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网络能力、吸收能力与新创小微企业成长
2014-12-04芮正云庄晋财
芮正云,庄晋财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一、引 言
小微企业在促进社会就业、繁荣市场经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创立之初的小微企业往往面临着较大的资源缺口,但是由于“新生弱势”,创业者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所需资源,需要借助关系网络获得互补性资源以支撑企业发展,因而外部创业网络对新企业成长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1]。然而在相似的外部环境下,不同企业对网络资源的获取效果存在很大差距,对此有学者提出,影响资源开发、获取的关键在于创业者的网络能力,并认为网络能力通过资源获取影响创业绩效[2][3]。
所谓网络能力,就是个体构建和拓展外部关系网络,以及协调管理节点间关系的能力。创业者的网络能力作为获取外部资源、提升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现有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例如,Ziggers和Henseler的实证研究发现,网络能力较强的企业通过与一些供应商建立密切的长期合作关系,既能及时获得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还能降低企业成本,因而有效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整体财务绩效[4];但是,Human和Naude的研究结果却显示,网络能力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并不显著[5]。结论的不一致说明网络能力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还不明晰,也难以解释网络能力相似的创业者其绩效存在较大差别的原因。尤其对新创小微企业而言,其特殊之处在于,创业者个人往往决定了整个企业的发展,创业者自身的能力与企业绩效紧密相关,本文试图从能力视角出发,探寻网络能力与创业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以明确网络能力作用于新创小微企业成长绩效的机理。
二、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回顾
网络能力使创业者得以构建、动态管理和有效利用网络关系来获取外部资源,并实现新创企业的成长[2]。不过,当循着这一脉络分析时发现,尽管企业成长理论指出了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但并未提供“资源—绩效”的具体路径,而王天力和张秀娥认为,从吸收能力的角度能够更好地观察与解释组织的资源配置和绩效问题[6]。吸收能力是指企业对外部信息、知识等资源进行识别、评价、消化和运用的能力[7][8]。有学者考察了企业组织与其它机构的合作对该组织吸收能力的影响,发现如果组织的外部关系网络中有许多成员可以联系,那么,获得资源的种类就越多,且联系越紧密,效率也越高,进而为组织提升吸收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只有很少的合作伙伴,则会限制组织的视野,削弱组织的吸收能力[9][10]。
虽然以往研究并非都以新创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但是这些成果对于新创企业的成长同样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已有研究发现,组织间的关系结构、彼此间的认同和信任程度会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并且学者们也都认可“企业内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不过,现有研究尚未证实创业者网络能力、吸收能力与企业成长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本文认为,创业者通过外部关系网络得到相关资源之后,对这些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吸收,在利用资源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能够为新创企业带来理想的绩效。据此构建“网络能力—吸收能力—成长绩效”的分析框架,并利用新创小微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期望通过研究打开网络能力与企业绩效间的“黑箱”,帮助新创小微企业找到提升成长绩效的具体路径。
(二)研究假设
1.网络能力与成长绩效
一般来说,小微企业属于弱势企业,市场地位较低,再加上新创企业具有“新生弱势”,缺乏信誉积累,很难通过市场交易等常规渠道获得所需资源。创业网络理论认为,创业者的关系网络是其获取创业资源的关键途径,对新创企业的价值创造具有重要作用[11]。Elfring和Hulsink发现成功的创业者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建立创业网络,以帮助新创企业成长[12]。由于小微企业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往往决定了新企业的发展,创业者对网络关系进行开发、调整和管理的能力越强,接触到的外部资源就越多,资源的获取效率也越高,因而创业者的网络能力对于克服新创企业的资源约束、促进企业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不过,现有国内外研究大多从网络构建和关系管理两个方面来分析网络能力[2][13]。考虑到构建新的关系网络需要创业者承担高昂的网络投入成本,并且对关系网络进行动态调整要求创业者及其新创企业具有较高的网络地位,而新创小微企业实力有限,创业者倾向于嵌入已有的外部关系网络(包括个人层面的社会网络和企业层面的产业网络)。因而本文认为,小微企业创业者的网络嵌入能力同样值得关注。Doving和Gooderham就指出,企业所嵌入网络的规模和多样性能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异质性资源[14]。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创业者的网络构建能力对新创小微企业的成长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H1b:创业者的网络嵌入能力对新创小微企业的成长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H1c:创业者的关系管理能力对新创小微企业的成长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2.网络能力与吸收能力
小微企业的创办者往往内部资源匮乏,需要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获取创业所需资源,并对获得的网络资源进行加工和消化,而这正是创业者提升吸收能力的核心过程。创业者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需要依靠自身的吸收能力,主要体现为对显性知识(包括市场信息、操作规程等)、技能型知识(包括工艺秘诀、技巧等)和认知型知识(包括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的掌握、转化和应用。Yli-Renko等研究发现,关系网络能够促进企业对知识资源的获取和利用[15]。创业者的吸收能力是以资源获取为前提的,而创业者的网络能力决定了其获取网络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而会影响到创业者的吸收能力。具体来说,创业者的网络构建能力有助于深化与外界的合作交流,促进网络资源与内部初始资源的融合;网络嵌入能力使新企业能够从外部关系中持续获得异质性资源,丰富的资源使得创业者的视野不断开阔,为其快速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奠定了基础;关系管理能力可以帮助创业者保持与其他网络成员联系的稳定性,并与其他网络成员形成共享的认知模式,从而有助于组织间的相互学习和知识转移。Lane等也认为,吸收能力容易受到网络成员间信任程度和相似性的影响[16]。可见,吸收能力的提升以一定的网络能力为基础,或者说,吸收能力是在创业者与外界长期的交流互动中形成的。Dyer和Singh就指出,吸收能力需要建立在组织间的“社会性互动”以及合作关系之上[17]。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创业者的网络构建能力对其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2b:创业者的网络嵌入能力对其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2c:创业者的关系管理能力对其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3.吸收能力与成长绩效
