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动青岛家电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2014-12-02张炳君王宇宙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4年1期
关键词:海信海尔青岛

■张炳君 王宇宙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已成为家电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技术的革新引发商业模式的创新,并深刻改变着家电产业的竞争格局,对青岛家电产业的发展来说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同时,要素价格上涨、市场波动加剧,使青岛家电产业转型升级压力日益增大。顺应产业技术革命的大势,青岛应加快推进家电产业智能化升级、高端化发展,使传统产业再造新优势。

智能化成为家电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智能家电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近年来,国内外家电产业巨头纷纷推出家电智能化战略或发布智能家电产品,智能家电销售快速增长,成为家电业的一大亮点。在以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风向标著称的德国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和美国消费电子展上,集成了语音控制、物联网、自动环境感知等技术的智能家电产品成为参展厂商展示的重点。智能家电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消费体验和产品选择空间,改变消费者旧的消费观念,加速推进家电产品消费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美国市场调研机构Zpryme预计,2015年全球智能家电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50亿美元。

我国家电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度过了快速普及期,尤其是通过实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刺激政策,农村住户家电拥有量也大幅提高。全国来看,2011年农村市场彩电、冰箱、洗衣机百户拥有量已达到115.5、61.5和62.6台,未来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是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测算,“十二五”时期我国平均每年将更新电冰箱1000万台、洗衣机1250万台、空调器2400万台。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能带来更好消费体验的智能化家电产品将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选择。2012年,在我国家电市场整体下滑的形势下,智能产品保持了良好增长势头。以电视为例,智能电视销售1675万台,占我国电视市场的37%,其中55英寸以上智能电视实现成倍增长,反映了消费者对智能化高端产品的强劲需求。

(二)智能化改变家电产业竞争格局

从国际看,世界家电行业的“金三角”——日本、韩国和中国,因为技术路径选择的不同,近两年来家电产业发展已经呈现不同的走势。曾经盛极一时的日本家电企业出现巨大亏损,2012年松下亏损7542亿日元,夏普亏损5453亿日元。日本家电企业虽然掌握很多优秀技术,但对于信息化时代家电产品应成为网络“节点”的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因而忽视了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和消费者体验的提升,在产业变革中无法赶上迅速变换的消费需求。例如在电视方面,日本企业重视显示、音质和颜色,而韩国和中国企业则以智能化为主导,大力丰富内容与应用,加强人机交流,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从国内看,合肥、佛山等城市纷纷抓住智能化发展机遇,大力推动家电产业升级。合肥市计划投资300亿元对家电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建设国家级家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物流仓储中心和废旧家电回收中心,全力打造家电产业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人才聚集中心和国际会展中心,同时夯实家电产品配套中心地位,在关键配套件上形成配套全球的能力,到2015年合肥家电产业总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本地配套率超过80%,成为世界“家电之都”。佛山市依托国家家用电器检测重点实验室、用能产品能效检测重点实验室和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打造家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导本地家电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华南家电研究院联合美的、格兰仕、万家乐等龙头企业成立物联网家电产业联盟,共同制订白色家电物联网通信接口标准;志高空调与广东省家电商会发起设立智能家电研究院,提供公共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研究服务,助力佛山打造全球家电优势区域。

(三)智能化创新家电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智能家电的发展,家电企业所要面对的课题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硬件,智能家电的内容、应用和衍生商业模式等软件变得越来越重要。家电产业链条随着家电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延伸,产业合作日益深入,硬件、软件、内容、服务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平台+内容+硬件+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尤其是在彩电行业——这一智能家电突破的重点领域,商业模式的创新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目前除传统的家电企业外,苹果、谷歌等IT巨头也已瞄准了彩电行业,对手机、PC之外“第三屏”的争夺战已经打响。国内的小米、乐视网等纷纷发布互联网机顶盒,乐视网推出了具备网络视频和应用功能的超级电视,加快对产业链的整合。未来智能家电的竞争将向内容、应用等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体验的领域集中。

