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地城镇化的特色实践与深化路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2014-12-03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东岳论丛 2014年8期
关键词:小城镇山东省城镇化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250002)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250002)

山东省增强县域经济支持能力、发挥示范镇建设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形态以及充分重视产业园区配置,形成以就地产业发展、就近人口转移、本地就业转变为主要特征的就地城镇化格局,以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全省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相对于中心集聚型城镇化方式,就地城镇化实现方式更有利于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对于各地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就地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也需要在深化认识的前提下科学规范、搞活做实。

城镇化;小城镇;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农村改革;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引言

当前,我国各域的城镇化重心处于由数量型、不充分的阶段向质量型、实质化的阶段转移。城镇化不应再以不科学的、增加问题的方式来推进——这是由虚假繁荣及滋生矛盾的方式,而是需要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方式来规约——这是由矛盾解决及真实提升的方式。

在当前的城镇化形势和问题下,如何在实践层面实施城镇化既是一个系统化的协调性工程,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细化、综合推进的结构性设计。很多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的侧重点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模式、路径、内容设计、制度安排等各方面的体系化建议。

农业创新主体是否愿意对于创新项目加大投入、是否愿意协同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与相关的支持政策和政府引导密不可分。各涉农部门将对相关政策进行梳理、优化、会商,让敢创新、能创新的企业得到更大的支持。

不少研究通过实证考察城镇化发展状况,对其所处过程和阶段进行了判断,为未来发展指出了方向。孟翔飞等(2010)从经济学和社会学“双视角”分析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城镇化进程及发展模式选择,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城镇化的本质[1]。宋洪远等(2012)发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今后应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贯彻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路线,加快工业化发展方式和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转变[2]。

部分学者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协调建议。曹宗平(2009)认为,城镇化发展规划是从系统的、动态的、区域协调的视角来谋划城镇的整体性、协调性、战略性发展,应强调不同规模、功能、地域空间城镇均衡发展的问题,而不应局限于某几个或某类城镇发展的问题[3]。曹广忠等(2010)实证探讨了多种因素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认为城镇化的模式是多样的、动力是多元的;对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地区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城镇化引导,基于区域禀赋特征进行科学定位,培育区域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实现城镇化的科学可持续发展[4]。

一些研究观点体现了城镇化以内容内涵为核心的体系化和系统化思想。林聚任等(2012)基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视角,主张走一元发展、结构协调、平等共享、多样性和谐之路以及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合力推进的城市化道路[5]。何磊(2012)认为中国特色城镇化应坚持道路创新,走出孤立地研究以“城”的“发展”为主的思路,而是立足于农村和城市两个领域的发展和相互间的依存性转变,甚至应把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放在“乡”的方面而非相反[6]。

就地城镇化的有效持续推进需要本地政策措施的系统配套、对接和保障,在人口集聚、土地经营、产业与就业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多位一体、相辅相成。在就地城镇化发展实践中,各区域需要以战略目标和科学规划为指导,把城镇化过程与地理空间重塑有机结合起来,与特色产业支撑有效结合起来,与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多维化、系统化推进就地城镇化提质升级。

二、山东省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探索

城镇化就地发展和人口就地就近转移逐渐成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色。山东省的示范镇行动、小城镇建设、新型社区建设推动了就地城镇化实践。各区域不断探索新型城镇化方式和路径,就地城镇化发展成效日益显著,也创新出许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模式或经验。

(一)就地城镇化发展成为重要趋势

山东省是属于人口多且密度大的省份,劳动力转移压力较大,所以建立起由城市到乡村的多层城镇化体系具有客观必然性。在加快培植各级中心城市的同时,山东省重视加快发展小城市、小城镇,积极推进小城镇向小城市、农村社区向小城镇的转化,形成省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与一般镇、新型农村社区等多层多级城镇化发展体系。

近年来,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山东省各区域根据自身实际坚持自主化、特色化发展道路,逐渐探索出以本地城镇化、县域城镇化、就近城镇化为主题的发展特色和模式。目前全省流动人口的85%省内流动,50%以上在县域内实现转移;全省50%以上的城镇人口分布在县(市)、镇层级。与全国劳动力跨省流动总体情况相比较,山东省的城镇化就地发展、就业与人口就地就近流动现象较为突出,这也符合了省情实际的要求。

