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新趋势:融合、智造、创新——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子孟
2014-12-02金属加工蒋亚宝
《金属加工》记者 蒋亚宝
受世界经济发展影响,2014年工程机械行业处于低位稳步运行阶段。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希望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系列利好政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出台,使处于低位运行阶段的工程机械行业看到了希望,对行业的回暖充满信心。作为机床工具行业的重要应用领域,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也受到机床工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为此,《金属加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子孟,进一步了解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未来的转型升级之路。
新政策或成强心剂
对于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工程机械行业的市场发展前景,苏秘书长告诉记者:“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出现了连续长时间的滑坡。据我们协会统计,2014年1~7月在装载机、推土机、平地机等8种主要工程机械产品中,除了工业车辆(叉车)增长之外,其余几种产品均为下降趋势。各企业都感到了市场的压力,许多企业分别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予以应对,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一定要对行业有信心,要认识到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大国的经济基础。”
苏秘书长还强调,“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国家已经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伴随着国家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优化,在公路、高铁、城轨和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海洋和新型油气等资源开发,水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节能减排的实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各相关领域,都将为工程机械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会对工程机械产品提出更高的技术质量要求,这也是各工程机械企业的创新目标和产业发展方向。”
智能制造:两化深度融合大趋势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初步形成,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已经到来。但是,具体到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制造过程,苏秘书长指出,工程机械行业为离散型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较连续性制造业更为复杂,制造环节信息化建设难度更大。工程机械产品多为单件、小批量生产,常按客户订单设计,一般以产品为对象组织生产,制造过程复杂,重复作业比率低,较难采用自动化流水线或专用自动化工装设备进行生产。
根据协会对企业调查显示,行业抽样企业生产设备和仓储物流设备的数字化率和联网率均不足30%,这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信息化和自动化融合建设的薄弱环节,同时也制约了工程机械行业生产制造精益化的应用水平。在提高关键生产和仓储物流设备数字化率和联网率,促进生产设备的信息连通和制造协同,提升行业整体制造设备信息化水平,推动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方面,我国工程机械企业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
苏秘书长强调,虽然目前还存在种种问题,但是智能制造正在成为各个主机企业的发展潮流。苏秘书长以行业龙头企业徐工为例,向记者介绍了工程机械企业在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上,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进程。
徐工在生产制造方面,目前已经实现关键数控设备及大型加工中心的联网,能够实时掌握生产状态,自动监控和记录设备状况,对车间现场进行网络化监控和可视化管理。通过焊接过程机器人化、数控机床联网、信息化节点到工位、总长度达8 km的积放链系统构成了自己的数字化工厂,通过计划排产精细化,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交货期,实现了准时、高效的自动化物流配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设备自动化运行与监控、切割加工自动化、焊接自动化和喷涂自动化等方式使得产品生产周期缩短60%,焊接质量反馈率下降了90%以上,喷涂漆膜厚度合格率达到100%,一线操作人员数量减少了近50%,生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效避免了职业伤害。
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
记者提出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驱动整个工程机械行业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苏秘书长认为,通过过去一段时期的努力,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有一批集成创新、自主创新产品涌现出来,比如徐工集团“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中联重科“超大型塔式起重机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但是,由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方面的弱势,导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高端配套方面受制于人。虽然国产一般性零部件可以满足主机企业需要,且供应充足,但高技术、高可靠、高附加值的高端液压阀、液压泵、行走马达、轴承和发动机等严重短缺,还必须从日本、德国等国进口。另外,精密铸件的设计制造、成型清洗技术等尚待提高。管理不到位、缺少公共实验平台等也是其中的原因。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产品,面对国际化竞争,苏秘书长认为,我国要从工程机械制造大国走向工程机械制造强国,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核心配套件国产化瓶颈的解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产品可靠性、耐久性的提高,智能、绿色的制造等方面急需通过政策引导、支持,激励工程机械企业大胆投入,积极探索,以推动工程机械行业率先突破,实现我国从工程机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