虽然过剩,但是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向国际进军。
第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水平,突破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困境,从劳动力优势转为技术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改变我国产品进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性优势。面对国际各种高质量产品的进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层次,才能真正改变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通过技术提升,我国商品出口的价值和结构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近年来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陆续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促进本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最终良好的占有国际市场,形成高端的技术服务和商品输出。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变化,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汝岱,朱诗娥.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 财贸经济,2008,02:112-119+128.
[2]鲁晓东,李荣林.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检验[J]. 世界经济,2007,10:39-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