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校社会公益研究团体扫描
2014-12-02彭迪葛江霞
文/本刊记者 彭迪 葛江霞
1/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如贫穷、全球变暖、环境恶化、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和全球性,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开始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随着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更新,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和生存的环境,逐渐开始理性、科学的消费,开始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对有限的资源也开始进行可替代性和可循环性的研究,人类便在不断的发现、研究、调整、再实践的循环中让事物变得更良好更加的可持续。
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给众多公益慈善组织带来一片曙光,也为公益慈善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伴随着政策的支持,技术的发展也催生着这种社会公益新时代的发展。
对公益慈善组织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此时公益组织更应该理论结合实践,更大程度的完善自己,才能积极良好的运行下去。
社会公益研究是围绕社会公共利益开展的研究活动,它为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引。我国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公益研究,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众多社会问题。大力加强社会公益研究,也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公益理论和问题研究也应该与时俱进。中国非营利机构自1981年发轫,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中国百姓对慈善公益事业热情高涨,大部分市民视自己的经济状况进行捐款帮助,尤其中年人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最高。然而近期公益行业频频出现的诸如公益领域专业性人才缺乏、筹资能力不强、财务透明度不够、媒体宣传的深度不够、捐助渠道方式项目的单一、志愿者数量的匮乏等,导致整个公益部门的社会公信力不足,慈善机构本身的力量也显得十分薄弱。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公益领域开展理论研究,为培养公益人才,引领公益事业发展群策群力。下面我们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公益研究机构进行介绍:
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
2/公益新模式探索
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于2011年4月1日成立,是华南地区首家公益慈善研究机构,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慈善中心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由14位中大教授担任学术委员,涵盖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传播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力图实现公益研究的跨学科突破。
核心工作包括
1. 建立公益慈善数据库,建设由基于问卷调查的定量数据库、基于民族志方法的个案库及华人慈善历史档案库共同构成的公益数据库,构建中国公益慈善研究的学术基础。
2.公益慈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与国际领先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慈善学院合作,打造公益慈善学交叉学科、开设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开发本科生公益课程、开展通识教育。
3.设立公益慈善实验区,以珠三角地区为依托,与各级政府合作,开展公益创新的地方实验,基于实践成果提供政策建议,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改革提供示范性案例。
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4月16日,是国内第一家批准成立的公益创业研究中心,主要致力于创办非营利性组织,志愿公益活动和产学研一体化以及为扶持大学生公益助学、就业与创业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工作。基于集群的“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它的成立与有效运转,整合了海内外丰富的资源,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与公益慈善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促进了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
主要项目成果
1.成立“滴水恩”公益创业基金
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建立了非盈利性质的慈善公益基金——“滴水恩”基金。该基金是非营利性质的慈善公益基金,其宗旨是通过海内外各界的支持,以多种方式帮助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有热情和能力的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并招聘贫困大学生加入我们的基金创业项目。
2.“滴水恩—内蒙古学子奖助基金”
“滴水恩—内蒙古学子奖助基金”由原湖南财经学院关志民、李久学、高建臣、田丰、贾烨军等内蒙古籍校友于2007年5月发起成立, 由原湖南财经学院、湖南大学已毕业的各界内蒙古籍校友以及生活和工作在各地的内蒙古籍贯人士及其朋友、企业界捐 助,本着“感恩、回报”的原则,无偿向在读的湖南大学品学兼优、家境贫困的内蒙古学子提供帮助的一个公益慈善基金。
3.滴水恩公益创业社团
滴水恩公益创业社团成立于2006年,依托于众悦·滴水恩基金会,是由一群热心公益,自主创业的在校大学生组成的非盈利性团体。该组织依托于众悦·滴水恩基金会,特色鲜明并且成绩明显。此外,社会还通过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公益创业系列项目的支持,以多种方式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群,同时关注社会焦点问题,为志愿公益活动的团体提供公益平台。
4.KAB俱乐部
湖南大学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成立于2008年3月,是一个年轻的校级学生组织,直属共青团湖南大学委和湖南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指导。以公益创业教育为主体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创建一种新的校园励志文化,并且帮助学生树立对创业的正确认识,打造一个极有生命力的品牌。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使“创业”变成毕业生 “就业”和“升学"两大出路并行的第三条出路。
5.设计天使关爱事业中心
天使关爱事业中心设计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主要宗旨是通过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公益创业系列项目的支持,以多种方式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群,同时关注社会焦点问题,为志愿公益活动的团体提供公益平台,与高校合作进行慈善研究,实践公益创业理论,促进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以及公益创业理论的全面发展。
善·行公益慈善传播研究中心
善·行公益慈善传播研究中心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与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合作成立的,双方依托各自优势,学界和业界结合,利用传播理论指导并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公益慈善研究机构。在专门成立的学术顾问委员会指导下,展开公益慈善传播研究,形成公益慈善传播理论体系,为行业提供理论支撑;构建公益慈善机构模型,实现规范化运作;培养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由此带动整个社会的公益慈善理念的提高。
一直本着落实“公益传播”的理念,见微知著;以活动带动传播,以实践带动研究。构建合理有效的公益传播模型,并进行传播渠道、受众等研究,以将公益慈善种子的影响力最大化的宗旨积极努力,力争打造第一个中国公益慈善的研究传播平台。
项目成果
