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盐析出实验对盐湖盆地沉积研究的启示①

2014-12-02冯阵东程秀申张继标白圣方

沉积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盐层湖盆盐岩

冯阵东 吴 伟 程秀申 张继标 白圣方

(1.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3;2.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3;3.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河南濮阳 457001;4.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5.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 山东博兴 256504)

0 引言

关于东濮凹陷的盐岩成因存在着多种学说,争论的焦点往往集中在盐岩来源、沉积过程、古气候等[1~15],但对盐岩沉积对应的古地理位置认识相对统一,无论是“浅水成盐说”[1~7]还是“深水成盐说”[8~15]一致认为盐岩沉积于盆地相对低洼的部位。然而,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三下亚段盐岩发育,该处的地层厚度却小于西部洼陷带。在盐岩接触的地层中既有红层、泥裂、雨痕等氧化环境的标志[3,5],又有黑色泥页岩、黄铁矿等还原环境的标志[8,10,12],“深水成因”、“浅水成因”无法对两种标志共存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笔者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解决以上矛盾,借鉴食盐晶体析出过程、厚度、粒度、位置分布特征,对盐湖沉积提出新的认识。

1 食盐析出实验过程分析

1.1 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观察食盐的析出过程,以及晶体的分布特征。除选择食盐、纯净水等必备实验材料外,由于玻璃容器、纯净水、盐水全为无色材料,玻璃容器容易反光,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及记录十分不利;而金属容器容易与食盐产生化学反应,被腐蚀后影响盐水及晶体的颜色,不利于实验效果的观测,因此本次实验选择普通纸杯作为实验容器。实验过程如下:

取高75 mm、上口直径70 mm、底部直径55 mm的普通纸杯一个,倾斜放置于桌面之上(见图1,杯底与桌面接触,杯口垫置于高15 mm的桌缘之上);

向清洗干净的样品瓶里注入纯净水,放入大量食盐(NaCl),摇晃1分钟后静置10分钟,重复摇晃1分钟后静置2小时,使得食盐充分溶解,将过饱和的食盐溶液倒出备用;

向倾斜纸杯内注入饱和食盐溶液,杯底深度13 mm,向杯口逐渐减薄,剖面为楔形(图1);静置,观察并记录食盐析出现象。

图1 食盐析出实验模型示意图(剖面)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odel for salt precipitation experiment(profile)

图2 食盐析出实验过程Fig.2 The process of salt precipitation experiment

1.2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进行168小时后,水体干涸,结束本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将晶体析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图2):

实验开始12小时内:未发生晶体析出现象,肉眼观测到的溶液与初始状态无明显差别;

12~48小时:实验进行24小时后,水界面附近出现晶体析出;有雪花状食盐晶体析出,并悬浮于液面之上,随着实验进行,悬浮晶体有增大迹象,但整体厚度较薄,呈半透明状(照片中晶体颜色与溶液、容器相近,不易观测,但其阴影清晰可见);

48~168小时:悬浮的雪花状晶体增大到一定程度,体积不再增长,盐水底部开始出现晶体,粒度逐渐增大并在水底构成薄盐层,随时间增长,盐层有增厚的趋势;与此同时,原水界面之上暴露部位出现薄层、细粒食盐晶体。

2 物理模拟对应的地质过程分析

对照食盐析出实验,可以将盐湖盆地盐岩沉积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沉积的盐岩划分为三个区域(图3):

湖水浓缩阶段(对应物理实验0~12小时):因淡水补给不够,湖水开始浓缩,靠近水面的水体矿化度、密度升高,从而造成密度反转,高密度盐水团块甚至细微食盐晶体(蒸发速度较快时)开始下沉。由于深部湖水矿化度较低,高密度盐水团块迅速扩散、细微晶体再次溶解。该阶段在湖底很难形成盐岩沉积,深浅层的湖水矿化度也不会相差太多。