为推动智能家电发展,各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抢占技术前沿,技术专利成为企业间竞争的“利器”。仍以智能电视为例,虽然其概念近两年才兴起,但与智能电视相关的技术专利却已经储备了近40年。在智能电视五大技术要素中,国外企业牢牢掌控着芯片和操作系统的话语权,形成对中国家电企业的专利壁垒。苹果和谷歌为进入智能家电领域,储备了大量技术专利;作为世界电视产业霸主的三星,有效整合全产业链技术专利资源,确立了自身发展的绝对优势。

青岛家电企业的智能化战略

青岛是国家首批“家电及电子信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家电产业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整机龙头企业为依托,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家,2012年实现产值1294亿元。海尔、海信等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力推动技术、产品、生产流程、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智能化升级方面走在国内企业前列。

(一)海尔引领智能家电产业

海尔集团成为我国智能家电产业的开拓者和领航者,在智能感知、自学习、功能扩展、网络化等领域大胆开拓,先后推出了无尾电视、无尾厨房系列、无水洗衣机、手势控制电视等智能化创新产品。2012年海尔集团宣布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进一步探索在传统家电产业基础上打造以内容增值为主的新产业。

在技术研发领域,海尔拥有国家数字化家电重点实验室和数字家庭网络国家工程实验室,形成数字家电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近年来,海尔在全球建立5个研发中心,依托全球创新网络大胆创新,同时建设超前产品实验室,谋求引领家电产业颠覆性变革。海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和专利池建设,主导编制了IEC《家庭多媒体网关》国际标准,牵头编制了QB/T2836-2006《网络家电通用要求》等7项行业标准。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合作,超前谋划和投入专利池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无尾(无线传输网络)等5个专利池。

(二)海信展现智能化新姿态

2011年海信集团宣布实施“智能战略”,统一推进公司多媒体、通信、家用电器、智能交通等全系统“智能化”。从关注硬件到关注软件,从关注产品到关注应用,从关注单一产品到关注产品生态链建设,海信向智能化全面转型升级。

在技术研发领域,海信积极布局海外研发团队,网罗全球人才,通过与麻省理工MIT媒体实验室结盟和收购加拿大等多个研发团队,在人机对话、远程控制、信息共享、数字家庭、家电软件服务应用等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海信还与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建立合作,重点推进智能电视应用开发,目前谷歌已选定海信成为谷歌电视机顶盒的硬件合作伙伴,成为继索尼、LG、Vizio和三星之后的第五家企业。近期,海信推出智能电视新品VIDAA,以极简操作为创新点,极大提升了电视的智能化应用效果。

青岛家电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掣肘

(一)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不足

通过选取海尔的优势产品冰箱和海信的电视进行专利检索,并与国际家电巨头三星进行比较(如表1),不难发现海尔、海信的专利仍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主,海尔冰箱的发明专利仅占其取得冰箱专利的17.5%,海信电视的发明专利仅占其电视专利的20.1%。而三星的专利布局中,在冰箱和电视领域都以能够体现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为主,比重分别达到了57.3%和45.2%。在海尔、海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进程中,面对的专利诉讼越来越多,专利陷阱成为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核心技术不足将直接影响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二)产品本地配套率亟待提高

青岛家电产业本地配套率不足50%,落后于佛山的70%和合肥的60%。海尔的主导产品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本地配套率分别约为50%、45%、35%和15%;海信的电视、商用空调、空调产品本地配套率分别为10%、30%和10%左右。而且本地配套产品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注塑、冲压、钣金、包装等结构件为主,呈现“低端过剩、中端不足、高端缺失”格局。在家电产业链不断延伸,逐步趋向“平台+内容+硬件+应用”全产业链整合发展的形势下,配套不足尤其是高端、智能化核心部件配套不足,将严重制约青岛家电产业升级进程。

表1 海尔、海信和三星相关专利检索结果

(三)龙头企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青岛作为国家重要的家电产业基地,没有真正形成本地家电产业联盟或技术创新联盟,龙头企业间竞争大于合作,“1+1>2”的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如在家电的网络标准方面,海尔牵头组织了e家佳联盟,而海信则参与发起闪联标准;在智能家电的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等方面,两家企业基本也是各自为战、独立开发,企业间缺乏资源合作共享和技术联合开发等机制,极大地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

