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维·洛奇《天堂消息》的反现代主义研究*

2014-12-04

外语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伯纳德洛奇兰德

李 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 150001)

戴维·洛奇《天堂消息》的反现代主义研究*

李 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 150001)

戴维·洛奇的“反现代主义”在文学意义上是对现代写作方式极端性的反应,而不是文化意义上的现代物质文明批判。洛奇的《天堂消息》成功运用他自创的“反现代主义”写作方式:欣赏传统现实主义与扬弃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结合,体现抵制现代小说虚无主义世界观和过度实验的积极主张。

戴维·洛奇;《天堂消息》;反现代主义

戴维·洛奇(David Lodge,1935-)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英国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与文学批评都反映出他对文学发展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视,也反映出他关于文学强烈艺术感染力对现代生活影响的关注。他通过对多种文学写作方式的尝试和扬弃,形成自己成熟的写作风格。作为文学批评家,他对于小说文论发展的观点表明他对当代小说发展的关注,这种关注促进他对当代文学写作方式的探究。经过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写作风格的尝试,他的后期作品《天堂消息》娴熟而成功地运用他自创为“反现代主义”的写作方式。洛奇自称的这种反现代主义写作方式,反对现代小说的过度实验,主张复兴传统现实主义的精华,同时吸收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技巧等有效元素。

1 反现代主义

经过对西方现有资料的查阅,西方文化史学家运用“反现代主义”这一概念几乎都是在文化领域,而不是在文学创作领域。他们反对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导致文化的堕落与瓦解。其中,以美国文化历史学家李尔斯(T.J. Jackson Lears)为代表。李尔斯1994年出版的著作《NoPlaceofGrace:AntimodernismandtheTransformationofAmericanCulture, 1880-1920》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把“反现代主义”定义为一个复杂的反抗,即,反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漫无目的、消费主义的、世俗化的发展。这一反抗运动是对这一时期日益增长的“焦虑情绪”的反应,因为这种焦虑情绪影响许多知识分子、商人和政治家,并且削弱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发展的力量。文化史学家们用反现代主义这一概念来表达抵制技术与物质进步在现代生活中重要性的世界观。

洛奇所使用的“反现代主义”写作方式与西方文化历史意义中的“反现代主义”有着很大的不同。洛奇的“反现代主义”是用在文学意义上,是对现代写作方式极端性的反应,而不是文化意义上的对现代物质文明的批判。他在经过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尝试后,来定义自己的创新性写作风格。洛奇自创“反现代主义”一词的目的是有别于现实主义,但二者具有相似之处,二者都声称艺术手法是“反映现实的透明窗户”(Tallis 1988:50)。洛奇在《运用结构主义》(1981)一书中认为,反现代主义小说“尽可能忠实地模仿事物相互之间实际的时空关系。人物以及他们的活动和活动背景都是根据物体的相邻关系、时间的连续关系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而交织在一起,并且在文本中以提喻式的选择加以表示”(Lodge 1981:73)。洛奇创造一个新的文学术语——“反现代主义”的目的是要区别自己的写作方式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他认为在文学批评的领域,反现代主义指的是“继承现代主义所背离的那种传统”并且认为“根据人类知识与物质环境的变化加以适当的改进,传统的现实主义依然是可行的,有价值的” (Lodge 1981:6)。

“反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出洛奇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欣赏与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扬弃,同时也体现出作者抵制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世界观与过度形式实验的积极主张。现实主义作家关注人类社会中的普遍题材,创造可信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从而提供道德指导意义。洛奇认同现实主义作家的责任感,并且认为有必要弘扬这一责任感。但是,在创作方法的运用上,这种反现代主义写作方式依然还是有选择性地吸纳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主旨和元小说、拼贴画等现代叙事策略,这也表明洛奇作为现代作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学目标完全可以采用将新旧不同的创作风格融为一体的创作方式。

洛奇在《天堂消息》这部小说中运用“反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本文采用洛奇对“反现代主义”的定义作为探讨的出发点。经过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写作方式的成功尝试,在这部小说中,洛奇背离先锋派文学的极端性,转向现实主义,但他不是一个模仿者,而是一个创新者。洛奇独特的文学创作实践把这部小说打造成为一部“经过改进的现实主义”的反现代主义作品。

