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昌一:画不尽的乡愁

2014-12-03沈嘉禄

新民周刊 2014年46期
关键词:风情油画情怀

沈嘉禄

蒋昌一又回上海了,他要为故乡的秋天画一片红叶。此前,在两届《亦师亦友》群展上看到他的油画作品,唯美的印象,浓浓的情怀,一下子唤醒人们对他的诸般记忆。

蒋昌一的作品总是饱蓄着一股感人的力量,并通过人物的一颦一笑散发出浓浓的温情,这也许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1966年他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后来一直在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工作,在风雷激荡的日子里,他甚至被勉为其难地推上领导岗位,这使他不得不放下心爱的画笔去应付各种琐事俗务。他人缘好,讲真话,动真情,又善于换位思考,再难弄的“老九”们最后都成了他的朋友,支持他开展工作。改革开放后,他赴任油画雕塑院院长,并兼任了美术界和广告界的若干重要职务,不但有效地为画家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也使积累经年的不少矛盾一一化解。1992年,他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和政府津贴。

后来,蒋昌一移居美国,在那个陌生的国度里他成了一名职业画家,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大愿望。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参观一流的美术馆,看大师的原作,提升自己对油画的理解能力与审美水平。同时,他勤于创作,在中国人知天命的人生成熟阶段,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

我至今记得,2007年蒋昌一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大型个人作品回顾展时,他的作品给上海画坛带来极大的惊喜,也给学界关于“如何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热门话题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蒋昌一的作品可分为三个板块。一是“江南乡土风情”,主要由身穿民族服装的年轻女性来表达他的审美理想,承载他的乡思。他对中国工艺美术有过深入的研究,善于用刺绣、蓝印花布、青花瓷、彩灯、风筝等民间工艺来传递中国文化和真善美的情怀,借以表达中国人对幸福、美好、富足及和谐生活的向往。在异国他乡的清寂生活中,这一主题不断供给他灵感与动力。他表现江南风情中的新女性,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崭新形象,也让欧美人士加深了对当代中国的认识。

二是“上海文化名人肖像”,这一题材当然不是蒋昌一的专利,但是他画出了自己的风格特征,不仅形似,而且于细微处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以及中国画一贯强调的精神气韵。他画的周碧初、巴金等,都是人们熟悉的标志性人物,但那种饱经风霜的形象、乐观向上的精神让人寓目后难以释怀,因为画家不仅揭示了对象与时代的关系,也注释了共和国的历史。

三是“走入历史·邻里之间”,这是蒋昌一最近几年涉笔最多的题材。身居异国他乡,对故园的思念却一天天加深。他每次回国,都会格外关注正在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市民生态,那些弄堂里的风情,经过岁月的沉淀,居然被他发掘出太多的故事和意味。于是他在《楼梯过道》《石库门》《传呼电话》等作品中,不仅再现了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而且暗示着曾经有过的日常细节,寄寓了种种伤感和回望。那些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道和龙头,暗示着复杂又简单的人际关系,又诉说着其实很单纯的感情诉求,让观众会心一笑并陷入长久的怀念。还有那幅《厨房间》,与颜文樑的同类题材有异工同曲之妙,两个时代,两个场景,传递出的却是相同的中国情调和中国精神。那些人们熟视无睹的煤气灶、铁锅、锅铲、自行车以及悬挂的电灯和油渍斑斑的小柜子,在静谧中讲述着抱团取暖、相濡以沫的人际故事,那股令人心动的暖色调,处处散发出人道主义的清辉。我以为,蒋昌一这一板块的作品,成功地解读了“一切景语皆为情语”的中国式诗学奥秘,对文艺作品如何传递中国情怀提供了很好的范本。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情油画情怀
一张油画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油画《塬下》
油画
风情之旅
西部风情
唐时风情诗为伴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