(四)对企业研发的支持需要创新

海尔、海信的技术创新由直接面向产品、推动技术成果市场化逐步转向超前研发、适量储备、梯度转化,企业对资金投入、研发人员的需求快速增长。目前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对企业科技研发的专项扶持经费都对技术转化为产品有严格时间限制,一般要求技术成果在2—3年内实现市场化,这一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研发模式的转变。而在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落实方面,由于执行主体以部门和区市政府为主,在保障房、专家公寓的供给方面与大企业的需求产生较大矛盾,对企业引进人才造成障碍。

推进青岛家电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探索扶持企业研发新模式,助力企业掌握核心技术

一是加强青岛市知识产权局、科技局等部门与海尔、海信等家电企业的联系协作,共同开展家电领域的专利分析,准确把握智能家电技术发展趋势,理清智能家电相关专利布局和青岛家电企业的技术专利基础,明确技术突破方向,争取专利效果最大化。二是建立科技、发改、经信、知识产权等多部门联合的科技研发扶持机制,设置目标导向的基础性应用研究项目,为企业原始创新提供支持。同时,综合评估家电企业超前研发的技术项目,多方面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对国家立项支持的,青岛市科技专项资金再给予一定比例扶持资金或提供贷款贴息。三是大力支持企业专利布局,对海尔、海信等企业通过申请发明专利或组建专利池获得智能家电核心技术的,给予一定奖励或资金扶持。四是对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尤其是科研领军人才加大支持力度。针对人才引进中保障性住房不足的突出矛盾,探索企业利用自有存量国有建设用地建设专家公寓等方式解决。

(二)引进和培育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家电全产业链整合

一是提高青岛家电产品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推动以海立美达、青岛航天半导体研究所为代表的本地智能家电配套企业快速发展,引进以苹果、三星、LG、台湾友达光电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家电电子及配套企业进驻青岛,进而吸引更多知名配套企业和品牌进驻,提高家电本地配套率,尤其是智能化、高端核心部件本地配套率。二是鼓励青岛家电龙头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支持海尔、海信等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入股关键零部件企业等方式对外扩张,对家电龙头企业引进的配套企业给予一定奖励,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并优先保障土地供应。三是大力发展内容和应用产业。支持海尔、海信等企业开放智能家电操作系统平台,在青岛的孵化器建设中,规划专业孵化器培育面向智能家电的内容提供商和应用开发商,由企业和政府联合出资,通过举办内容、应用开发大赛等形式,挖掘行业人才,引导面向智能家电的内容和应用产业发展。

(三)发挥行业协会等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协同创新

一是成立青岛市数字家庭产业与应用促进会,同时发挥好智能数字家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协助政府做好行业管理,引导龙头企业在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二是加快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华北分院建设,打造家电领域的公共技术平台,加强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以院所为纽带,推进企业协同创新。三是引导海尔、海信等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构建专利池,探索资源共享、利益分摊的新机制。四是结合青岛的经济功能区和重点镇建设,规划一批智能家电产业园或家电配套零部件特色镇,鼓励海尔、海信联合参与园区建设和特色镇培育。

参考资料

1.金名.智能家电时代来了[J].中关村,2012(1).

2.王耀翠.家电业艰难转型智能高端成趋势[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01-07.

3.刘志远,李立.青岛市家电业与国内行业代表性企业专利结构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

4.沈慧.智能电视:盯牢用户体验[N].经济日报,2013-03-26.

猜你喜欢

海信海尔青岛
制造更多满足“家庭社交”的欢乐 海信80L9F
让声音扑“面”而来 海信88L5V
寻找DTS三维音效电视之旅 海信65U7F篇
海信(Hisense)75L9S
海尔卡奥斯:时代面前,当仁不让
海尔与望远镜和天文台的故事
海尔引领直驱洗衣机新趋势:直驱产能迈入千万级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青岛明月申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