2 洛奇的反现代主义创作特点

洛奇的反现代主义创作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它避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过度试验;二是它吸取传统现实主义的精华。洛奇声称他的根在于英国现实主义传统,他的“有序的、稳定的、受到保护的”生活使他很谨慎地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采取极端的方式(Haffenden 1985:157)。对洛奇而言,反现代主义小说既不是全盘否定文学实验,也不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对不同文学写作方式的有效使用的判断,通过撰写多部获得成功小说对他判断力的形成,从而尝试在传统现实主义精髓的基础上,创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些有价值的东西诞生了洛奇的《天堂消息》。

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大都比较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各类问题与矛盾,往往热衷于表现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读者喜闻乐见的问题。他们往往将文学作品视为教育读者、宣传人道主义和促进社会改良的有效工具。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看待人物,读者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认同的人物,并能从这些人物的经历苦难中学习。洛奇的这部反现代主义小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从现代主义的角度表达出泛人类意义的主题。精神上重生这一主题主要通过主人公伯纳德来体现。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具有同情心的前天主教牧师。他自己丧失信仰,因此放弃牧师的教职。然而他发现多年的牧师经历以及与旧日情人达芙妮的灾难性邂逅使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性功能障碍者,因而无法开始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洛奇敏锐地描述伯纳德为了获得完整的自我,而接受女主人公尤兰德美国式的性教育。尤兰德是一个具有同情心和能够“付出”的女性。伯纳德的重生——自己对待生活的能力和自信心的重树——是小说的主题。小说的重生和开始新生活的主题通过女主人公尤兰德也能反映出来。实际上,伯纳德与尤兰德在精神上互为治疗。尤兰德是一位勇敢的、意志坚强的女权主义者。她由于丈夫的花心不忠而丧失对婚姻的信心并醒悟。伯纳德用他的诚信与无私的爱使她克服生活的痛苦,期望开始与伯纳德的新生活。

小说中和解的主题主要通过伯纳德父亲杰克和姑母厄休拉家庭矛盾的冰释前嫌来展现。他们是极为虔诚的爱尔兰天主教徒,他们的生活被某些非常狭隘的教义所毁,尤其是他们有一种对性的畸形的羞愧感与罪恶感。厄休拉的哥哥肖恩对她的性虐待给她的婚姻生活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肖恩后来战死疆场,成为家庭神圣的记忆,也掩盖了他那罪恶的行为。当时杰克碰巧看到那令人不堪的一幕,但却不知所措地懦弱地离开了。厄休拉将死于癌症,临死前,她想与杰克见面,目的是想驱除这段屈辱记忆,通过与杰克的家庭和解,渴望得到心灵的平静。厄休拉终于与杰克见面并向他证明那次性行为是受肖恩虐待,证明自己清白无辜,平静安详地离开人世。洛奇以此来表明人们必须诚实地面对有损他们生活的痛苦和耻辱经历,和解只有通过关爱和宽恕才能达成。

然而,洛奇对反现代主义的定义表明作家应该对细微的文化变化敏感。小说蕴含的自我实现的主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生存意义的现代视角。在世俗的、具有缺陷的夏威夷的天堂里,前牧师伯纳德对性畸形的恐惧被治愈,获得有意义的自我满意的生活。在这部小说中,洛奇无意对宗教信仰进行强烈地攻击,而旨在对其中某些令人窒息的扭曲人性的教条、否定人类本质完整性的教条和否定现代生活复杂性的教条加以批判。

这部小说标有反现代主义标签的主要原因是在性描写与观点方面没有顾及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在这部小说中出现大胆的、素描式的性描写,而这样的描写在传统小说中在于读者自己的想象之中。小说赞扬性作为一种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的人类经历的现代观点。实际上,性描写在这部小说中是一种治疗,治愈过主人公远离真正生活的社会疏离感。而且蔑视传统的天主教道德,伯纳德开始了一种基于友情、同情、相互之间快乐与善良的给予的一种解放性的性爱关系。

