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探究

2014-12-04杨宇娟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大歌侗族民族

杨宇娟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

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其文艺歌舞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但在当前,我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其传承和发展遇到了严重的挑战。本文选取侗族的大歌为例,就其传承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侗族大歌的产生与发展

侗族古歌的形成和侗族人的居住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常年居住在大山里面,水滨、山脚、田畔都是他们一展歌喉的地点,这里风光秀丽,山水相间、鲜花遍地、百鸟齐鸣,人们就像生活在美丽的画中。但是由于处于大山之中,他们的生活被大山环绕,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所以侗族大歌产生于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侗族人的生活原始遗风浓厚,造就了他们纯朴、含蓄、温柔多情的性格。[1]

侗族人在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创造了侗族大歌,并促进了它的繁荣和发展。侗族大歌的内容与形式不仅与侗族的社会发展、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审美意识有关,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合适的土壤。鼓楼、谐声、叙事等大歌形式的划分是从它的歌唱体制和社会功能两方面来的,另外礼俗、童声、戏剧等大歌也属于它的不同形式。

侗族早期的音乐、诗歌和艺术形式构成了最初的侗族大歌。乐记乐本篇提道:凡因之起,由人心声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说明了艺术是周围事物对人思想的触动,其中不仅包括音乐,还包括诗歌和舞蹈。侗歌的产生灵感来自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人们模仿蜂鸣蝉叫、流水潺潺声,并把这些声音和音乐相连,在逐渐流露的情感中创造出支声复调的侗族大歌。

侗族人创作侗族大歌的内在基础不仅与侗族人民独特的音乐审美观有关,还与他们的民族欣赏习惯以及他们长期以来的心理素养有关。[2]侗族大歌由两声部组成,常用旋律为级进和小三度,还包括四五度,自然流畅的旋律,呈微波状起伏。八度是侗族大歌音域的限制,而表现声音的最好条件也是八度。在演唱过程中,为了突出羽调式曲调柔和优美的特点,演唱者在主旋律上持续发声,歌手们在保证歌声连绵不断的情况下轮流换气,高声部歌手可尽兴发挥,这样具有潺潺的流水声的低音部和像虫鸣鸟叫的高声部达到完美结合,侗族人民的群体审美意识也由此完美体现。

侗族人民能歌善舞,演唱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人的社交活动项目,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的风俗习惯。侗族人民通常在鼓楼聚众议事,演唱侗族大歌。鼓楼对歌往往出现在重大节日活动中,青年男女分作两边,歌声伴着琵琶和牛腿琴。另外每当侗族人膜拜祖先,招待贵客时都会唱大歌,以歌助兴、以歌劝酒,这也是侗族大歌流传至今的原因。

在侗族大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民族乐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琵琶和牛腿琴是演唱侗族大歌时常用的乐器,二者在侗族大歌的合声部分效果显著,琵琶的音色浑厚,牛角琴的音色尖细清脆。另外,对侗族大歌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的乐器还有民间多管乐器芦笙。艺术创造离不开生活,时间是理论产生的基础,侗族大歌的产生也是如此。侗族大歌自身所拥有的民族性是广大民众喜爱和认可的主要原因。侗族音乐本身自有的特质以及它的独特风采组成了它特有的民族性,一方面代表着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侗族音乐传达着侗族人民的心声。

二、侗族大歌文化的当代传承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济的发展促使各地交流日益紧密,同时也对当地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在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同时,也间接威胁到当地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所谓的西部大开发其实就是开放大西部,改变西部发展的封闭状态,实行开放性经济的跨越发展,同时加强内外部文化的互动。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少数民族自身经济、文化发展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首先外界会冲击侗乡人的意识,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随着他们个体意识的逐渐增强,侗族音乐中传统的集体性特质将逐步减弱甚至消失。

(一)民族语言面临缺失

经济的发展促使了侗族的城乡一体化逐步形成,快速的城市建设步伐影响着侗族的民族村寨,城乡结合在改变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限制了侗语的使用,城市规划打破了侗族人的聚居生活,侗语的交际功能在侗族人的实际生活中逐渐失去了作用。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快了侗族少年儿童的汉化进程,因此侗族语言正逐步失去用武之地,威胁着它的传承。

(二)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转变

在原来,侗乡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现代文化的打扰,他们时常自娱自乐,闲暇唱歌跳舞,在这样的乡村文化环境里过着宁静平稳的生活。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众传播媒介,古朴的乡村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的观念彰显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让人无比向往。侗乡的本土文化在新文化的冲击下,转型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知,危机已一步步靠近侗族大歌的传承。