资源约束是新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障碍,而从网络资源到企业绩效的整个价值创造过程中,资源吸收是关键环节,也是对资源进一步转化和利用的基础。Tsai和Wales等的研究发现,吸收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8][19]。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创业者的吸收能力代表新企业对网络资源的转化能力,吸收能力越强,就越有机会将外部资源引进企业内部,并能有效配置组织的内外部资源,而整合利用这些资源是小微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进而发展壮大的基础。除了资源限制,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也是阻碍新创小微企业持续成长的另一大障碍,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创业者往往对外部环境的掌控能力也较强[20],能够更为从容地面对外界变化,并获得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而且,吸收能力较强的创业者能快速识别和评估外部信息的价值,及时发现客户的现实和潜在需求,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战略效能[21],使产品或服务带来理想的市场满意度。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创业者的吸收能力对新创小微企业的成长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4.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根据上述分析,吸收能力既是在网络能力作用下,新创企业开发和获取网络资源的结果[10],同时又是企业整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快速成长的前提[18]。可以说,吸收能力在网络能力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能力较强的创业者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网络资源,但是具有资源优势的新创企业,也会因为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而难以实现理想的绩效。如何将网络资源转化为成长绩效,本文认为,这需要创业者充分发挥吸收能力,增强对网络资源的吸收和应用,从而实现网络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a:吸收能力在网络构建能力影响成长绩效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H4b:吸收能力在网络嵌入能力影响成长绩效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H4c:吸收能力在关系管理能力影响成长绩效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图1 网络能力、吸收能力对企业成长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创业者网络能力、吸收能力与新创小微企业成长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创业者的网络能力、吸收能力都会对企业成长绩效产生影响,同时,吸收能力又在网络能力对成长绩效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江西、安徽两省的实地调研,这两个省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小微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江西省早在2010年就制定了《关于支持民营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以鼓励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民营小企业创业基地。安徽省也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出台政策帮助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两个省份的创业氛围活跃,保证了研究样本的代表性。为提高数据收集的质量,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随机抽取样本企业并进行逐家走访,采用面对面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均由企业负责人根据自身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填写。本次调研共访谈了180家小微企业,通过对企业成立年限(8年以下)①根据以往学者们的研究,新创企业是指成立时间小于或等于8年的企业。参见蔡莉、尹苗苗:《新创企业学习能力、资源整合方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2009年第10期。、填写信息的完整性等方面进行筛选,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41份。
(二)变量测量
为了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结论的可靠性,问卷设计主要参考以往研究中使用过的成熟量表,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新创小微企业的特点进行修改和调整。(1)网络能力:参考Kristian和Halinen[22]、任胜钢等[23]的研究,设计了9个题项,即分别用3个题项来测量网络构建能力、网络嵌入能力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2)吸收能力:综合Szulanski[24]、马鸿佳和董保宝[21]的研究,设计了3个题项;(3)企业成长绩效:主要依据Yusuf[25]、贺小刚和李新春[26]等学者的观点,从企业的盈利水平、市场份额、销售收入和员工数量4个方面来衡量。所有选项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其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具体测量题项如表1所示。
表1 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
运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各个变量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问卷构建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信度检验(即可靠性分析)采用Cronbach's Alpha值进行判断,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7,说明问卷的构建具有内部一致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的载荷值均大于0.6,表明测量题项都具有良好的效度。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文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由表2结果可知,网络能力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时网络能力的三个维度与吸收能力、成长绩效之间也都显著相关,且各变量间的相关性系数均小于0.5,说明调查的样本数据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保证了回归分析的有效性。
