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能源需要一场革命

2014-12-01庞颖

祖国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刘强能源安全石油

庞颖

刘强,1970年生,经济学博士。1993年开始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宏观经济、能源、资源与环境、产业组织与战略经济学、“三农”问题等,参与和主持了多项研究课题,在各类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合作发表译著1部,合作发表著作1部。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对国家的繁荣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长治久安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的能源改革这几年一直在有序的推动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再次聚焦能源安全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四方面的“革命”。可以说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战略中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为了深入探讨目前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与形势,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研究室刘强主任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能源兴则国兴

刘强介绍说,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世界上的能源分布不均匀,比如,大约60%—70%的石油只分布在十几个国家,大部分国家的能源处于匮乏的状态,在当时,除了煤炭以外,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极度匮乏,这也直接带来了中国在国际上近百年的屈辱。鸦片战争爆发,战场上西方以煤为动力的坚船利炮对阵我们的木船,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出当时东西方科技以军事为主的巨大差距,从此打破了满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内忧外患纷至沓来。

后来伴随着英国首次完成了使用以煤油、柴油为燃料的战舰代替以煤为燃料的战舰,强大的动力系统使一战中英国强大的海军彻底击溃了德国的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石油为主的能源也就成了重要的战略物资。同样是由于石油资源的匮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与屈辱。相比敌人的汽车开道,中国军人仅仅靠双脚行军作战,很明显机动性极差,长期处于不利被动的战争局面。

其实,中国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石油救国的意识,当时中国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李四光就四处奔波寻找石油,后来终于在甘肃玉门发现了一块储量甚小的油田。油矿虽小,却在当时中国的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支持作用。同时为了缓解中国石油能源匮乏的境地,抗战时期,我国开始研发、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乙醇燃料,用乙醇燃料做汽车的动力。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探索,比如用煤炭、木炭作为驱动汽车的燃料。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与开发,中国逐步转变成了一个石油出口大国,主要出口到日本、以及作为一种援助性物资出口到朝鲜,甚至也包括越南。当时石油成了中国的创汇大户,中国的外汇很大部分也是通过出口石油实现的,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煤炭。一直到1993年,中国作为一个石油出口大国的地位不再持续,转而变成一个石油进口国。同样在2008年,中国也不再是煤炭的出口大国。”中国能源战略的这个发展变化过程,刘强认为基本反映了中国从近代到现代国力的变化。

能源合作是方向

现在,中国作为一个能源进口大国,主要进口的是石油能源,进口地区主要集中在海湾地区,其中沙特的进口量最大,其次是伊朗、伊拉克、俄罗斯等国。最近几年来,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也成为中国能源进口的热点,除了前不久中俄达成的天然气协定以外,中国还从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哈萨克进口天然气,包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卡塔尔、伊朗等国也都是中国天然气的进口来源地。

刘强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证油气的稳定供应,保证海上运输的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点。此外,中国还可以从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进口铀矿石以及煤炭,未来还有可能从美国、加拿大进口煤炭,特别是自美国进行页岩气革命以后,考虑从美国进口LNG液化天然气,这些都存在可能的。刘强介绍说,与地缘政治上的纷争不断相比,中美之间的能源安全合作却是密切的,合作主要是建立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之下,双方主要规定了三个方面的合作领域,即能源合作、低碳经济与应对全球变化的合作、经贸投资合作,这些战略合作都涉及到能源,“至于具体的合作方式,主要是中美相互投资为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这些中国国有企业都在美国投资了一些能源项目,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也投资了一些可再生能源项目。”刘强说。

能源价格动荡不安

刘强认为,当下的国际能源市场很不稳定,即便美国这样的强国也有过第一次、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危机通常表现的不是绝对的石油供应中断,常常是因为某种形势的变化引发巨大的价格波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国际石油的价格从每桶3美元陡然上升到13美元,在海湾战争的时候甚至达到了50美元每桶。”刘强解释说,石油供给是影响石油价格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美元,因为所有的石油都是用美元来标价的,美元流动性也就是美元的多与少在石油价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每次石油涨价的时候都是美元“量宽”的时候。当然,中国市场的需求对石油价格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特别是去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进口大国。相比于2003年,中国的能源需求量增长了将近一倍,这对国际市场的拉动是非常明显的。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油价是最低的,竞争越不充分,垄断性越强,价格就越高。然而,石油市场是有一定的操控空间的,像欧佩克组织、一些大的石油企业,他们利用经济或者金融手段来操控石油价格都是有可能的。那么石油的最大跌幅也就成了一种判断价格底线的方法。”刘强介绍说,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的石油跌幅,第一、第二次的石油危机以后,跌幅最深的是1986年,国际油价从50美元每桶一直跌到不到10美元,据此可以判断,9美元左右是国际油价的基本下跌幅度。但是到2008年,国际油价到达147美元每桶的历史最高价。在这之前,欧佩克把29美元作为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这说明石油市场的需求提高了,哪怕是下跌还有需求来支撑。其实近些年来国际石油的供给格局变化不大,显然是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把国际市场的石油需求抬升了。endprint