第一种思路要利用工程措施形成泄流渠,利用泄洪水力逐步冲蚀坝体,拓宽泄流渠,实现降低水位、放空大部分库容的目的。这种方法可满足快速除险要求,但形成的洪峰流量较难控制,对下游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适用于短期内坝体存在溃决风险的冰碛湖。第二种思路要求泄洪措施安全稳定,泄洪流量可控,因此对下游影响较小,适用于坝体稳定、短时间内不会产生溃决的冰碛湖。一般在冰碛湖应急处置过程中限于客观条件,应在初期阶段首先实现,以达到第一时间降低冰碛湖风险等级和减灾的目的。

山东省就地城镇化发展现象与较强的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密不可分。山东省县域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60%左右的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比中处于优势地位,县域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中,山东省根据各县实际,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一起抓,推进经济强县升级和经济欠发达县突起。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下,城镇化发展逐渐由县级向镇村级下沉,城乡城镇化联动有了新跨越,小城镇发展也逐渐成为全省集聚城镇化资源、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

(二)载体和形态培育成为就地城镇化的实现平台

在就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山东省各地充分把握了区域特点,制定和实施了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总规划。但是各县域、镇域经济的发展差异很大,小城镇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乡镇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一些乡镇率先发展起来,其他一些乡镇发展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先发和后发区域的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区域分工也不明确。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区域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必须得到重视,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区域需要统一到新型城镇化战略体系和布局中,按照新型发展理念来调整发展战略,并充分发挥各自的基础优势。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次中心和辐射农村腹地的公共服务中心,小城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要素集约配置、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级,是连接乡村与城市、实现经济转型跨越的关键一环。山东省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全省小城镇建设,加快提高镇域经济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省、市、县对镇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镇自身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也大大增强。2012年和2013年山东省先后开展了“百镇建设示范行动”,根据有均衡、有重点的原则已确定两百个示范镇,在财政资金支持、土地指标供给上为示范镇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和条件,促进产业园区建设、就业转移、人口集聚的合理有效配置,把示范镇培育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平台和高地,最终实现基层城镇化体系的丰富和优化。这些行动大大增强了小城镇集聚效应,优化了小城镇投资环境,膨胀了小城镇人口,打造了城镇化发展新平台。

在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同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山东省探索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实践,新型农村社区也成为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形态。山东省统筹农村基层发展,推进公共服务以中心村为据点向农村居民区延伸,在农村基层适时、有序地推行迁村并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农村居民点的适度合理聚集,推动先进农村社区向城镇层级的转化,使得农村社区的就地城镇化成为省域城镇化的根本基础。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全省共建成5190个新型农村社区,分别布局在城中区域、城边区域、乡镇驻地以及农村区域;全省的新型农村社区根据各地实际发展规模各有不同,共容纳381万户人家、1254万人口。最近的《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提出,山东省将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种可行模式,到2020年建成1万个符合实际需求的高品质新型农村社区。山东省也在人口规模和就业结构等方面提出纳入城镇管理的农村社区标准,推动农村社区向城镇转化。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精神,保护森林和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首要任务。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全面创新,要求人员精简高效、森林管护购买服务。因此,新形势下抓好国有林场森林防火工作势在必行,创新国有林场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新的课题。

(三)各地区探索创新就地城镇化模式

特色化发展也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和自身需要来推动就地城镇化,而不是盲目上项目、搞建设。例如,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有些地方盲目模仿其他地区的做法,丢弃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千区一面、缺乏特色。

山东省各区域在自主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宜和符合自身基础和需要的城镇化推动方式,部分区域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典型意义的发展模式,如诸城的“多村一社区”发展模式、德州的“两区同建”模式以及烟台的“功能区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模式。诸城模式重在以农村社区为载点深化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延伸、覆盖至农村基层,有效构筑起以“城区—镇街驻地—农村社区”为框架的新型城镇体系。德州模式重在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的同步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双改变”,探索农业大市、后发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路径。烟台模式重在发展各类园区、度假区、行政区域等功能区,通过促进产业集群化和企业规模化,支撑人口集聚化以及带动全市城镇化。

