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驱注采系统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

2014-12-01孙为全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32期
关键词:注采比井网水驱

孙为全

(中石油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第二采油厂地质大队,黑龙江 大庆163000)

一套井网注采系统的部署是油藏注水开发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同注采方式注入水波及体积不同,水驱采收率提高幅度也不同。在开采过程中水驱采收率随着油田不同含水、不同开发阶段中注水井吸水指数和采油井产液指数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提高采收率,必须要适时、合理地进行注采系统调整,以适应注采系统由弱到强的开发需要[1-4]。但就目前而言,对于井网注采系统适应程度的评价标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需要开展井网注采适应性研究,确定多项评价指标及合理的评价标准,从理论上为注采系统调整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1 评价方法的建立

评价井网注采适应性,主要是分析注采井网是否适应油层的发育状况、注水与采液的匹配能力以及油藏压力系统的合理程度。因此,选择合理油水井数比、注水井注水压力、油井地层压力、油井流动压力、注采比和水驱控制程度等6项指标构成评价体系。

1.1 合理油水井数比

合理油水井数比(Row)的值等于吸水指数与采液指数比值的平方根,有2种确定途径:①利用具有较好代表性的典型相渗透率曲线;②利用油田实际生产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不同含水阶段采液指数、吸水指数变化趋势,确定不同含水阶段的合理油水井数比。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PR为注采比,1;Jl为采液指数,m3/(d·MPa);Jw为吸水指数,m3/(d·MPa);Bo为体积换算系数,1;fw为综合含水率,1。

1.2 注水压力界限

多层砂岩注水开发油田的合理注水压力,是在不产生威胁套管安全应力前提下,并能获得最大产液量的注水压力。目前主要以低于油层的破裂压力为依据,即:

式中,Pimax为最高井口注水压力,MPa;h为油层顶界埋藏深度,m;系数为压力梯度,0.013MPa/m。

1.3 合理地层压力

一般要求地层压力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和原始地层压力附近,总压差应该保持在-0.5MPa左右,最低压力时,总压差不能低于-1.0MPa。避免地层原油出现脱气,影响采收率。

1.4 油井流压界限

从提高采收率、发挥油井生产能力以及提高泵效的角度考虑,高含水期流压界限下限为3MPa。

1.5 合理注采比

合理注采比是能够保持合理地层压力,使油田具有旺盛的生产能力,降低无效能耗并能取得较高原油采收率的注采比。由于油田开发中各套井网开采对象存在交叉,高含水后期基础井网注采比的评价标准将0.8作为参考值,一次加密调整井网注采比的评价标准将1.3作为参考值,二次加密井网注采比的评价标准以1.5作为参考值。

1.6 水驱控制程度界限

水驱控制程度反映了水驱储量的控制程度。其是注入水体积波及系数的反映。参照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的标准,水驱控制程度在85%以上的为好,80%~85%为较好,75%~80%为中等,70%~75%为较差,低于70%为差。

2 应用

萨东部过渡带300m地区全区总井数248口,截至2003年全区累积注水5153.75×104m3,累积产油831.35×104t。一次加密井网总井数143口,其中采油井102口,注水井41口,累积注水296.16×104m3,累积产油29.91×104t。年注采比1.21。自然递减率达20.0%以上。

2.1 萨东部过渡带300m地区注采系统适应性评价

为改善该区开发效果,对该区开展了注采系统适应性评价。从评价结果上看,区块注采存在矛盾并主要体现在以下2方面:

1)加密井网油水井数比高于合理值,多向水驱控制程度指标偏低。目前井网油水井数比为2.49,与合理指标相差0.81。井网砂岩水驱控制程度为85.09%,其中单方向占50.61%,多向仅占8.64%。油层动用程度不均,驱油效果差,加密井网含水上升速度加快3.2%。

2)压力系统不合理,井网产量递减加快。①部分加密井网注水井启动压力高,吸水能力差加密井网注水井开井36口,日配注80m3,日实注61m3。其中完不成配注的注水井16口,油允压差0.54MPa,日配注70m3,日实注28m3;另有11口注水井顶允压注水,平均单井油压13.5MPa,日配注80m3,日实注65m3,油允压差0.25MPa,两者所占比例达到加密井网注水井开井数的75.0%。②注入系统注水状况差,满足不了井网进一步提高产液量的需求,采油井供液不足,区块产量递减加快。③压力系统不合理,加密井网采油井套损率高,严重影响区块开发效果。

统计沉没度低于100m采油井有34口,占开井数的41.46%,单井沉没度34.7m。产量小于2t的低效采油井52口,占开井数的63.41%,平均日产油0.67t。另有因供液能力差而低效关井的采油井20口,占总井数的19.61%。使井网自然递减率连续2年达到20%以上。

统计21口油水井测压资料,加密井网注采压差≥20.0MPa,高于合理界限近2MPa。极易引发套损。

目前萨东300m地区套损率已达14.86%。其中加密井网油水井套损较为严重,套损井数占全区套损井数的77.27%。2003年又新增6口,严重影响区块开发效果。

2.2 注采系统调整

通过解剖分析,确定现井网布井方式对所开采的薄差油层已表现出不适应,注采关系不协调,为此,依据宏观评价标准,对该区实施注采系统调整。

2004年,转注采油井17口,补孔转注9口,共补射100个沉积单元,平均单井补射砂岩11.5m,有效1.7m。转注后加密井网油水井数比由2.49∶1下降到1.64∶1。砂岩和有效厚度水驱控制程度分别提高4.54%和4.79%,多向水驱控制程度分别提高16.75%和15.98%。完全达到了合理指标的要求。

转注3个月后,井区41口新、老井网未措施采油井初见效果,受效前后对比,日增液140t,日增油13t,综合含水下降0.18%。转注当年,区块自然递减率8.95%,与转注前对比,减缓17.24%,含水上升速度由调整前的2.88%减缓到0.69%,减缓了2.19%。2005年,区块产量不递减,含水上升速度减缓到0.48%。井网注水压力下降0.46MPa,压力系统得到调整。套损速度较调整前明显减缓。同时方案预计提高采收率0.54%,增加可采储量9.68×104t。开发效果得到改善。

3 认识和结论

1)宏观评价指标的确定符合油田开发规律,可以满足对现井网注采系统适应状况的宏观评价。判定注采系统调整潜力,为今后分析井网注采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2)由于在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油田各套层系间并不完全独立,开采对象存在交叉,因此利用该评价体系来完善井网间的注采系统是不够的,还需将评价工作落实到单砂体上,才能更好地解决井网注采系统不适应的矛盾,满足高含水开发后期油田精细开发的需要。

[1]刘丁曾.多油层砂岩油田开发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2]王乃举.中国油藏开发模式总论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3]金毓荪.论陆相油田开发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4]赵翰卿.松辽盆地北部大型河流-三角洲体系砂体沉积模式和非均质特征研究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注采比井网水驱
C3断块注水外溢及合理注采比
特高含水后期油藏水驱效果评价方法
CB油田压力保持水平及注采比优化研究
CB油田压力保持水平及注采比优化研究
强底水礁灰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表征模型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各向异性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合理井排距研究
合理注采比计算方法研究
基于油藏流场强度的井网优化方法研究
水驱砂岩油藏开发指标评价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