(三)打工型经济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快进,国家建设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城市发达的经济吸引着穷怕了的农民,因此农民工进城务工是大势所趋,侗族村寨的村民也不例外,尤其是青壮年人,城市富裕的生活和高薪水吸引着他们,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从文化角度来看,农民工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侗族文化主体在逐渐减少,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侗族文化的发展有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现象。

三、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

民族文化资源的丧失意味着民族文化生态的改变,最终结局就是解体,甚至消亡。西部文化受大开发影响严重,作为西部文化一部分的侗族大歌同样受到了严重冲击。保护和传承西部民族文化,挽救侗族大歌迫在眉睫。[3]作为民族文化瑰宝,我们应该立刻采取对侗族大歌的保护措施。作为民族音乐的工作者,或者是喜欢侗族大歌的人都应在保护侗族大歌原生态方面做出贡献,同时还应该为它的新发展献计献策。

(一)侗族大歌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使民族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要了解西方音乐,但民族音乐更是我们要教学的对象。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追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侗族大歌,真正实施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并发扬光大。作为侗族大歌的人才培养基地,竹坪小学和岩洞中学在教学方式上做了勇敢地尝试,实施侗汉英三语教学,浓厚的侗族文化基础造就了侗族大歌的起源,同时也是侗族风情与文化的集结地。对侗歌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学习侗语侗歌加入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素质教育课程,为侗歌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在师资力量方面,侗语老师都是有较高学历的侗族人,学校每年会针对实际情况选拔有侗族音乐天赋的孩子组成侗族大歌人才培训班,他们除了学习文化课,还要接受侗族音乐的强化训练,以此激发其他孩子学习侗族大歌的兴趣。学校本着培养人才的理念,尊重学生特长,用音乐带动其他特长班的发展,办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音乐课老师可利用侗族音乐多声部的特征,从学生的思维感觉着手培养其多元化分析考虑问题的能力,在课堂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对和声、复调等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侗族大歌培训基地体、音、美三科教学相互促进的教学方式非常值得推广和借鉴。培训基地的建立也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首先是基地的搜集和侗文化的创新,同时也为侗族大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二)建立生态文化圈

1.收集整理侗族大歌,包括编写简谱或线谱记音,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大歌,应低价出售一些汉侗对照的侗族大歌专集,也可用现代化的方式向民众展示侗族大歌,包括它的场景和它的文化背景,最大限度地促进它的传承。

2.政府文化部门应出面保护涉及侗族大歌的一系列活动,例如二月二的赶春社、三月三的采桑节、吃姊妹饭,还有七月十二的赶歌坪等,定期进行的民俗活动为侗族大歌创造了生存环境。

3.开展广泛的交流。促进侗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相互交流,包括区域交流和民族间的交流。共同发展,相互融合是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侗族大歌的演唱和传播中,升华感情,增进认识和了解。笔者对此作过调查,虽然有好多的人喜爱少数民族音乐(包括侗族大歌),但是却没有机会接触少数民族音乐(包括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浓厚,魅力独特,现代音响无法模拟。我们并不排斥流行音乐,艺术是相通的,有精华就有糟粕,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就说明值得借鉴,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建立在本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上,没有先进落后之分,所以我们要教育本民族的青少年尊重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认识它的价值和它的珍贵性,并引以为豪。

4.采取各种方式,培养侗族歌手。可以是政府投资,也可以鼓励民众自发自愿投资,成立专门的培训班,由民间歌师担任指导,传授技艺;侗歌的创作也要有专业的人员担任,不仅要求数量的增加,还要求不改变侗族大歌的原生态,同时体现本民族的特点,在创作上还要体现专业技巧,要多创作欣赏性较强的作品。为了加大宣传,应增加各种赛事活动的举办,对于优胜者大张旗鼓地表彰,甚至不惜动用网络或者电视。反过来说,具有民族风格的侗族文艺节目也是中国电视文艺所需要。现代观众越来越喜欢一些民族艺术的节目,因为这能让人们耳目一新,欣赏各民族的独特风情。侗族大歌要想走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可以借助电视媒体的作用,打造自己独特的品牌效应,促进这种民族艺术的大发展。

(三)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侗族的民族文化,同时增加了侗族人的经济收益。要想从根本上增长社会效益,应该建立旅游一条龙的销售方式,即适当调整侗族大歌的运作模式,开发全新的的旅游文化产品,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融为一体。侗族大歌的影碟、宣传画册在贵州黎平已作为旅游的促销产品出售,侗寨独有的风光以及侗族特有的民俗方式都以画面形式呈现在旅游者面前。生活质量的提高,吸引了侗族青年的返乡,他们加入文艺演出队参加演出,这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申茂平.侗族大歌赖以产生的生态环境及其嬗变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6,(08):25-26.

[2]张中笑.侗族大歌研50年(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09):11-12.

[3]何 平.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28-29.

猜你喜欢

大歌侗族民族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