在就地就近城镇化实践中,各区域全面强化产业支撑能力、民生建设水平、生态环境优化、要素集聚能力以及建设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格局和框架逐渐拉开。

三、山东省推进就地城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

就地城镇化内含着产业经济、地理空间、人口居住与就业等方面的综合转换和聚合,是土地与人口城镇化的直接统一,是公共服务水平与居民行为方式社会性提升的深刻过程,所面临的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和持续发展问题更加突出。

(一)如何推动就地城镇化全面发展

城镇化的发展是一个包含了人口、空间、经济、社会转换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过程。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决定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要富有系统性和体系性。因此,城镇化过程既有时间维度上的阶段变化,也有空间维度上的布局设计,又有发展内容的充实提高。

目前,各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都处于提速发展阶段,二者的同步发展尤为迫切。加快发展城镇化就是在时间维度上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同时以城镇化空间体系和内容体系的协调推进为支撑,补齐影响城镇化有序发展、整体推进的制约性短板,体系化的落实和推进城镇化进程。因此,就地城镇化要以空间战略设计为指引、以产业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公共服务创新为保障,全面推动支撑要素的集聚增效和优化升级,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全面城镇化。今后,山东省的就地城镇化尤其要在居住方式和就业方式上实现协调转变,避免城镇化空间调整带来的“双宅”现象、“空心村”问题以及土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

(二)如何推动就地城镇化特色发展

特色发展就是从区域资源、环境和要素禀赋出发,因地制宜地调动本地发展活力,探索和培育特征鲜明的城镇化路径。对于资源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基础良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就地城镇化区域,尤其要推动有利于形成集约化、环保化、生态化的特色城镇化。在特色发展城镇化上,各地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劳动力富集、土地广阔、生态环境优美等综合优势,基于各自的发展基础,坚持差异化原则,走出一条符合自身优势的科学城镇化路径,避免同质化、模板式发展。

就地城镇化贯穿和渗透于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层级体系建设之中,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实践中获得快速推进。山东省各县域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增长潜力,明确区域内各部分城镇的功能定位和方向,走全域统筹一体和局域差异互补发展路径,切实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城镇发展格局。在基层城镇化领域内,山东省各地在载体和平台打造中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发展思路,在就地城镇化道路上深入实践特色化发展方式,在城镇化创新发展上走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沿。

(三)如何推动就地城镇化持续发展

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科学发展的指引下,坚持统筹发展,强化公共服务与实体产业的支撑。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地城镇化区域需要探索如何与先发城镇区域对接、互动发展,在人力、资本流动以及产业联动发展等方向形成统筹机制、促进一体化效应。

产业发展与就业转变是城镇化实现长效的根本支撑。没有产业发展的充分支撑,城镇化就缺乏吸纳人口的能力,容易出现城镇化的不稳定性。针对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水平低、对城镇化的带动能力不强等现实,各地的就地城镇化需要重点考虑本地产业生长能力和潜力,实现产业培育与城镇建设协调一致。为了提升持续发展能力,各区域也要在地理空间规划和土地合理调整上下功夫,预测城镇化承载能力,着眼于城镇功能配套设施与服务的完善,在科学、可持续的道路上不断巩固和提高城镇化水平。同时,各地要推动本地人口就业转变,加快城镇就业功能开发,通过职业培训与教育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四、山东省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深化路径

综合当前发展的阶段和所处的形势,城镇化将进入内涵式发展与规模有限外延相结合的新周期。在这个新周期内,以县域经济为统筹、中小城镇和中心村镇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山东省逐渐形成立体化、多中心、深融合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构建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小城镇为基础、农村新型社区为单元的五个层级城镇化体系,以小城镇发展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全省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在具体实践中,山东省加大力度增强县域产业经济支持能力、发挥示范镇建设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农村新型社区形态以及充分重视产业园区配置,以就地产业发展、就近人口转移、本地就业转变为主要特征的就地城镇化逐渐成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色。

这些动画在水墨动画的探索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构成了我国水墨动画的基本形态和艺术特性,已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在世界动画领域中独树一帜。