伯纳德的性障碍根植于爱尔兰天主教家庭的性观点和他作为牧师多年的独身生活。由于出生在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家人从小就把他作为牧师进行培养,“保护”他免受一切直接的或者潜在的性因素的干扰。他长大成为牧师以后在一个神学院教授神学,更加远离真实的社会生活。这种成长过程中的压抑被与一个女信徒达夫妮的性邂逅所恶化。伯纳德的性无能与自信心的缺乏使他放弃牧师的教职。他感到沮丧,社会疏离感油然而生,因为他既不能与女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也不能虔诚地信仰上帝。通过把伯纳德放置于具有享乐主义的商业化的夏威夷文化环境,洛奇给伯纳德创造一个机会,通过与善良、慷慨、知性的尤兰德的交往使他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通过对伯纳德的性冲动与长期受宗教压抑的冲突的理解,尤兰德成功帮助伯纳德实现从自我放弃到充满希望的过渡。对于伯纳德而言,尤兰德就是世俗世界最高的女牧师,她帮助其获得性完善的优雅,使他扔掉负罪感的包袱,重获自由。对性的坦率描写反映出洛奇反现代主义视角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现代感受与现实主义的描述,这体现在作者对伯纳德怯懦地摇摆于受到尤兰德强烈的吸引和对性的恐惧之间的见解。洛奇的反现代主义体现在尤兰德成为一个专业的性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洛奇对尤兰德的性指导过程进行了白描式的描写,整个过程赫然可见。批评家Jane Smiley认为,《天堂消息》主要的愉悦之一在于“伯纳德的身心令人满意的、可信的融合”(Smiley 1993:153)。实际上,洛奇也坚决主张由于性的神奇魅力和复杂性,现代小说家应该把性能力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部分来对待的责任(Lodge 1992:25)。精神的重生是现实主义常见的主题,然而洛奇却从现代角度进行阐释,认为性是一种相互治疗的手段,这一点进一步强化洛奇的反现代主义是传统与现代写作方式的有机结合。伯纳德与尤兰德这两个在情感上受伤的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治疗的关系。尤兰德治愈伯纳德的性恐惧与性无能;同样,伯纳德通过自己的诚实与美德帮助尤兰德摆脱失败婚姻的苦涩,使她具有重新开始婚姻生活的勇气。她不是为了某种己欲想从这段关系中得到什么;他也不是随意在寻找一段性体验,正是他们无私诚实的美德帮助了彼此。尤兰德不断强调诚实是伯纳德最为显著的美德,她说:“不知怎的我敢说你是个实在人。现在这样的人没剩几个了”(Lodge 1991:139)。后来,当她不忠的丈夫想重新与她恢复家庭时,她拒绝了:“刘易斯人还可以,但他不是一个诚实的人”(Lodge 1991:292)。

像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一样,洛奇的反现代主义小说也给读者上了一堂教育课。通过诚实的行为、无私的待人能够达到个人的自我实现。在尤兰德的帮助下伯纳德树立的自我意识、自我信心使他能够帮助他的姐姐与父亲建立更为深厚和令人满意的关系。他新建立起来的成熟使他能够帮助他的父亲和姑姑之间痛苦的回忆化解为美好。洛奇对人类能够实现快乐自我的潜质充满信心,这充分通过伯纳德看到怀基基海滩冲浪者的时候,对事物真谛的顿悟而展现:“他们一个个肌肉紧绷,屈膝弯背以保持平衡;双手紧握着帆板的钢制帆杆,操纵着被风鼓涨起来的帆。以这个姿势,他们夹在卷扬的浪峰之下,乘浪潮着海浪冲去,接着,为了避免冲上陆地,他们又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灵巧一旋,掉过头来,鲑鱼般纵身一跃,从水沫中跳过迎面打来的浪头。有的人居然可以在连翻几个筋斗之后,双脚仍然奇迹般地不离开板体。然后,他们用帆兜住风,乘风滑回大海的开阔处,准备迎接下一排大浪。他们好像已经掌握如何不停地运动的奥秘。在伯纳德的眼中,他们俨然是神人一般”(Lodge 1991: 209-210)。

在后现代主义小说《小世界》中,洛奇通过朝圣的主题,讽刺学术会议的道德堕落与无用。这一主旨在《天堂消息》中既满足朝圣现实主义的作用,又体现现代手法的讽刺作用。一方面,朝圣这一主旨在这部小说中是经历精神复兴的严肃旅程,是一种宗教信仰的真实心路历程。作为现实主义的主旨,这部小说是对精神重生与和解的追求。另一方面,朝圣这一主旨在这部小说中又是一种拙劣模仿,是一种讽刺旅游业俗丽的有效方便的工具。实际上,作者巧妙地把这二种不同的目的交织在一起。