表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
(二)回归分析结果
本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所提出的研究假设,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模型1考察创业者网络能力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模型2考察创业者网络能力对吸收能力的影响,模型3考察创业者吸收能力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模型4、模型5和模型6分别考察吸收能力在网络能力的三个维度与企业成长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
表3 回归分析结果
1.网络构建能力和网络嵌入能力对成长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59,P<0.01;β=0.306,P<0.01),但关系管理能力对成长绩效的影响不显著(P>0.05),即假设H1a、H1b通过检验,而假设H1c未能通过检验。说明创业者网络构建能力和网络嵌入能力对新创小微企业的成长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虽然新创小微企业的内部资源不足,但是创业者的网络构建能力可以丰富企业获取资源的渠道,网络嵌入能力可以降低企业搜寻资源的成本和获得资源的代价。然而,创业者的关系管理能力对成长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新创小微企业市场地位较低,创业者在关系网络中一般处于边缘位置,往往被动地接受网络中其他强势成员的筛选,从而导致其关系管理能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网络构建能力、网络嵌入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对吸收能力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21,P<0.05;β=0.253,P<0.01;β=0.167,P<0.05),即假设H2a、H2b、H2c均通过检验。说明创业者的网络构建能力、网络嵌入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对其吸收能力都具有促进作用。这一实证结果与本文的研究假设完全吻合。网络能力较强的创业者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外部信息和知识,在拓展视野的同时,还能与其他网络成员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学习,强化网络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进而增强创业者对网络资源的吸收能力。
3.吸收能力对成长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18,P<0.01),即假设H3通过检验。说明创业者的吸收能力对新创小微企业的成长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外部关系网络能够提供必要的资源,但无论是哪一类资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对这些生产性的资源要素进行消化和整合利用后才能实现价值创造和经营收益。因而创业者需要具备将外部资源转化为组织内部资源的吸收能力,通过吸收能力促进自身和新创企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企业的成长绩效。
4.吸收能力在网络构建能力影响成长绩效的过程中没有起到中介作用(P>0.05),在网络嵌入能力影响成长绩效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β=0.207,P<0.01),在关系管理能力影响成长绩效的过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β=0.176,P<0.05),即假设H4b、H4c通过检验,而假设H4a未能通过检验。说明创业者的网络嵌入能力、关系管理能力能够通过吸收能力促进企业成长绩效的提升,但网络构建能力无法间接影响成长绩效。这可能是由于吸收能力往往依赖于网络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发挥作用,而新创小微企业由于刚刚建立,其外部联系尚不稳固,与外界的交流和互动还有待加强,因而创业者难以从新开发的网络成员处获得必要的知识资源。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针对新创小微企业资源不足、成长绩效不佳的现实问题,从创业者能力的异质性视角出发,提出“网络能力—吸收能力—成长绩效”的作用路径,并以141家新创小微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新创小微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创业者的网络能力和吸收能力,创业者与外界的交流互动,以及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都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且吸收能力在网络构建能力与成长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关系管理能力与成长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新创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几点管理启示:第一,创业者应当增强网络联结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能力。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小微企业创办者的网络能力并不强,主要依靠血缘、亲缘等“强关系”获得创业资源,然而强关系网络存在趋同性强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新创企业的后期成长。因此,创业者应当增加网络投入,关注社会网络和产业网络的双重嵌入,通过结网协作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第二,创业者应当注重培养自身的吸收能力,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创业者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不仅需要借助外部网络寻求必要的支持,更需要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创业学习不断积累更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持续保持产品特色和技术优势。第三,政府应当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帮助。不仅在融资和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府还需考虑小微企业的特点,强化政策的针对性。