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管理视角下的孔子德政思想解读

2014-12-03张晓峰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小人君子孔子

张晓峰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性格深受孔孟老庄的影响。孔子以其“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言传身教赋予了我们儒雅的风貌;孟子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喊出了大丈夫的浩然正气;老子以为似无为、欲说还休的态度传递了人生的智慧;庄子则以无穷的想象和不羁一物的表现提醒我们人生要有大格局、大心胸的洒脱。儒雅、正气、智慧和洒脱的融合,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之魂。她的外显,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学问,既有高远的立意,又从来不乏现实的考虑。从组织管理的视角看,它既关注管理中人的诉求,又有具体的指导方法。修己安人恰是现代管理的内圣外王之道。

一、谦谦君子:修身的理想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一部短短不足两万字的语录体小册子——《论语》,何以成为治天下的经典,而且半部就够了?答案自然就在孔子的一言一行之间。孔子所赋予我们的,首先是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点,从孔子对君子的解释可以看出。当自身修为达到以后,展现开来,就是为政以德——修己、安人、安百姓的过程。

(一)文质彬彬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孔子对君子的一个定义。质,就是淳朴,也就是一个人的自然性。文,就是教化、礼仪文明,也就是人的社会性。不顾礼仪文明而完全展露个人自然性一面,就会显得粗野;拘泥于礼仪教化,完全压抑人的本质和淳朴,就会显得虚伪。因此,君子是把自然性和社会性恰当的结合起来。管理的道理是一样的。现代管理中对人的属性有三个基本界定:自然人、经济人和社会人。自然人是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生物本能的一面,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是本性流露。经济人有两大基本假定:利己主义和高度理性,来源于亚当·斯密,他说:我们有面包吃和葡萄酒喝不是来自于面包师和酿酒师的恩赐,而是在和我们的交换过程中满足了他自己的需要。正是人的利己主义和理性的算计,构成了管理激励最基本的政策基础。在经济人假定下,你想让他好德不好色,就需要好德的好处大于好色的好处才行。人的社会性,是指社会群体规范会约束一个人的行为,这是梅奥霍桑试验当中提出的结论。因为,人无法用单一的属性去界定,所以也就没法用一种方法去管理,必须把他们很好的结合起来才有效果。这是文和质的契合。

(二)君子不器

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其第一层含义是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一方面。现代社会,器与不器是个大问题。考大学要选专业、找工作要看专业,毕业后还是要有个职业和专长。社会对人的认定:你是干什么的?你能干什么?不器不足以安身立命。更有诸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之类的教条,不持续的针对某一方面投入精力则很难形成竞争优势,一方面是持续投入,另一方面又是必然受限。所以,器和不器看起来就是个悖论。孔子以其言行纾解了这个悖论。

孔子个人精通六艺。小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孔子教学生的内容,他很精通,自不必言。大六艺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的孙子子思说:“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大六艺大多是孔子编纂和删集的,自然也是精通的。所以,孔子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某一方面,也反对弟子囿于某种技能。比如樊迟学稼。孔子说他是小人,这里的小人与道德层次无关,是指境界不高。显然,孔子把道德仁义这些人格层面的东西看的比某项技术要重要的多。这大概就是不器的含义:过分追求某一长处之时,其短也就显现了。道家在这一点上讲得更清楚,“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美和善都很好,我们都想要了,所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由此,美和善所引致的可能是恶和不善的行为。对管理而言这极具认识价值,比如评优树先——美和善的出发点未必导致期望的结果。

君子不器的第二层含义,成功是复数而不是单数。这是孔子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反思的地方。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是孔子教育的根本。“道”的含义很宽泛,放到儒家这里来,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人格修炼,教育的第一要务是成人,即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大写的人,好的人格和精神养成了,才谈得上做事。因此,道就是人格,术就是技能。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人格有了,就不愁做不成事。领导者不要和下属比能力、比技术,用比自己能力和技术强的下属是正路,反过来就是武大郎开店。所以,领导者和下属比的是眼界和胸怀,有超越常人的眼界和容人的雅量,容人的雅量加上眼界的份量就是生命的质量。二是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末、始终、先后是做事情的规律和原则,这个道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规律和原则。因此,志于道涉及人生的立意问题,是人格修炼的精神,是做事的基本原则。清康熙帝为岳麓书院题字“学达性天”就是这个意思,学习是为了修炼人格以成人。《论语》里面说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也有这个意思。

