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数刀木生
2014-12-03杨登甲
杨登甲
清晨的空气中透着些许木香,泉州市清濛工业区的“卢思立艺术馆”如约敞开了大门,迎来了当天的游客。大厅里集结了木雕大师卢思立五十多年来上百件精品。与传统木雕追求精细传神不同,这些作品大多抽象写意,现代感十足:一块形如瀑布流水的崖柏木,被巧妙地略施刀工,呈现出温柔和善的女性脸庞,犹如一温婉的女子正在洗弄秀发;臃肿硕大的香樟木顶端,被雕出螺旋纹,内刻星眉剑目,好似一武侠高手袍中藏剑,正要发出致命一击……只可惜这些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前卫木雕仅供观赏,不入市场,因为这些“自然型木雕”都是孤品,是卢思立的半生心血。
不要破坏自然之美
从小就喜欢捏泥人、自制木头手枪的卢思立,在15岁那年如愿进入了泉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班里两百多位同学各奔东西,唯独只有他选择在泉州工艺美术厂木雕车间工作。就算做木雕辛苦、赚钱少,他仍乐此不疲。有次在车间挑选木料,卢思立无意间发现了一块形状怪异的黄杨木,本想随手一丢,却突然来了灵感,“木料上那肥硕的部分不是很像披风长袍吗?”抓住来之不易的灵感,卢思立日夜抱着这块木料,一边思考,一边雕琢……1979年,卢思立带着自己的黄杨木作品《钟馗》参加了国家工艺美术展览。会场上的木雕作品都是精雕细琢,每个部位都展示出了工匠的精湛技艺。唯独《钟馗》只对头部和脚部做了雕刻,身上的披风长袍则是按照木材本来的天然样貌,加上寥寥数刀,便使作品浑然一体。独特的“雕风”让《钟馗》成为整个展会的焦点,在夺得展会一等奖后,卢思立声名大噪。
时隔4年,卢思立又创作了自然木雕《悟》,运用高浮雕和圆雕技艺,在一块不规则的木料上创造出一位低头凝神,感悟人生的老者形象,这件作品成为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活动中唯一一件荣获一等奖的木雕作品。
此后,那些品相乖张,其貌不扬的木料都会成为卢思立的心头好。“我的创作灵感全部来源于木材本身,奇特的造型能带给我更多创作动力。”运用木料独有的长势,顺应它的特征巧施刀工,通常被人们称作“随物赋形”,而卢思立却将它定义为“自然型木雕”,成为木雕界的首创之举。
“能少雕则少雕”是“自然型木雕”的精髓所在,这里的“少”不是偷工减料,而是指每一刀要找准位置,刀动多了,会破坏木材的自然之美。这样一来,卢思立每下一刀都要斟酌良久,“有的木料我已经藏了十多年了,却迟迟不肯动手,因为还没有想好要雕刻什么。”他认为,雕刻的过程就是要将自己的思维、理念注入木头,让木头也拥有灵魂,所以,看似用刀很少的作品,也会花费很多时间。摆脱了“精雕细琢”这一传统枷锁,卢思立的作品更加抽象简洁,具备当代艺术美感。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其中,是卢思立独有的创作理念。
玩跨界的大师
上世纪80年代,卢思立担任了泉州工艺美术厂技术副厂长一职,除了个人创作,他还组织员工进行产品研发。“那时厂里效益不是很好,作品不新颖,而备受好评的‘自然型木雕又不适合批量生产。”回想起当时的情境,卢思立如坐针毡。
经过市场调查,他发现有色泽、有设计感的工艺品很受欢迎,人们的审美观念已渐渐从传统中脱离出来。为了迎合人们的喜好,《好鸟》应运而生:站于树梢的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带着些许调皮,幽默诙谐,仿佛在暗示着什么。这种创作风格在当时的木雕创作中极为罕见,卢思立又用丙烯颜料对猫头鹰进行上色处理,让作品看上去光彩夺目,栩栩如生。“仿真彩色木雕”的出现打破了产品滞销的尴尬,将惠安木雕产业引向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自然型木雕”、“仿真彩色木雕”的问世,给众多从业者带来了启发,称卢思立是惠安木雕的领航人也不为过。然而许多人却不知晓,这位善于和木头对话的智者,在雕塑设计领域,依然是一位佼佼者,他开创了工艺美术与环境空间相互交汇的先河。屹立于泉州市内商城广场的著名雕塑——《鲤鱼化龙》便是他的杰作。
“将木雕艺术融入雕塑之中,是跨界,也是创新。”泉州自古称作鲤城,1989年,卢思立受邀创作一件以“鲤鱼化龙”为主题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到监制,前后花了他近两年时间。石雕上雕刻了5条龙,8条只化了一半的鲤鱼,以及13条鲤鱼,它们相互交错在一起,首尾相应。雕塑呈“圆球”状,高13.8米,宽10米,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城雕建筑。整个石球为镂空结构,由121块花岗石组成,运用传统的榫卯结构相拼而成。
除了《鲤鱼化龙》,泉州西湖边的李贽雕像、侨乡体育馆前的香港回归纪念雕像、天后宫妈祖塑像、文庙孔子塑像……这些作品都由卢思立亲自监制,从上面依稀能感受到木之韵味。虽然木与石是不同的材质,但它们的艺术言语却是相通相融的。
以匠艺取代匠人
最近一段时间,卢思立正忙于武夷山的茶博会项目,负责场景设计以及标志性雕塑建筑。很多人不明白,雕得一手好作品,又通晓城市雕塑设计,为什么不自己开家公司单干?每当有人这样问,他总是摇摇头,“我是个搞艺术创作的,经商不是我的强项。”
为了潜心钻研艺术,卢思立将其他事务都交给了儿子卢维鼎。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卢维鼎创办了泉州思木斋艺品有限公司,同时还是“卢思立艺术馆”的负责人。师从父亲学艺已达16年之久,他的作品《三寸金莲》曾获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不仅儿子继承了衣钵,卢思立在惠安也是桃李满天下,郑君亮、倪世杰、黄泉福、郑国明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尤其是黄泉福和郑国明,还被评为了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个雕佛像,一个做根抱石,都很有潜力。”卢思立很看好黄泉福的弥勒佛,“他的作品憨态可掬,妙趣横生,很多人都愿意购买。”
让惠安多几位木雕大师,壮大队伍,是卢思立长久以来的梦想。不过,在挑选徒弟方面,他是很有讲究的:不愿吃苦耐不住寂寞的,或者是图赚钱不深钻研究的,都不要。“我要挑有悟性有前景的人培养,现在的手艺人不像以前了,要想适应当代,一定要有思想,让自己的作品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也许就像他所说的那样,“匠人”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匠艺”。
现在的卢思立虽是双鬓花白,年逾古稀,但他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打算,只要碰到合适的木材,依然会拿起工具,寥寥数刀,赋予木头一个优美曼妙的灵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