湖水过饱和阶段(对应实验12~48小时):湖水高度浓缩,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等依次达到饱和状态。湖水蒸发的速度受水温、表面与空气接触面积影响,湖盆边缘湖水温度高,部分水体与地下水连通,在淋滤、蒸发作用下,湖盆边缘失水速度明显加快;边缘处的水体总量较小,矿化度提升速度远大于湖盆中心,晶体率先析出并接受沉积。此时,湖水接近饱和,在进一步的蒸发作用下盐湖中心开始析出晶体,因水体密度较大,湖盆中心的食盐结晶呈雪花状分布且厚度小、质量轻,食盐晶体自身的重力小于湖水对其产生的浮力,晶体悬浮于水面之上。

图3 盐湖盆地盐岩沉积过程模式图Fig.3 The pattern of the process of salt rock sedimentation in saline lakes

盐岩大量沉积阶段(对应实验48~168小时):水界面附近依旧是蒸发最强烈部位,盐岩沉积厚度增加较快,最终形成的盐层厚度最大、晶体粒度偏小;随着蒸发作用的进行,靠近湖盆中心,悬浮于溶液表面的雪花状晶体逐渐生长,当重力大于盐水对其自身的浮力之后,晶体开始下沉。由于湖水处于过饱和状态,悬浮食盐晶体在下沉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着晶体溶解—析出的平衡过程,食盐颗粒在被部分溶解同时,便有相同数量的晶体在湖底析出。随着实验过程推进,晶体逐渐生长,形成的薄盐层覆盖于容器壁之上,且有增厚的趋势;与此同时,暴露在初始水界面附近的渗滤带上开始出现薄层晶体,晶体最细、盐岩厚度最小。

3 对盐湖盆地沉积研究的指导意义

3.1 重新认识盐岩沉积的古地理位置,为隆起区盐岩沉积提供证据

从实验结果看,盐岩沉积部位、盐层厚度最大部位并非对应着水体较深的古洼陷中心,而是对应古隆起、斜坡等水体相对较浅的部位。盐湖盆地底部具有高低不平的构造形态,中央隆起带与湖盆边缘斜坡带等水体较浅的部位,同等面积蒸发量相当的情况下,湖水的浓缩比例大,是盐岩沉积最早的部位(图2);湖水进一步变浅,中央隆起带可能露出水面,在其表面蒸发、地下渗滤共同作用下,隆起区周缘是盐岩沉积的有利部位,盐岩沉积的厚度可能大于湖盆中心,从东濮凹陷过濮70剖面上可以看出,1#盐组斜坡带厚度明显大于洼陷中心(图4),与物理实验中出现的斜坡带浅水沉积厚度大、深水沉积厚度小的特征基本相符。另外,如在盐湖干涸之前,有淡水的注入,湖底盐层停止生长,湖盆进入新一期沉积旋回,中心处薄层的盐最先与淡水接触,导致单套盐层仅在斜坡处发育(见图4中2#盐组),湖盆中心则被碎屑岩充填。

图4 过濮70井波阻抗反演剖面Fig.4 Profile of wave impedance inversion confined by Pu 70 Well

实验结果表明,中央隆起带形成以后,其顶部仍可以沉积厚层盐岩。事实上,盐岩的沉积与古地理位置关系并不完全对应,因为盐岩的沉积还与盆地的古盐度有关:其一,单个盐层序沉积时,如果湖盆洪水期的盐度偏小,湖水浓缩、析出时,水体范围集中于洼陷带中心,因此造成濮城、前梨园、海通集等洼陷区含有厚层盐岩;其二,湖水浓缩到一定程度后,外部携带大量矿物离子的水源注入,使得湖水含盐岩饱和度降低,单盐层沉积时,如伴随多次蒸发、浓缩—外部盐水注入,单盐层沉积对应的范围则可以扩大到洼陷边缘、中央隆起带等区域,在青海湖、死海咸湖盆地的周缘、东濮凹陷濮城断层的上升盘、中央隆起带等部位都有盐岩的沉积,说明隆起区可以沉积盐岩。