从小说开始的场景,洛奇把朝圣与天堂的主旨通过戏仿的方式混合在一起。这些朝圣者是形形色色的英国游客,他们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是在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的候机厅,他们渴望到“人间天堂”夏威夷度假。特沃威斯旅行社负责接机的一名高级代表说,他们就是这些游客的“守护天使”,要把他们轻轻地送到彼岸去。其中一位年轻女子游客孩子似的细发微微卷曲着,月晕一样环绕在脸旁,评价夏威夷“据说那美得像天堂”(Lodge 1991:8)。对基督徒来说,天堂既是人类冒险经历的起点、伊甸园,又是个人救犊的终点,与上帝同在的天堂。但是对这些一揽子服务的旅行团游客来说,天堂意味着温暖的海水、阳光、沙滩、异域酒会、优美的自然风情和享受罗曼司的机会,戏讽之意跃然纸上。

洛奇智慧的反现代主义创作体现在对拙劣戏仿与现实主义的巧妙混合,这一点完美地体现在伯纳德更为有意义的朝圣之旅。与其他的旅行团成员不同,伯纳德与他的父亲参加这个一揽子旅行团只是寻找最便宜的方式到达夏威夷,他们有着一个更为严肃的目的,去看望即将离开人世的亲属,送达亲情与关爱,使之平安步入天堂。当他们到达夏威夷机场时,伯纳德顺手拿起一本名为“天堂消息”的旅游小册子,不久他就发现“天堂”是一个赚钱的产业,如“天堂贸易公司”、“天堂运动装”、“天堂花卉点”、“天堂金店”、“天堂酒类”、“天堂二手家具”、“天堂灭鼠灭蚁公司”…… 洛奇认为这里是“失窃的天堂。失贞的天堂。受了感染的天堂。天堂被纳入私囊,被开发包装后,天堂被出卖了”(Lodge 1991:143),原始的自然的夏威夷群岛浸透商业气息。反复出现的天堂主题实际上与伯纳德头脑中对基督教最终的精神天堂所持有的怀疑与希望交织在一起。基督教认为天堂就在已知世界的最西缘,那里没有寒冬,是最幸福的亡灵们的居所。后来,伯纳德在他的日记中描述,作为一名神父失去宗教信仰的时候,他认为福音就是永生的消息,天堂消息。“对我的教区居民而言,我像一名旅行社社员,给他们送票,办保险,分发宣传册,担保他们永久的幸福”(Lodge 1991:153)。

把夏威夷当作天堂的讽刺性的描写还体现在小说人物——人类学者谢尔德雷克上。他认为,旅游业是在宗教信仰衰落时代兴盛起来,现代旅游是世界的新式宗教,是宗教仪式的替代品,是传统的宗教朝圣的世俗形式。信奉不同宗教的人们的相同点是:都相信参观帕提农神庙,或者西斯廷教堂,埃菲尔铁塔这样的旅游胜地很重要。通过参观高级文化的神龛来聚集神的恩宠,旅游纪念品就是圣物,旅游指南是礼拜辅导(Lodge 1991:61)。当然,在夏威夷,游泳池实际上是洗礼池。反复出现的天堂意象给游客们洗了脑,让他们以为自己真的到了天堂,尽管这里的现实和传说中的天堂相去甚远。游客们去度假并非是去娱乐,而是去参与一种迷信活动。旅游观光成为人们新的鸦片。

除了朝圣与天堂的讽刺形象外,读者还能够感受到洛奇的反现代主义的说教性。通过描写一揽子旅行团是现代的朝圣方式,是取代宗教形式的世俗仪式。洛奇很有可能在表明精神的感觉还没有完全消失在社会的世俗中,而是栖息在一种更为直接的现实的就犊之中。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为了寻找快乐的感觉,伯纳德和其他游客实际上在进行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朝圣之旅,来弥补精神和信仰的缺失。这个被世人称为岛国的天堂与伯纳德头脑中基督教的天堂大相径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个“人间天堂”,伯纳德的父亲与姑姑都躺在医院里,姑姑将慢慢地孤独地死于癌症的折磨,父亲正遭受着意外的车祸的痛苦。与那些享乐主义的游客相比,伯纳德的姑姑渴望家庭的和解以此来达到心灵的平和,回归天主教,追求精神上的天堂。洛奇有效地把讽刺与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展现在这部反现代主义的小说中。

