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60后艺术家·第四辑

2014-12-02

缤纷家居 2014年9期
关键词:艺术家绘画价值观

本期研讨会邀请嘉宾:尚晓峰、崔宪基、孟禄丁、蒋焕、吴静涵、郭工、马晓腾

学术梳理:余丁团队、杨卫、赵子龙

主办单位:缤纷璀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主办人:陈明、王跃龙、董澄宇

编辑:王跃龙

董澄宇:

我们拍卖行是服务于艺术家,服务于文化市场的。我们现在受董事会的邀请要建立油画拍卖,除了我们自己建立了油画部门以外,我们在光华路5号有大概800平米的艺术博物馆。我们还有一个艺术中心和展示机构。而且会在上海成立之后的艺术平台。以后咱们可以多聚会多交流,艺术学术上大家多指导,多提意见。

尚晓峰:

我到了这个年纪才明白,做雕塑原来是信仰。对于像我这样生长在无神论主导的环境中的人来说,做雕塑是上天留给我拯救自己灵魂的唯一选择,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摸空间,感觉到了神性的力量,方才明白做雕塑靠的不是观察力也不是想象力,而是心灵的神性——我把它叫神性是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更贴切的方式来表达它有多么的重要。艺术不应该是策略,而应该是信仰(faitth),因为你的心灵是在感知一个无法预知的过程,它与视觉无关,是心性的体验地不能用抽象或具象来定义。对我来说,它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感觉,它在我工作的时候会闪现,我却不能掌控它。

孟禄丁:

我们那一代人很幸运,虽然什么都经历了,但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影响。小学、中学是文革后期,长大后没有赶上上山下乡、没有插过队,也没有失去读书的机会。相对于更早出生的人们,我们更像革命时代的幸运儿和旁观者。

其实我觉得是价值观的问题,就是你年轻的时候价值观形成在哪一个阶段。50后的价值观形成在文革时期,我们这一代形成是在20岁左右改革开放,动乱结束以后,向西方开放。这就是50后和60后不一样的地方,而为什么说70后又比较失落,因为他们没有赶上一个特别大的时代,我们正好在价值观形成的时候赶上一个80年代开放的时代,还有“6.4”这样一个政治上的东西。我们这代人发出了我们的声音我们的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让大家去关注。这是得天独厚的,所以说60后是一代在文化准备上对社会对历史对未来都有责任感的一代。这和我们赶上这个大时代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我说这个大时代不是主旋律的大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是改革开放封闭之后开放有生命力的时代,这不是每一代人都能赶上,而且这是属于60后的一种资产,这个资产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整个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转向,60后都没有全部释放出来,一旦释放出来,60后是不一样的。

崔宪基:

孟老师的上述语言让我想到的是往往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诞生就是一场革命,例如二战后期的毕加索、贾科梅迪、基弗等等。他们这些艺术家充当的是人类的精神导师和精神领袖。在中国,50后艺术家,他们有英雄主义情结,但是没有形成大的思想体系。因为他们那一个时代不具备我们这一代人国际和社会所给予的条件。70后、80后艺术家想法、价值观都不同,他们更加自我、浮躁。而我们在座的60后艺术家是有思想、有国家报负、有理想的一代人。而且我们60后这代人也都经历了国家多次变动,如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6.4运动”。也练就了我们的适应能力。作为60后艺术家的我是感到很荣幸的。

蒋焕:

有幸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所谓“最幸福的一代”,赶上了吃苦的年月,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变迁,灵与肉被来回拧过数遍,可依然变不成铁石心肠。

艺术令人感动的奥秘缘于“情”,情来自爱,好的艺术都含有深层次的爱。一个好的画面一定寄托着画家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抛离这一点去追求艺术的形式和风格,无异于缘木求鱼。

绘画不单单局限于视觉表现,味、听、嗅、触等感觉应一并加以考虑,这些感觉可以丰富认知,所谓风格就是由其中衍生来的。

绘画需要被爱护,它承载不了太多的观念,要适度,哲学的命题靠艺术是解决不了的。

绘画的关注点离不开美的范畴。

“观念”是一个画面或行为所带给人的对即将发生的感觉的想象,它不是当今的产物,更不是当代艺术家的发明创造,它一直都存在。那些不含有爱意的观念和画面都带有某种欺骗性,要避而远之。

绘画应该只满足我自己的感觉需要,也就是只为表达我的情感而画画。

艺术和艺术家都需要经济资助,不然这世界自古到今一位天才都不会出现。

绘画使我逐渐领悟到时间、生命和爱的意义,让我远离颠倒梦想。

吴静涵:

从美学理论说,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在于它的一些形式、技艺和方法,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艺术精神。艺术家们通过一双神奇的眼睛,看到了这个世界和人自身的荣光之美,并通过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将其赋形。而我在形式、技艺、方法中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延续性特征,更加将纯粹性、客观性、真实性揉合在技法中,第一时间刺激人的视神经。他把现实中尴尬的、丑恶的矛盾赤裸地用艺术语言融入到画布中,但是在画面上你看见的就只有美,这是我认为最高明的地方。

郭工:

出生在60年代的中国大陆人,思想精神方面大都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成长期。在社会认知层面上多纠结于集体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矛盾之中,有多元的精神品格特点。从文化学的视角看难以统一梳理,呈现出来较散乱的特征。针对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群体来说这是一批有着集体意识的人,身体中蕴含着一种自觉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既推崇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又痴迷于自身民族传统的认知与体悟……在思想结构和创作手段上亦趋于稳定。总之,60后己不年轻,但天真依旧,默默地担负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

马晓腾:

让我看60后做艺术的这一群人,他们经历过、至少亲身感受过“文革”年代,后果是对政治的森严不陌生,以致从不知天真为何。另外长身体时社会开放了,虽然是遮遮掩掩的,但给了这群^一个机会,就是对个体的肉身性有了正面的态度。这好像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他们却长在一面上了。

似乎每一个中国艺术家都会面对个人从属的年代学问题,社会环境、文化遭遇当然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长期的价值失衡使得60后做艺术的这一群人,在道义上难以专注于艺术本身的问题,不甘于将个体的生命经验摧毁于生存伦理与艺术伦理间的巨大矛盾。他们看上去一边喘息,一边工作,同时忍于寂寞,任凭潮流将他们视为表情暧昧的早生白发的“生瓜蛋子”。他们是杂色的,是善于自我叙事的,是不倦于追问人性的一群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家绘画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