据于德,是孔子教育的过程。道德在古代是分开的两个单词,道是天道,是规律性的东西,比较宏观、大而化之。德是人德,德者,得也,把合乎天道的东西自己领悟并身体力行了,就叫德。因此,“据于德”的含义就是将“志于道”的理想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德目有很多,概括起来讲就是两类,一类是人伦差别的,一类是普世价值的。第一类比如孟子讲的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要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情、朋友有信,这是人际交往的德。怎么做到这个德,就要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兄友弟恭、长惠幼顺。在这个意义上,儒家,至少孔孟时代的儒家并没有把义务无原则的加诸于他人,在人际交往中还是讲求对等的。后来的宋明理学家将儒家思想妖魔化了,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完全无视个人正当的欲求。第二类涉及普世的德,比如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努力修养使自己具备这些德目,是完成教育的过程。德不仅是对个人,对企业也是极其重要的,企业用人讲究德才兼备。但实际上,历朝历代开国之君基本上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倒是守成之主用人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什么呢?因为皇帝面临的主要问题变了:打天下的皇帝的主要矛盾是生死存亡的问题,而守成皇帝的主要矛盾是稳定和发展。什么是人才?能解决主要矛盾(关键问题)的人就是人才。所以,当下重视对职业素养的培育就是对员工德才兼备的诉求。

依于仁,是孔子教育的核心。有学者统计,一部不足两万字的论语出现“仁”字108次。搞清楚孔子讲的仁是什么,对依于仁的解释很重要。孔子有代表性的“仁”大致可分:一类为解释型,用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来解释“仁”的内涵;一类为阐发型,用不同的事例和具体的表现来说明“仁”的外延。另外,“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则仁又有“孝悌”之意。概括起来可以说,“仁”就是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仁在内圣方面的体现首先是律己,是克己复礼。律己之后是爱人,就是孝悌忠恕。孝悌对亲人,忠恕对外人。朱熹认为,“尽己谓之忠”,“推己及人谓之恕”。内圣之后,外王包括对人和对事,对人就是恭宽信敏惠,对事就是敬业、济众和立功。

游于艺,是孔子教育的方式。艺接近于某项具体的技能了,那时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放到今天大概就该扩展到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天文地理、农桑水利、医药百工等等了。所以,艺是孔子教育的具体载体和方式,但需要用一个“游”字来防止“器”。优哉游哉!一副悠然自得、如鱼得水的状态去学习某些技能,不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在精专于某“艺”的同时,有宽实的人格道德基础。古今中外成大事者,不仅仅是专业突出,还需要有宽厚的人格修养基础,唯此才能领悟优美的人生意趣。

(三)君子三变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过,君子有三种不同的状态,叫君子三变。“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君子远远望上去很有风度,很像那么一回事;接近了相处也平易近人,很温和;听他说话又不失严厉,做起事来也雷厉风行。这是多好的状态啊,不正是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写照吗?君子犹如今天的领导,当领导的要有胸怀,不猥琐,这叫望之俨然;不以权势压人,与人相处给每个人以人格上的尊重和平等,这叫即之也温;做事情雷厉风行,该严肃时候严肃,对事不对人,这叫听其言也厉。君子三变,值得我们管理者学习和反思。

(四)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差别化的统一;同,是同质化。所以,君子不追求简单的一致,而是强调有差别的统一以取长补短。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把音乐、煲汤和治国联系起来?因为从道理上都是一样的。高低长短不同音调组合起来就好听,就是和实生物;只是一个音调唱起来就是噪音,就是同则不继。在这个意义上,统一认识比统一思想的提法要好。组织要统一的是什么,是认识。思想可以千差万别,但对企业战略、对组织发展路径认识必须要统一。统一认识还不行,那就统一行动,认识可以不到位,但行动不能拖后腿。毛主席说没有革命的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统一行动靠制度约束和舆论宣传。

(五)周而不比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团结;比,是勾结。君子团结不勾结,小人勾结不团结。周比问题很关键,类似的表述还有: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人格高尚而独立,小人结党而营私。组织不排除矛盾和争论,但问题应当摆到桌面上来解决,要阳谋不要阴谋。所以君子讲团结,有问题可以争论,但最后需要与组织整体保持一致,而不是将这种争论带到工作和群众当中去。

二、为政以德:组织管理精要

(一)正名正身

孔子把“名”看得很重要。以现时的观点来看,“名”就是做一件事的目的、目标和意义等战略层面的东西。师出有名,则更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另外,“名”的含义也有名份、职位的意思,只有“名”落实好了,相应的责权利才能匹配,工作才好开展,否则就可能出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状况。我们做流程设计、组织结构设计、岗位规范等等,其本质就是正名的过程。正名之后就是正身,要求别人做的,自己要首先能做到。所以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就是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然后能持之以恒。先正己身,方能正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正名正身的基础打好了,才能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辰和众星是“名”,居其所是“位”, 这就是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好士兵不是好士兵”。这话没错,是说人要有理想、有目标。但是,打仗的时候元帅和士兵必须分清楚,如果每个士兵打仗时都把自己当元帅,那非吃败仗不可。所以,还是要先正名。