能源安全问题重重

刘强认为,保证能源安全合理的经济手段是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不是通过军事手段。军事领域在国家安全方面有一个安全悖论,即如果两个国家之间可以互相信任,两者都会保持一个非常低的军备水平,像比利时可以不要军队,因为和卢森堡、法国还不至于去发动战争。相反,如果缺乏互相之间的信任,双方都会增加军备,就像美苏冷战时的军备竞赛一样。

“军事手段或者是军备竞赛都不是解决能源安全的好方法,而实现经济上的融合则成为解决彼此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途径。”刘强举例说,德法两国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争,从两个国家成立以来就一直处于战争胶着状态,普法战争开始,拿破仑在德国统一之前就曾进攻德国,德国又开始反击法国。这一切归根结蒂,双方都是为了抢夺能源资源,鲁尔煤矿区、阿尔萨斯煤矿区便是双方争夺的重点,这种以邻为壑的单边行为,反倒带来了对方的反弹。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德法两个国家逐渐冷静下来,便成立了煤钢联营公司解决这种争端。后来,随着经济融合的深入,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进去,就形成了欧共体,也就是现在欧盟的前身。“所以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进程,欧洲走在了这个进程的前面。”刘强接着介绍说,北美的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美加之间的融合是比较深的,无论是法德、美加之间都很难发生战争,因为双方在处理经济纠纷时有专门的法律支撑。但是除了北美、欧洲以外,国际上在涉及能源问题上,其它地区还是带有一定的战争风险,比如现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状态,中国的南海岛争等。刘强认为,由于局势的不稳、恐怖主义的猖獗,能源价格风险常在,“如果中俄之间的能源运输管道遭到恐怖袭击,或者双方关系紧张,这种价格风险也是存在的。”刘强说。

关于能源的消耗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刘强认为,这也有一些误区。除了国家安全,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实实在在的问题,现在人们对雾霾天气都有高度的警惕,但是人们对于雾霾的认识还不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以北京为例,北京的能源结构相比以前要好得多,但是现在的雾霾天气要比以前更严重,这显然不是能源消耗的问题。虽然私家车越来越多,但是从今年雾霾最严重的两次来看,分别是春节和“十一”期间,而这正是北京车最少的时间,所以说北京的雾霾原因主要不在能源消耗方面,主要是北京城市建设的问题。随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大片的水泥地代替了天然的草地湖泊,加之城市热岛效应,自净能力明显衰退,环境问题便应运而生。

“所以北京的雾霾天气不完全是能源消耗造成的,只是城市的吸附能力减弱,不足以自身净化才造成了雾霾天气。当然,在节能减排方面,广义的节能带来的收益远远要高于传统意义上节省能源消耗的收益,这也是事实。”刘强说。

能源革命不可避免

关于能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问题,刘强认为,能源安全在国家安全这一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能源是现代工业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如果没有能源,人们的生活可能还局限在农耕时代。至于中国在东海、南海的争端之所以如此激烈,本来是一个无人争夺的岛屿,随着现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以及可能潜藏的石油资源,岛屿重要的能源价值就凸显出来了,从原来的可有可无到现在成了各国战略的必争之地。

虽然我们国家不是因为存在资源问题才去争夺岛屿等,但是从主权的角度来说,只能争取不能放弃。同样从能源安全来看,如果放弃这些岛屿之争,对中国同样会造成重大的损失。无论是东海还是南海,各国还是相信有很多油气资源存在的,长期以来,南海,尤其是南沙群岛附近,像印尼、文莱、马来西亚这些国家都是东南亚很有影响力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采的实际上都是南海的石油,开采区域很多都是在中国主张的“九段线”( 中国在南海海域国界线)之内的,这些国家开采和出口的都是中国的油气资源,有的甚至采出后直接出口到了中国。

刘强认为能源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是供给的保障,能够支付的价格、环境的安全。从中国来说,这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供给上有风险,但是如果没有战争爆发等特殊的情况,比如说出现海湾地区、马六甲海峡的战争,或者中俄天然气管道出现供应问题,能源安全还不至于出现大问题。

第二就是能源价格,这不仅直接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还与经济的发展周期有关,价格的波动会引发经济的衰退,这就涉及到经济安全问题。中国的外汇储备很多,然而我国最大的支出就是购买能源,如果能源价格发生波动,就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经济安全的要素。

第三就是环境问题,这是一个最容易理解也是最为严峻的问题。北京每年的癌症发病人数逐年的攀升,尤其是肺癌的发病率很高,这与环境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也确实少不了能源的影响。

“所以说,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以及国际能源发展的新趋势,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这将是国家长期安全战略的重要部分。”刘强最后强调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强能源安全石油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石油石化展会
刘强画廊
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奇妙的石油
基于熵权法*的广西能源安全评价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刘强作品
刘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