(一)统筹区域产业支撑与就地城镇化发展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实体内容,是以人口就业为重点的城镇化发展的物质性基础。与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资源再配置效应相一致,城镇化也是资源和要素综合性再配置的过程。小城市和小城镇是城乡经济发展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随着大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小城市和小城镇应加快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发挥其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山东省各地做到深入实施产业带动为主的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培育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为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机制。在今后发展阶段,各区域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工业化水平、深度发挥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推动,从而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全面性、结构化的产业支撑,这是产业升级与城镇化发展的共同主题。在推进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各区域必须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释放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促进农民向市民的充分转变,优化城乡居民结构,促进产业经济与城镇化的集群式发展,同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新型发展等多重发展目标。

城乡关系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就地城镇化是地域空间和人口由乡到城转变的统一过程,必然涉及到城乡之间的深层矛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在新的发展阶段,小城镇拉动和农村自我转化必须实现有效对接,通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释放来自农村领域的潜在内需,进一步强化就地城镇化发展动力。其中,发达的农村和农业经济是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只有夯实城镇化的农村经济基础才能有效调节城乡区域的要素转移和转化。

在城镇化起步阶段,发达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在城镇化深化阶段,农业的现代化转变将是城镇化的重要源泉和重要支撑。基层范围内的就地城镇化尤其要注重与三农问题相关的产业经济发展。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好农业,以农业大发展巩固城镇化。在就地城镇化的产业战略上,必须以产业体系的优化发展为中心,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释放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促进农民向市民的充分转变,实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积极对接,优化城乡居民结构。

(二)构造协调有序的县镇一体城镇化结构

山东各县区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坚持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此过程中,数目多、范围广的小城镇建设以及新型社区建设就成为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层级。

在不同的文化中,上述情况并不常见,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不对应的,所以只有当我们弄清楚典故性成语的起源时,我们才能理解其真实含义。

针对山东省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心城区城镇的偏心分布特点,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山东各县域要上下一盘棋,从鼓励一部分地区率先优先发展转变到促进地区发展的渐次、跟进发展战略,加快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合作、互动,不断增强中心城区与周边乡镇之间的紧密性,加快形成多中心结构。在推进周边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中,需要摆脱粗放型发展老路,通过错位竞争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区域合理分工格局的形成发挥作用。

调查还发现,影响学生对专业态度的因素依次为个人兴趣爱好、就业出路和事业前途。在一二年级主要是受“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面临毕业时,“就业出路”成为影响学生对专业态度的主要因素。

(三)深化城镇与农村的一体化发展

实际上,外国人名汉译,肯定会受汉语习惯影响,但翻译得让它区别于中国姓名,则是一种创造。像大卫、约伯、肖邦、富兰克林、杰斐逊、韩礼德、牛顿(“顿”字大约有睹苹果落地而悟之联想)等译名都是心血的结晶,不是参照译音表可以简单翻译出来的。严复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即使是人名,好的汉语翻译也不是轻松可以得到的。

当前,全省大部分区域的小城镇建设还处于加快启动和加强推动阶段,小城镇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对城镇化要素的集聚吸引力不足。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和强化优势禀赋原则,制定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以园区聚集带动产业发展,建设各具特色、规模适中的生态文明现代化小城镇,大力提高小城镇在总体城镇化中的比重。新型社区建设将成为城镇转化的战略要点,各地要按照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思路,加快新型社区建设,引导农民向社区和镇区聚集。在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要实现合理流动,城乡产业发展要得到统筹,在体制上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本地发展中形成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四)加强以基层民生为重点的共享式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增长路径,走共享式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就地城镇化方向上,各区域推进公共服务革新与完善,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公益性社会服务,稳步推进重点社会领域改革,创建就地就业定居的政策条件,实现农民从职业转移到空间转移和身份变更的系统性转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在这一种类型的朗读中,由于对单词视觉刺激与语音形式之间联系的熟知,学习者很容易就能够获得语言的语音物质外壳而达到朗读的标准。然而,语言的使用是以意义为中介的,朗读必须有意义的介入,必须建立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之上。因而这种类型的朗读需要学习这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意义的加工和构建,不能满足于简单地能读出来的望字出声。如果学习者的朗读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则也基本上对于学习的促进意义不大。更好的做法是:在能够对书面材料正确朗读之后,要在朗读过程有意识地对其意义进行提取、加工,从而逐渐在声音加工和意义加工之间进行一种匹配,加强声音与意义之间的互动,这样能更好地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听力与口语能力的提高。