在汲取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灵感的基础上,洛奇在小说结构上适当采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实验和创新。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大都是一个具有因果承接关系的封闭性的艺术整体,根据因果链条的需要,组织情节的发展,大都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叙事结构模式,总有一个令人信赖的全知全觉的叙事者。洛奇在这部小说中以现实主义小说为主体叙事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因果为逻辑,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以伯纳德接到姑母的邀请电话去夏威夷开始,以他回英国后接到夏威夷的好消息结束。完整的情节结构映衬着小说积极的主题。小说过半,洛奇的无所不知的第三人称现实主义的叙事视角让位于60多页的伯纳德的日记。他对自己过去的回忆近乎忏悔式的自白,使尤兰德能立刻感受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并激发她用爱拯救他的冲动,加强叙事的真实性效果。接下来,作者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又采用许多不同的第一人称叙述。貌似情节跳跃,叙述零散无序,实际上作者用不同的第一人称相组合的叙事方法,简练地表现同一时间里小说诸多人物各自的故事。小说第三部分又回到以全知的叙事角度为主要叙事形式,但文本中直接嵌入报纸上的新闻、伯纳德的神学讲义以及伯纳德回到英国后收到的来自尤兰德的关于姑母弥留之际的生活和她那天主教式的葬礼的一封长信。小说的结尾部分,伯纳德回到英国讲授神学课程,他的课程讲义直接嵌入文本之中,实际上展现出作者对待神学与宗教的看法。作者运用具有典型后现代特征的强烈自我意识的元小说叙事策略。其反现代主义的叙事采用多重叙事视角,叙事描写和大量的小说人物对话相混合;第三人称叙事与报纸新闻、书信、日记、笔记式的第一人称叙事相组合,这些手段干净利落,没有晦涩难解的抽象化主题和故作高深的哲理说教,极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小说人物活灵活现,思想表达水到渠成。

3 结束语

这位谙熟自结构主义以来各种文论新潮和创作技巧的大学教授,作为一个兼具批评家身份的作家,洛奇的创作实践最终体现为对小说写作方式全面和娴熟的把握。洛奇是一个多元化的作家,他成功运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方式,并创造性地运用反现代主义创作手法,表现出挑战先锋派文学极端性的勇气。反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发展不仅体现出他对追求自己独特艺术“声音”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他希望把当代文学从文学批评家与专业作家过度实验的“小世界”中拯救出来,并重塑当代文学重要文化意义的期待。洛奇是英国当代文学多元化、动态创新发展性的一个缩影,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戴维·洛奇. 天堂消息[M].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8.

Haffenden, John.NovelistsinInterview[M]. New York: Methuen, 1985.

Lears, T. J. Jackson.NoPlaceofGrace:AntimodernismandtheTransformationofAmericanCulture, 1880-1920 [M].Chicago,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Lodge, David.WorkingwithStructuralism:EssaysandReviewsonNineteenthandTwentieth-CenturyLiterature[M].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1.

Lodge, David. The Mystery and Misery of an Orgasm[J].Guardian, 1992 (1).

Smiley, Jane. Fiction in Review[J].YaleReview, 1993 (81).

Tallis, Raymond.InDefenceofRealism[M].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8.

【责任编辑孙 颖】

AntimodernisminDavidLodge’sParadiseNews

Li Xu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 China)

David Lodge’s use of the term “antimodernism” is a reaction to excessive experimentation of the modern writing mode in li-terary context, rather than a reaction against modern material progress in a cultural sense.ParadiseNewsshows successfully the development of Lodge’s creative style, which he has called “antimodernism”. This mode reflects his growing appreciation for traditional realism and his eclectic choice of modernist and postmodernist devices, and his clear rejecting the nihilistic world view and excessive experimentation of modern writing.

David Lodge;ParadiseNews; antimodernism

I106.4

A

1000-0100(2014)04-0137-5

*本文系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现代主义与戴维·洛奇文学创作的研究”(12B046)、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戴维·洛奇小说的现代写作方式研究”(11554095)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双重身份:戴维·洛奇研究”(HIT. HSS.201116)的阶段性成果。

2013-03-07

猜你喜欢

伯纳德洛奇兰德
勇气
难以捉摸的老虎
小鹰洛奇
小狗洛奇的秘密
爱心拍立得
一类广义平均曲率Liénard方程周期解存在性与唯一性(英文)
中国智库:何时能圆“兰德梦”
“小鲜肉”蜘蛛侠
谢丽尔的生日是哪天?
难以捉摸的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