3.2 根据食盐晶体特征,大致推断古构造特征

对比食盐析出实验结果,可以根据盐岩距离水界面位置、盐岩沉积厚度、颗粒大小等条件将盐岩沉积分为三个区:水界面附近为Ⅰ区,该区食盐厚度最大、实验的颗粒较细,一般对应湖盆的斜坡带。Ⅰ区底界至湖盆中心为Ⅱ区,与Ⅰ区相比,初始水界面之下的食盐晶体具有厚度小、粒度大的特点,界面之下到湖盆中心单盐层的厚度相对均匀,将该区域划分为盐岩沉积的Ⅱ区;Ⅰ区底界顶面之上,盐湖盆地含有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等,这些盐类虽然达到饱和后才能析出,然而晶体生长后的范围却大于饱和时的水面范围,Ⅲ区在盐岩沉积前可能暴露地表,出现过氧化、还原环境的交替。不同构造位置盐层厚度、晶体颗粒大小、接触地层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根据现有的岩芯资料,反推古构造位置。

3.3 为盐岩沉积区氧化、还原环境共存提供解释

东濮凹陷的盐岩接触地层中,既有反应氧化环境的红色泥岩、泥裂、雨痕,又有反应强还原环境的黑色油页岩、黄铁矿,在这些标志的支持下,盐岩的浅水与深水成因争议不断。本次实验可以为盐岩接触地层中表现出的氧化、还原环境共存提供合理解释,从实验结果中不难看出:

Ⅲ区的盐层形成之前曾暴露于水面之上,盐岩自身以及下部接触的碎屑岩地层可以表现为红层(图5),部分地区可以发现泥裂、雨痕等氧化环境的沉积相标志;

Ⅱ区对应湖盆较深的部位,洪水期具有较大的水深,可以沉积黑色的泥岩、泥页岩;进入枯水期,湖水变浅的同时能否保持还原环境是解决该争议的关键:

盐层形成于一定水深的条件下,对其下部有机质的保存十分有利:从实验过程推断,湖水中的矿物质达到饱和后,湖底开始析出盐的晶体,随着时间的推进,晶体颗粒逐渐生长、组成一套薄盐层,盐岩在湖底的沉积可以导致早期泥岩底部迅速失水,形成类似于泥岩干裂的水下收缩缝[16]。湖底盐层沉积时,仍有一定的水深,盐层阻隔了下部泥页岩中有机质与水中溶解氧的结合,对有机质的保存十分有利;当盐层具备一定的厚度时,即便湖盆干涸,盐的底部仍可能表现为还原环境;

图5 东濮凹陷盐岩及接触地层特征Fig.5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lt rock and the formations contact with the salt rock in Dongpu depression

湖水中氧的含量也是影响有机质保存的主要因素:湖水在蒸发作用下开始浓缩时,电解质的含量增高,离子产生的电缩作用增强,降低氧在湖水中的溶解度;含盐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水中生产氧气的藻类死亡。由此可见,干旱环境下具有高矿化度、早成盐的盐湖盆地,其底部保持还原环境完全可能。

从实验中还可以看出,水界面之下至湖盆中心的广大区域内,盐岩的沉积厚度差异不大,沉积前后湖盆底部的地貌形态相似。下一个洪水期到来之后,湖盆中心的位置没有改变,仍是水深最大的部位,在盐层之上沉积一套黑色的泥页岩,从而出现岩心中薄层泥页岩中夹一套盐岩的地层组合,盐岩顶底部的接触面上都可以出现反应强还原环境的黄铁矿(图5)。这套地层在长期温暖湿润、短期干旱气候交替变化下可以形成,发现于泥页岩中的反应深水、湿润气候的古生物,不能作为盐岩深水成因的直接证据[12~15]。

Ⅰ区为氧化、还原的过度带,在有少量淡水补给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氧化、还原环境的交替。