例如,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帮助创业者拓展外部网络,促进新创小微企业与其他企业间的互动与合作;对创业者进行有效的培训与指导,支持小微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进一步提高新创小微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这些措施不仅能提高小微企业创业者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他们创业的成功率。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改进。首先,本文使用的调研数据属于横向的截面数据,没有考虑企业在时间序列上相关变量的表现,后续研究可以考虑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尝试用纵向数据分析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创业者网络能力和吸收能力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其次,本研究未将企业的行业属性、所有权性质等特征因素考虑在内,未来的研究可以借鉴该思路,在特定行业、特定所有权性质的企业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研究样本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的适用性,今后需要对我国的其他地区展开调查,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调研范围。
[1]庄晋财,沙开庆,程李梅,孙华平.创业成长中双重网络嵌入的演化规律研究——以正泰集团和温氏集团为例 [J].中国工业经济,2012(8):122-134.
[2]朱秀梅,陈琛,蔡莉.网络能力、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4):44-54.
[3]范钧,王进伟.网络能力、隐性知识获取与新创企业成长绩效[J].科学学研究,2011,29(9):1365-1372.
[4] Ziggers G.W.,Henseler J.Inter-firm network capability:How it affects buyer-supplier performance [J].British Food Journal,2009,111(8):794-810.
[5]Human G.,Naude P.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competence,network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in an emerging economy[J].Management Dynamics,2009,18(1):2 -14.
[6]王天力,张秀娥.吸收能力构念解析与理解误区解读[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2):2-10.
[7]Cohen W.M.,Levinthal 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8]Zahra S.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9]Lim K.The many faces of absorptive capacity:Spillovers of copper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for semiconductor chip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9,18(6):1249-1284.
[10]韦影.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9):119-127.
[11]Watson J.Mode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7,22(6):852-874.
[12]Elfring T.,Hulsink W.Networks in entrepreneurship:The case of high-technology firm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3,21(4):409-422.
[13]Warren L.A systemic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An exploration using storytelling [J].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2004,21(1):3-16.
[14]Doving E.,Gooderham P.N.Dynamic capabilities as antecedents of the scope of related diversification:The case of small firm accountancy practi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8):841 -857.
[15]Yli-Renko H.,Autio E.,Sapienza H.J.Social capital,knowledge acquisition,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based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587 -613.
[16]Lane P.J.,Salk J.E.,Lyles M.A.Absorptive capacity,learning,and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12):1139 -1161.
[17]Dyer J.H.,Singh 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4):660-679.
[18]Tsai W.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5):996-1004.
[19]Wales W.J,Parida V.,Patel P.C.Too much of a good thing?Absorptive capacity,firm performance,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5):622 -633.
[20]林筠,孙晔,何婕.吸收能力作用下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绩效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9,23(7):135-140.
[21]马鸿佳,董保宝.网络联系、吸收能力与市场战略效能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0):135-143.
[22]Kristian K.,Halinen A.Business relationships and networks:Managerial challenge of network era[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9,28(5):413 -427.
[23]任胜钢,孟宇,王龙伟.企业网络能力的结构测度与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1,8(4):531-538.
[24]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27 -43.
[25]Yusuf A.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f business ventures and performanc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and Management,2002,12(3):83 -103.
[26]贺小刚,李新春.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10):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