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微创治疗鼻出血疗效分析
2014-12-02郭秋霞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开封475002
郭秋霞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2)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病,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较常见的原因即鼻子本身的疾病造成的,其次是全身疾病造成的[1]。比如鼻、鼻窦内炎性反应或真菌性疾病也会引发鼻出血,而引起发烧的疾病都可因为鼻黏膜充血而出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微创治疗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不用填塞鼻腔,不用动脉结扎,更不用血管栓塞[2]。笔者具体探讨了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微创治疗鼻出血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2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240例鼻出血患者。入选标准:符合鼻出血的诊断标准;鼻腔各部位可明确部位的动脉或静脉出血;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135例,女105例,年龄19~76岁,平均(44.53±1.25)岁;病程1~10 d,平均(1.89±0.33)d。出血部位:鼻中隔后段78例,嗅裂区54例,下鼻甲前端48例,中鼻道后部36例,下鼻道中后部18例,未定位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20例,两组性别、病程、年龄与出血部位等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鼻腔局部填塞治疗。治疗组:采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微创治疗,应用德国STORZ公司的鼻内镜成像系统和Arthrocare公司的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系统,在鼻内镜引导下,鼻腔内黏膜充分麻醉的同时,应用肾上腺素棉片收缩控制活动性出血,并清理鼻腔内积血,寻找出血部位,确定出血点后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的能量凝固出血点,使出血点黏膜变白或微黄,达到止血的作用。
1.3 观察指标:疗效标准:治愈:出血症状消失;好转:出血症状明显改善;无效:出血症状无改善甚或恶化。治愈+好转=有效。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采用鼻腔结局测试(SNOT-20)鼻腔状况,分数越低,状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A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3.3%,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有效率对比(例)
2.2 鼻腔状况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鼻腔状况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鼻腔状况对比(±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鼻腔状况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120 21.88±5.62 7.12±5.00对照组 120 21.84±5.00 12.96±5.09 P值 >0.05 <0.05
3 讨论
鼻腔直接与外界相通,是呼吸的第一道门户,容易出现出血症状,多因外部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并发引起[3]。具体来说,引起鼻出血的全身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心力衰竭、肺心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肝脏疾病、急性发热性疾病以及女性的月经期、绝经期等[4]。
在治疗方法中,鼻内镜技术治疗精确、微创、快捷、安全,是目前治疗鼻出血等的理想方法。其采用数码显微技术,能使鼻腔、咽腔等隐秘部位放大后一览无余,可以使手术进行到以前鼻腔局部填塞治无法到达的区域,并且创面小出血少,微创无痛[5]。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工作原理是将射频刀头与组织之间的电解液转换成低温等离子态,在低温下解离靶组织中构成细胞成分的分子键,造成组织的凝固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6]。本组资料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3.3%,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鼻腔状况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微创治疗鼻出血能提高治疗疗效,改善鼻腔状况,具有一定优势。
4 考文献
[1] 吴 弋,顾兴华,袁 峰.鼻内镜直视下治疗鼻腔深部出血[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7,13(1):60.
[2] 张庆丰,余翠萍,宋 伟,张欣然.鼻内镜下鼻腔内翻乳头状瘤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治疗的初步观察[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7):543.
[3] 纪 旭,李 虹,曹志伟.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术后生存质量的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10):1060.
[4] 迟玉梅.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0):127.
[5] 郑 刚,陈小友.急诊老年人鼻出血的外科治疗及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3,18(4):573.
[6] 王 虎,梁恩和,张 昕,等.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三例[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1):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