3.4 对“深水成盐”说中提出的分层沉积提出质疑

“深水成盐”说认为湖水表面受蒸发浓缩后,造成表层密度大于深层,在重力作用下,高浓度盐水克服浮力后在湖底浓缩,达到饱和后析出、沉积。这种假说值得商榷,湖水处于一个蒸发、浓缩、下沉、扩散的连续过程,并不会等浓缩到一定规模后才开始下沉,即便在蒸发速度比较快的时候,在湖水表面形成了微小的晶体颗粒,也会在下沉过程中溶解、扩散。本次实验中使用了矿化度很高的盐溶液,12小时以内在容器底部仍未见到晶体析出。只有在水面发现雪花状晶体一段时间以后,才在水底见到晶体颗粒,可见晶体是在水面析出,以固态形式开始下沉,在此过程中晶体、溶液之间的离子仍会交换,部分晶体被溶解,但整体处于溶解—析出的平衡过程,固态晶体可以达到湖底并沉积下来。因此,“深水成因”说假想的深部浓度大、浅层浓度小的湖水分层沉积很难出现。

4 结论

(1)盐湖盆地浓缩变浅时,湖底绝大部分地区仍能保持还原环境,主要原因是:湖底盐层形成于湖水干涸前,阻隔盐底部有机质与湖水溶解氧的接触;高矿化度盐水杀死产氧藻类、降低了湖水中氧的溶解度。

(2)盐岩不会产生分层沉积,盐湖浓缩分为3个阶段:初期浓缩阶段湖水矿化度相对均匀;过饱和阶段的晶体除了在湖盆边缘沉积外,湖盆中心的水面附近浓缩速度快,晶体早期悬浮于湖水之上,颗粒增长到足够大时,开始向湖底沉降、沉积;晶体大量析出阶段,湖盆底部晶体生长形成薄层盐,随着时间增长盐层加厚,湖盆周缘渗滤带产生薄盐层。

(3)盐岩沉积分3个区带,不同区带盐层厚度、晶体粒度、接触岩层表现出明显差异:湖盆水界面附近为Ⅰ区,在构造上对应湖盆边缘斜坡带、中央隆起带等水浅、浓缩快的地区,该区盐岩沉积厚度大、粒度细;Ⅰ区底界至湖盆中心为Ⅱ区,盐层厚度相对较小、厚度变化不大、晶体粒度较粗,接触岩性多为黑色泥页岩;Ⅰ区顶界以上为Ⅲ区,该区盐层最薄、形成时间最晚,底部碎屑岩中可能出现红层、泥裂、雨痕等氧化环境标志。

References)

1 李任伟,辛茂安.东濮盆地蒸发岩的成因[J].沉积学报,1989,7(4):141-148[Li Renwei,Xin Maoan.Origin of evaporites of Dongpu Basin[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1989,7(4):141-148]

2 屈红军,李文厚,苗建宇,等.东濮凹陷濮卫洼陷盐岩发育规律及成因探讨[J].中国地质,2003,30(3):309-315[Qu Hongjun,Li Wenhou,Miao Jianyu,et al.Development pattern of salt rocks in the Puwei subdepression of the Dongpu depression and their genesis[J].Chinese Geology,2003,30(3):309-315]

3 张孝义,王运所,段红梅,等.东濮凹陷北部浅水成盐与油气分布初探[J].断块油气田,2002,9(4):12-17[Zhang Xiaoyi,Wang Yunsuo,Duan Hongmei,et al.The halites formed in shallow water and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n Dongpu depression[J].Fault-Block Oil& Gas Field,2002,9(4):12-17]

4 纪友亮,冯建辉,王生朗,等.东濮凹陷下第三系沙三段盐岩和膏盐岩的成因[J].沉积学报,2005,23(2):225-231[Ji Youliang,Feng Jianhui,Wang Shenglang,et al.Origin of salt and gypsum rock in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of lower Tertiary in Dongpu depression[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5,23(2):225-231]

5 苏惠,许化政,张金川,等.东濮凹陷沙三段盐岩成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5):600-605[Su Hui,Xu Huazheng,Zhang Jinchuan,et al.Origin of 3rd member salt rock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Dongpu sag[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6,33(5):600-605]

