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寄情水墨间
2014-12-01林秋伶
林秋伶
学校倡导教师做课程的主人,给教师权利进行课程的开发。我承担了学校“艺术与审美”选修课程的研发。学生对于我校开设的水墨画选修课充满了兴趣。“林老师,下节选修课画什么呀?”“林老师,您布置的作业我早就完成了,还多画了几张呢!”“林老师,我在家练习了多次,可还是没您画得好!”……校园里,楼道间,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这都是参加学校“趣味水墨”选修课的学生对我说的。看着学生们激动的、稍显迫不及待的表情,我感到很欣慰。
对话大师,让水墨充满情趣
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人们听不懂鸟鸣是什么意思,但却都喜欢听它的声音。”“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激发创造的潜能”是我设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对于儿童水墨画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不应是他们画得像不像、对不对,而是要在课堂上保护学生的天真和灵感,更不能强迫他们过早地按照成人的标准临摹名家的画法。如,教学时,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春如线》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点、线语言像大师一样表现自己眼中的春天,学生在向大师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水墨画并不难,只要大胆画,画出自己的感受,一张生动、有趣的作品就会在笔下诞生出来。每次上课,我都是用充满童趣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画国画很有意思,使他们对“趣味水墨”这门选修课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托物言志,热爱自然与生活
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韵体现了中国的美学思想、人文精神。那些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充满了画家对生活的认识。因此,中国画创作常常在作品中融入画家的情感,并用技法、笔墨语言进行表现。画家经常运用一些景物托物言志,表达高尚、积极向上的风格与品格。比如,郑板桥画的竹子、王冕画的墨梅、齐白石笔下的各种动植物等,都蕴含着画家的思想感情。于是,在带领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会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深入分析,让学生理解画家笔下的这些物品都蕴含了画家怎样的情感。如在教学生画荷花时,我让学生欣赏了各种荷花的图片,并且谈一谈自己对荷花的了解,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然后我趁热打铁,利用古诗以及画家的题字等更深入地引导学生,来感悟荷花高洁傲岸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
不拘一格,大胆创新促发展
中国画不仅讲究通过笔墨浓淡干湿对比变化来表现绘画对象,在构图上,更讲求经营,经常打破空间或时间的局限,以灵活的方式,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建构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这种特征和变化,特别符合少年儿童好奇、大胆的心理特点,所以国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如我在教学《汉字画》时,我及时讲解、渗透画家的绘画历程,让学生了解,吴老先生一直在不断转型创新,从上个世纪的50、60年代的“原色时期”、70年代的“银灰时期”、80年代的“素白时期”,到90年代的“艳黑时期”,直至新世纪的不断拓新时期。表达了对祖国、故乡等的真情实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要像大师一样不断创新。在教学中,我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通过这种游戏似的训练使学生对用笔、色彩间的关系、构图、疏密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在感受水墨画乐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精神。
在学生进行水墨画创作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具有儿童特有的稚味、茁味、趣味。才能让学生在游戏趣味中感悟体验发现水墨世界的神奇与魅力。才能在弘扬优秀的民族艺术的基础上,完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