善行公益慈善传播研究中心目前在全国11个城市做公益慈善的调研,城市包括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北城市:兰州、西宁;西南城市:成都、绵阳;中部城市:武汉;东北部城市:吉林、长春。每个城市向市民发放300份问卷,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出我国目前民众对于公益发展的态度认知,另外,研究中心走访每个城市典型的公益慈善组织、媒体、企业、以及民政局、慈善总会等机构,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出我国公益发展的现状。
武汉大学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
成立于2007年9月的武汉大学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系武汉大学校级人文社科研究机构,以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为依托,挂靠武汉大学法学院。最初努力与机构创设都源于对中国9亿农民权利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关注,成立的灵感来自于公益法运动、法律与发展运动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性法律”运动等。
武汉大学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一直坚信,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要“认识中国”,就要“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秉承这种理念与传统,以法学为基础,以公益和发展为切入点,提倡并从事跨学科研究、从实践出发的研究、做有“质感”的研究。
他们自成立之初就一直行动中探索,调查社会弱者权利现状,宣传法律知识,培训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者,推进政府对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促成发展性的法律援助机制。不仅举办各类公益与发展圆桌讲座/论坛、开展公益法培训、开设新型法律诊所课程,还鼓励和支持有关公益和发展的法学研究,并且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
社会弱者最终有机会参与到社会的治理中来,通过分享决策的力量,卫护自己的权利,改变自己的命运,寻获自己的幸福生活。而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特定情形下成为“社会弱者”,从而需要他人的援助。武汉大学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相信,作为人类永恒而崇高的追求,正义一定会实现,并且就在你我的共同参与和积极行动中成为可能。
主要项目成果
1.我国第一本人权蓝皮书——《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No.1(2011)》
20111年9月8日,武汉大学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参与部分编写的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第一本蓝皮书《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No.1(2011)》在京发布,。蓝皮书对我国推进人权事业发展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这是迄今为止所出版的最全面、最权威的关于中国人权的学术著作。
2.《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手册》
2014年3·15国际消费者权利保护日,武汉大学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发布《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手册— —医疗保健用品消费篇》并向社会发出倡议:对消费者进行法律赋能,从“为消费者维权”转变为“让消费者维权”。
该手册根据最新修订、于今年3月15日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作,针对当下老年人在医疗保健用品消费中最常遇到的受骗问题,对如何预防和救济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包括对医疗保健用品的基本认识、上当受骗的情形、救济途径、证据收集技巧和维权时效等,图文并茂,针对性强且通俗易懂。该手册亦是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全国公共法律教育推进计划”的成果之一,由公益法中心与此项目试点单位之一湖北省司法厅法律援助中心一同开发。读者可登录公益法中心网站(w w w .pidli.org)查阅电子版。
一直以来来,武大公益法中心将消费权益作为重点工作领域,积极与法律援助部门、律师、资深民间消费维权人士、相关学者,开展培训、宣传和试点,探索构建消费者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法律策略。
该中心主任张万洪表示,对消费者进行法律赋能需要政府的支持,但更为重要的,是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参与,以及发挥民间消费者团体的作用。“法律赋能的核心在于改变态度,使每个人发展出对权利的自觉,成为‘权利的敏感者’。”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是北京师范大学与上海李连杰壹基金于2010年6月合作成立,由老牛基金会、万达集团、泛海公益基金会、燕宝基金会、深圳壹基金等国内有影响的基金会和企业共同建立的公益研究机构。
在慈善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景下,中国公益研究院以公益研究为基础,公益教育、公益交流与倡导为平台,公益咨询服务为业务引擎,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培养专业公益人才,促进公益行业建立新型知识生产方式,推动中国现代慈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公益研究院在公益研究与应用、公益教育与培训、公益交流与倡导、公益咨询与服务四个领域开展工作。
主要研究项目及成果
1.“京师公益”品牌
为扩大先进公益理念的广泛传播,促进公益领域的深入交流,营造社会公益广泛参与的氛围,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推出了一系列的“京师公益沙龙”、“京师公益讲座”、“京师公益讲堂”等交流倡导平台为公益领域不同的需求开展宣讲活动,引领公益人士对知识的探索和合作的推进。
2.《以法促善——中国慈善立法现状、挑战及路径选择》
中国慈善事业政策在公众不断涌现的爱心面前,在慈善组织寻求专业化发展和政策支持的今天,面临着诸多的不适应,法律政策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公益研究院出品的《以法促善——中国慈善立法现状、挑战及路径选择》系统地梳理了我国慈善事业相关法律政策体系的历史变革及发展现状,在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国情,指出我国当前慈善法律政策在慈善组织登记注册、慈善减免税制度、慈善募捐管理、公益信托、社会创新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均需要进行立法改革,并提出了系统的解决路径。
此外,在专题研究上,本书率先对社会企业、慈善组织收入等议题的国际政策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并对地方慈善立法创新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估值得行业研究借鉴。
3.《社会企业ABC》
尽管社会企业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却仍然处在一种“人人都在谈论它,但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它”的状态,对社会企业的各种质疑也从来没有消失过。最近十年里,中国已经出现了不少具备了世界级竞争力的商业企业,然而放眼望去,在中国的社会企业领域似乎还很难找到有足够“份量”的楷模,也鲜见能够被普遍认可的成熟业务模式。
中国公益研究院资本精神研究中心出品的《社会企业ABC》希望能够凭借对基本概念的梳理、运营过程的剖析和成功案例的总结,激励更多的社会创业者在中国出现,同时带给中国的社会企业以启发和借鉴,最终能够推动中国的社会企业快速通过(甚至避免)“幻想破灭期”,而早日步入“成熟期”。
公益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更脱离不了公益研究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在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正是这些公益研究机构在对中国本土实际的考察及总结,在向人们提供科学的公益理念和知识。正是他们通过学者的视角、学者的方法编制出有助于公益慈善理念启蒙和经验传递的实用书籍,搭建公益领域知识实践交流的平台。帮助我国的公益事业少走弯路,合理且有规律的发展。正是他们用那些研究成果,促进社会公益工作的良性运行并协调发展,提升中国公益事业的效率和影响力。在此我们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