证明 (1) 设{xn}是([0,1], ρπ)中的Cauchy-列,则对任意的ε>0,存在N,当m>n>N时, ρπ(xm,xn)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可以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又能对城镇化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在具体城镇化实践中,各区域要以保障人民群众权益为核心,妥善处理所涉及的村庄搬迁、居民迁移、劳动就业等问题,加快城市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城镇化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共享式发展。

(五)优化就地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各区域要使生态文明建设、四化同步发展、以人为核心等发展内涵嵌入到发展体制机制之中,依据自身基础条件,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探索适宜的城镇化途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形成特色化、可持续的城镇发展道路;优化乡镇城郊加快城镇化的基础环境,提供城镇加快组群建设的平台机制。

在有条件的乡村区域推进就地城镇化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构建人和自然向城镇转化的有效协调机制。考虑到就地城镇化区域的禀赋基础,各区域应充分发挥劳动力富集、土地广阔、生态环境优良等综合优势,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推行就地城镇化的突出位置,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与城镇,努力转变到以质量带动数量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同时,各区域应继续促进形成以我为主的城镇化体制机制,避免同质化、模板式发展。

我国的猪养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但是随着市场对猪肉产品需求量以及品质要求的提高,常规使用的传统饲养管理措施已经难以适应规模化母猪养殖的需要,这就要求养殖户及时转变养殖理念、革新养殖管理技术,为母猪的大量、高质量养殖提供指导。

五、结语

相对于中心集聚型城镇化方式,就地城镇化实现方式更有利于城镇化的均衡化发展。就地城镇化的均衡意义并非是城市规模或体量的均等化,而是公共服务、人均水平以及功能分工互补意义上的均衡化。就地城镇化是一种以我为主、自成体系、内应外联的城镇化方式,使得人口、土地、就业等方面在本地实现综合转化,从而可避免形成空心村和空心城现象。在加快培植全国性中心城市以及区域性中心新城市的同时,在人口多、密度大的情况下,山东省需要重视加快发展小城市、小城镇,加快部分县城向中等城市、小城镇向小城市、农村社区向小城镇的转化。

为了促进城镇化的多元协同发展,山东省在做强中心城市的同时,积极促进新的区域中心、次中心形成;实施区域重点城镇突破战略,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最终形成富有特色、层级鲜明的城镇化格局。在就地城镇化实践中,山东省统筹农村基层发展,加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以中心镇和中心村为据点向农村居民区延伸;因地制宜的促进农村居民点的适度合理聚集,推动先进农村社区向城镇层级的转化。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上,山东省各区域应进一步把小城镇发展作为统筹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重点,合理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实施扩权强镇,使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力度加大;全面推进示范镇和中心镇建设,着力打造经济强镇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次中心,推进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发展转型升级。

人口的跨域自由流动以及域内集聚和调整是城镇和城市格局变化的两条主线。由行政区划与地方竞争等因素所决定,山东省各地市之间的人口与资源流动较为缓慢。在城市规模等级优化上,山东省一方面需要尽可能打破影响人口流动的区域分割与限制,促市场机制在人口资源配置上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需要推进各级行政区划的城镇就地聚集化,必要时推进县域或镇域层次的合并重组,使规划指导和行政调节在城镇化的区域统筹和集聚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政府上层设计与市场自主机制的有效结合。

[1]孟翔飞,刘玉梅:《城市发展理论与辽宁城镇化创新发展模式选择》,《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宋洪远,赵海:《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28期。

[3]曹宗平:《西部地区城镇化面临问题及其模式解构》,《改革》,2009年第1期。

[4]曹广忠,刘涛:《中国省区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演变与过程模型》,《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9期。

[5]林聚任,王忠武:《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6]何磊:《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的三次革命与中国城镇化道路创新》,《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

[责任编辑:王成利]

就地城镇化的特色实践与深化路径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课题组

F061.3

A

1003-8353(2014)08-0130-06

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课题组。负责人王波(1968-),男,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猜你喜欢

小城镇山东省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发挥小城镇纽带作用 推动河南城乡融合发展
The improvement of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三)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