(二)德主刑辅

仁政是孟子根据孔子思想的发挥。但在孔子这里,以德治国的思想已经有了雏形,概括起来就是以身作则、教化为先、德主刑辅、用人适当。

以德治国之以身作则。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行草上,必偃。”这是以身作则的力量,领导层首先垂范,下属自然愿意跟随。“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灵王喜欢瘦腰女人,大臣和宫女纷纷节食以投其所好,结果饿死一大批。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德治国之教化为先。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政令、刑罚管理民众,有序有效但在境界上要低一个层次;人守规矩是怕刑罚而非知耻,是被动的;以德、礼教化约束群众,则民知耻且人格高尚,遵纪守法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正如管仲所言:“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乃知礼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管理情景,这意味着物质层面的生存问题解决之后,荣辱观、礼义廉耻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会逐步凸显,单纯物质激励、管理控制的方式将不合时宜。因此,德治不以刑罚为主,而已教化为先。

以德治国之德主刑辅。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与小人在很长时期内会并存于世,君子心中有操守,小人心中有好处(土地);君子眼里有刑罚,小人眼里有实惠。因此,对君子和小人的管理必须是不同的方法。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制度设定是把大多数人看作君子呢,还是把大多数当成小人?是“宁可错杀三千,不使一人漏网”,还是宁使小人漏网,绝不冤杀君子?这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思路,也必然导致不同的管理制度。以德治国,德主刑辅显然是把绝大多数人看成君子,少数人是小人,以德管君子,以刑治小人。德主刑辅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以德治国之用人得当。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一切问题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身上。使民服,使以德治国贯彻下去,必须有良好的队伍保障。“举直措诸枉”,是把正直、高尚的人放到领导岗位上去,百姓会信服,反之,百姓则不服。因此,选贤与能,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是保障以德治国的必要条件。领导干部的群众基础是关键,是否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他人是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准。

(三)为政有三

管理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有三件事,这是孔子回答仲弓问政时的解释。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先有司”,先让每个岗位各得其所、各司其职,这实际上是“正名”的延续,是开展工作的前提。然后“赦小过”,小错误不可避免,不能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这一点很重要。干事情就容易犯错误,不干事情就不会犯错误,唯有赦小过才能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个好的领导不但要容许下属有小差错,而且还要主动帮下属承担错误的过失。再是“举贤才”。怎么知道谁是贤才啊?孔子说:先把你熟悉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你就不要担心贤才不被你了解了。这里的道理在于,如果我们能让了解的人人尽其才,那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毛遂自荐;反过来,如果连熟悉的人都用不好,又如何奢望贤才愿意来投奔呢?千金买马骨所隐含的大概也是类似的信息:马骨头都愿意付千金,那千里马自然更不在话下,所以大批的千里马就找到了。很多领导者抱怨无人可用,恨铁不成钢,但更大的问题或许是对现有的人都没用好。所以,对组织而言,关键不是四处网络人才,而是如何用好现有人才。

(四)五美四恶

五种美德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受制于我们对中庸的误解,总觉得孔子的言论要么是很没有营养的大实话,要么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折中主义观点。其实不然。孔子特别强调一个“度”,就是过犹不及,这是辩证法。惠是人之生计所必须的,但不能铺张浪费。强调敬业付出是必须的,但不能让人心生怨言、怨恨。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其实也简单。领导者总是强调员工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克己奉公,但他们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个人之所以加入组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组织抵御风险的能力强于个人。因此,当集体和个人产生冲突的时候,应当以谁为先?在以人为本的环境下以个人为先应当是正解。如果组织在面对问题时都能多向个体倾斜,那么当组织需要员工奉献的时候,绝大多数员工也会毫无怨言的付出,这是相互的。领导泰泰然有气魄是好的,但不能盛气凌人,这是泰而不骄。有威风、有威望是好的,但是太猛、太鲁莽就做过了,猛则民残嘛。所以,凡事要张弛有度,这是五美。

