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我的乡亲我的战友
2014-12-02李治亭
李治亭
50年前,年仅42岁的焦裕禄永远离开了我们,然而,他又永远鲜活地活在我的记忆里,50年来似乎没有真正离开过。
我的家西高庄村距焦裕禄家乡北崮山村只有5华里路,仅隔一个山头。我的老姑、嫂子都是他们焦家人,多次听他们家人满怀深情地讲过焦裕禄的故事。我几次回家参观过北崮山焦裕禄纪念馆,每次看到纪念馆中那座汉白玉雕刻成的焦裕禄同志的半身像,我都会想起50多年前与他促膝交谈的情景。
1962年,我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报》总编辑,曾去河南兰考县委武装部采访,在那里与焦裕禄相识了。说到我是西高庄村人,与他是老乡时,他热情地说:“我也干过武装部,当过民兵,参加过战斗,咱们是战友啊!”
那是在1962年的冬天。当时,兰考县正是遭受水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水涝又淹坏了30万亩庄稼。盐碱地上10万亩禾苗全部碱死,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到兰考,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对他的器重。与他见面时他已是兰考第二书记,后任书记。我和他聊起兰考工作的辛苦,他十分严肃地对我说:“兰考处在这样困难的关头,党组织把这样的重担交给我,这是对我的信任。”我知道焦裕禄患有肝病,就关切地问他身体能不能吃得消,他把胸膛一拍:“有党的领导,有兰考人民,什么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至于身体,病这个东西,也是欺软怕硬,多少年我都顶过去了,现在我也一定能够顶住!”焦裕禄这个铁打钢铸的硬汉,就是这样奔赴兰考的。焦裕禄陪同我参观了兰考大地。当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苦难的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水涝的洼窝里结着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叶在风雪中颤抖!陪同去的人向我介绍,我们一定要从天大的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这就是焦裕禄改造兰考面貌的誓言!
我从焦裕禄谈话中能够听出,他对兰考不单纯看到困难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他闪着欢乐的两眼对我说:“兰考这个地方,我是越看越好,越看越爱,真是大有作为,前途无量。”我没吭声,只在心里揣摩:人家都说兰考苦,他却说兰考好;人家说兰考难治,他却说兰考大有作为!他指点着远处,回头向我一笑:“你看,这里有长小麦、高粱、大豆的好地,又有适合种花生和长条子的沙地,那些盐碱地和沙丘都可种上树;兰考的特产更有名堂,不说葡萄、山药和大枣,还有驰名国外的泡桐!兰考人民,有改变自然的无穷力量!”当时,我还不大能够领会他那种勇于进攻、不为任何困难所吓倒的精神,顺口问他:“你怎么就看上这个穷兰考、苦兰考、困难的兰考哩?”他那双坚定而乐观的眼睛看着我,向我讲:“你难道不理解,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这个简单的道理吗?你说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理想难不难?难道因为难,咱就不当共产党员啦?共产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上冒出来的,更不是咱们这一代和今后几代人能够实现得了的,这是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难道因为路程远,困难多,咱就不信仰这个真理了吗?一个小小的兰考,这么点盐碱、沙丘和水涝都治不了,还谈什么共产主义理想,还当什么共产党员?!”
回到济南后,我写了一个顺口溜:“吃大苦,耐大劳,他的字典里找不到累字;心里红,骨头硬,他的口里从不说难字;风打头,雨打脸,他想的做的离不开群众;眼光远,志气高,他面前一片锦绣前程。”
又是泡桐花开的季节,我连续看了电视剧《焦裕禄》,荧屏上的焦裕禄与记忆中的焦裕禄不断地重叠,怀念之情油然而生。焦裕禄,我的乡亲,我的战友,他在兰考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他那戰胜病痛献身使命的价值观,他那“心中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我由衷地感到,人民呼唤焦裕禄,时代需要焦裕禄!我相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必将会有更多的焦裕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