6 李健,王德仁,白兴盈.东濮凹陷沙三3-4亚段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2):161-164[Li Jian,Wang Deren,Bai Xingying.Depositional system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s33-4submember in Dongpu dperession[J].Oil& Gas Geology,2001,22(2):161-164]

7 周新科,许化政.东濮凹陷地质特征研究[J].石油学报,2007,28(5):20-26[Zhou Xinke,Xu Huazheng.Discussion on geological features of Dongpu depression[J].Acta Petrolei Sinica,2007,28(5):20-26]

8 黄醒汉,蒋有录.东濮凹陷下第三系盐湖相沉积油气成因的初步探讨[J].华东石油学院学报,1983,7(2):127-141[Huang Xinghan,Jiang Youlu.Oil and gas generation of the saline lower Tertiary in Dongpu depression[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1983,7(2):127-141]

9 陈发亮,朱晖,李绪涛,等.东濮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划分及盐岩成因探讨[J].沉积学报,2000,18(3):384-388[Chen Faliang,Zhu Hui,Li Xutao,et al.Partition of sequence strata and discussion about salt-rock resource in Shahejie Formation of Eogene,Dongpu depression[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0,18(3):384-388]

10 金强,黄醒汉.东濮凹陷早第三纪盐湖成因的探讨——一种深水成因模式[J].华东石油学院学报,1985,9(1):1-14[Jin Qiang,Huang Xinghan.Studies on the origin of the Early Tertiary salt lake Dongpu depression—A postulated deep water model[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1985,9(1):1-14]

11 陈发亮,陈业全,魏生祥,等.东濮凹陷盐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研究[J].盐湖研究,2003,11(4):33-38[Chen Faliang,Chen Yequan,Wei Shengxiang,et al.The research of regularity of hydrocarbon enrichment in salt basin of Dongpu depression[J].Journal of Salt Lake Research,2003,11(4):33-38]

12 顾家裕.东濮凹陷盐岩形成环境[J].石油实验地质,1986,8(1):22-28[Gu Jiayu.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salt rocks in Dongpu depression[J].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1986,8(1):22-28]

13 张建军,李治,刘贤武.东濮凹陷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研究[J].断块油气田,1998,5(5):18-22[Zhang Jianjun,Li Zhi,Liu Xianwu.The study of genetic salt sedimentary in Dongpu depression[J].Fault-Block Oil& Gas Field,1998,5(5):18-22]

14 赵志清,吕红玉.东濮盆地晚始新世生物群及其古环境探讨[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8,5(3):315-322[Zhao Zhiqing,Lü Hongyu.Late Eocene biota in the Dongpu Basin and its palaeoenvironment[J].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1988,5(3):315-322]

15 胥菊珍,蒋飞虎,张孝义,等.河南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沉积特征及成因[J].古地理学报,2003,5(2):162-170[Xu Juzhen,Jiang Feihu,Zhang Xiaoyi,et al.Sedimenta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salt rock of Shahejie Formation of Paleogene in Dongpu sag,Henan province[J].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03,5(2):162-170]

16 周瑶琪,赵振宇,马晓鸣,等.水下收缩裂隙沉积模式及定量化研究[J].沉积学报,2006,24(5):672-681[Zhou Yaoqi,Zhao Zhenyu,Ma Xiaoming,et al.The sedimentary mode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ubaqueous shrink-cracks[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6,24(5):672-681]

猜你喜欢

盐层湖盆盐岩
水热综合作用下钙芒硝盐岩强度等参数的衰减规律研究*
基于井控层速度插值模型的盐下气藏地震精细解释
——以川中磨溪地区雷口坡组为例
共和盆地干涸湖盆植被分布格局及土壤粒度组成特征
“盐层”漂浮(环球360°)
盐岩巴西劈裂损伤愈合特性实验研究
咸化湖盆过渡相组沉积控储作用浅析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膏盐层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西藏北部典型湖盆区繁殖鸟类调查初报
盐岩储库腔底堆积物空隙体积试验与计算
长裸眼深部膏盐层钻井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