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从“课堂”到“学堂”的转变

2014-12-01刘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必修课程中关村校本

刘畅

中关村第一小学与新中国一起诞生、共同成长,六十年的办学历史赋予了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国家课程改革逐渐走向深化,学生、家长、社会对基础教育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改变教育供给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使我们的教育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回顾中关村一小的课程改革之路,我们经历了被动实施、主动开发、自主整合创建三个课程发展阶段。从严格执行国家课程阶段,到实施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课程,着力开发、丰富校本课程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广泛开发了兴趣课程、社团课程,课程门类高达一百余种。这些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实施主要依托教师资源、社区资源和各类科技与艺术竞赛项目。这些课程从整体上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但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对于学生个体来讲,选择多了,需要的时间也多了,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必须不打折扣地完成,因此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成为挤占学生时间的负担。

依靠不断地丰富课程的课程改革之路越走越艰难,单纯地走“加法”之路已经行不通。在不断地探索与反思中,我们调整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构建既体现国家意志,又展现一小的教育理念与追求的课程体系。

地处中关村核心区的中关村一小,有着独特的学生群体、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有我校积淀了六十余年的学校文化底蕴,有“自主发展、主动适应、自我超越”的办学理念,有“做最好的我”的核心价值观和“会学习、懂生活、敢负责、能担当”的育人目标。这里是一所“具有儿童立场、首都特质、师生相互学习”的学校。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应该既体现国家的教育要求,又具有中关村一小的烙印。

为此,我们提出构建新课程体系从方向上要求“新”,从方向上要求“新”,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从课程的视角与立场上要重“学”,关注学生,通过丰富的学材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从课程实施的途径上要利用好四个“堂”,实现社会大堂、学校中堂、家庭小堂、教室微堂的全方位统整。由此,“新学堂”的理念为我们整合、创新课程结构,构建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差异、个性发展提供了支持。

必修课程渗透一小的育人理念,彰显“一小味道”,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包含国家规定的课程和学校自主研发的与国家课程整合的校本化必修课程,如面塑、京剧、宇航、DI、心理、书法等,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第一步。

选修课程贯彻国家意志、尊重学生差异,助力学生“轻负高质”地学习。在选修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在学校原来课程门类的基础上,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和学生文化重新进行了整体建构,包括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四个领域,每一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都源于国家课程标准,又高于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通过研究课标、细化课程标准细目、撰写课程方案、补充课程资源、探索学习方式、制定评价方案等一系列措施,保障这些纳入国家课程的选修课程的实施效果,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第二步。

活动课程广泛拓宽课程资源与实施途径,助力学生富有个性地成长。学校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开设了丰富的、实践性强的活动课程,有节日课程、社团课程、仪式课程、毕业课程、研学课程和家长课程等,为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提供了支持。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实施给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走进学校的每个角落,走向了社区和社会,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步实现了从“课堂”向“学堂”的转变。

猜你喜欢

必修课程中关村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创新课程设计 实现快乐军训
独立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高中必修课程“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教学分析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