四种恶习要避免。“不教而杀谓之虐”,只要不是致命的错误,要给别人改过的机会,一棒子打死就是不教而杀。“不戒视成谓之暴”,不及时的训诫提醒,坐视下属犯错不管就是不戒视成,本质上是就是暴虐,比如“郑伯克段于鄢”。“慢令致期谓之贼”,管理层该做的决定迟迟不决,使下属工作受到影响就是慢令致期。有很多领导者没有担当精神,总是患得患失、首鼠两端,下属则往往无所适从。“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这是说和下属打交道什么都算的很清楚,像个出纳一样。水至清则无鱼,当领导应大事不糊涂,小事难得糊涂。

(五)一言治邦

孔子在鲁定公的追问之下,告诉了我们一言兴邦和一言丧邦的道理。孔子再三强调一句话讲不了很多内容,但非要用“一言”来概括,兴邦就是“为君难,为臣不易”。当领导和下属都知道做事情不容易,也都能体会对方的不容易,这样做起事情来既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又互相体谅、互相配合,这不就是兴盛的条件吗?用“一言”来概括丧邦,就是“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我一点都不喜欢当领导,唯一的好处就是我的话没人敢反驳。多深刻的道理啊!当下属对领导只会唯唯诺诺,半点反对意见也不敢提的时候,组织就要衰败了。因为此时只能靠领导个人的决策了,没有集体的智慧帮你匡扶错失,一己之力又能走多远呢?清孙嘉淦给乾隆皇帝上过一个《三习一弊疏》的折子,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当领导“目习于所见、耳习于所闻、心习于所是”,三习既成,必生一弊——“喜小人而恶君子是也”。由此可见,领导不是不英明、不是不伟大、不是不得人心,恰恰是因为英明、伟大、得人心,反而容易自我膨胀。

三、儒家德政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在前面对孔子本身和论语所记载言和事的解读当中,已经结合了很多组织管理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之路。首先是修身,做个君子,当个仁人志士,提高自身的影响力。然后为政以德,敬业、济众、立功、安人、安百姓,是仁的外显,是外王之路。然而,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看,孔子德政思想还留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有一个愿景

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被历代帝王所尊崇,进入国家意识形态领域。之所以独尊儒术,笔者认为儒家思想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与其他学派相比,儒家思想有一个最具感召力的愿景——天下大同。概括起来讲,大同社会有两个朴素的检验标准:一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二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与道家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相比,与法家的“壹赏、壹刑、壹教”、“一断于法”相比,与墨家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胫无毛,腓无拔”相比,显然,儒家所描绘的社会前景更具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无关乎身份、无关乎主义、无关乎政党。做到这两点,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对企业组织而言,一个明确的、有感召力的使命和愿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衣食无忧之后,大多数人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为谁工作?我为什么工作?要解决和回答这个问题,就是组织的使命和愿景。

(二)儒家的心态

孔子所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谦谦君子的儒雅气度,更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风骨。在鲁国、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聪明如孔子者,难道不知道自己的主张不被国君所青睐?难道不知道说什么会投当政者所好?难道不知道这世道凭一己之力已无挽救的可能?然而,孔子之伟大也正在于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能做多少算多少。这是君子儒,不是小人儒。这种风骨和气度,为历代的君子儒所继承,一如孟子,一如王阳明等。对今天的管理者而言,大到国家,小到一个企业,改总比不改好,做总比不做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也绝非朝夕之功。儒家的心态里面包含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抛弃、不放弃的做事理念,反求诸己、尽力而为的做事方法。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之于当今中国,缺乏的不是指手画脚、吹毛求疵的看客,而是亲力亲为、解决问题的行动者;缺乏的不是概念翻新、空手套狼的投机者,而是脚踏实地、顾国谋利的实干家;缺乏的更不是言必称美国、唯西方马首是瞻的所谓国际化人才,而是立足国情、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担当者。儒家的心态之于当今中国,其至矣乎,而民鲜久矣!我们若能秉持孔子不抛弃、不放弃,积极而为的心态,则幸莫大焉!

(三)企业家应该是教育家

孔子是思想家,也是行动者。把孔子思想和行动连接起来的一个角色,是教育家。孔子躬身自行、言传身教,将自己的思想非常好的传递给了三千弟子,教育出了七十二贤人,进而使孔子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并积极应用于现世。实际上,每一个企业家都有自己深刻的思想,都有超越常人的理念。企业和企业间成就的差别,很多时候不是掌舵人思想的丰富与先进的差别,而是将思想传递到组织整体过程和程度上的差别。传递的多少、深浅、宽窄状态决定了企业家个人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成企业经营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企业家都应该是教育家,同样承担着创造、教化和传承的责任。

猜你喜欢

小人君子孔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指印小人来了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木勺小人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