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路线是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根基

2014-12-01张树忠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游击队员游击战争游击队

张树忠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各苏区的部分红军和党政机关人员、伤病员,孤悬敌后,同几十倍、上百倍的敌人进行九死一生的斗争。在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面对国民党重兵连续不断的大规模“清剿”中,以劣势的武器,在被分割、被封锁的环境中,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取得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总结三年游击队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各游击区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建立起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一、 依靠群众,游击队解决了严重减员问题

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复围剿,由于饥饿、寒冷和疾病,减员非常严重。但他们始终坚持依靠人民,把自己当作一颗红色的种子,这粒种子一旦植根于人民群众这块土地上,就必定生根发芽结果。如在闽赣边游击区,1934年底时,该区各县都有独立营,人数多的千人以上,少的四五百人,许多区、乡还有游击大队。到了1935年3月,国民党3个师对闽赣边游击队进行围剿,至5月,瑞区、西江、西县独立营因严重减员而建制消失;6月,原有100多人的武阳游击队人只剩下队长刘国兴和一名战士,瑞乡县游击独立营只剩司令员张开荆、参谋长周桂生、独立营政委张志辉等6人,这些部队在仅剩数人的情况下,紧紧依靠党的群众路线,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大力发展“扩红”工作,到1937年秋下山改编时,这个游击区已发展到200余人。又如在湘鄂赣边,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湘鄂赣苏区主力红16师受重创,仅剩下1个营的兵力,后与鄂东南红3师第7团800余人的部队会合,经过几次战斗,部队扩大到1100余人。11月,为策应中央主力红军转移,红16师在崇阳、通城间与国民党军第33师多次作战中,部队减员至700余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共湘鄂赣省委会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935年近一年的努力,实施“扩红”工作,红16师建制全部恢复,部队一度发展到近5000人。

又如在湖南攸县境内,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突围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对这里的苏区大举“清剿”,还乡团象疯狗一样向人民扑来,留在这一带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遭受重大损失,当地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都被敌人冲散,很多党员惨遭杀害,红军游击队仅剩陈子田、李发姑、曾世英等5人,由于势单力薄,5名游击队员只好转入山中坚持斗争。当时正值寒冬,大雪纷飞,游击队员衣服单薄,粮食无着,饥寒交迫,冷得实在难受时,白天就生一堆火取暖,晚上弄些干草树叶堆在身上御寒。吃是当时最大的问题,有时游击队遇到上山干活的群众,群众会把自己吃的东西留给游击队,后来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封山政策,游击队的生存更加艰苦了。为了坚持革命斗争,扩大队伍,李发姑和陈子田商量,一定要下山去发动群众,壮大我们的力量。当时攸县关冲有两个造纸的作坊,有十几个工人,大多数是从湘西来的穷苦人。因此,游击队决定从发展这些人入手。有一天,李发姑和陈子田在造纸作坊不远的山脚下转时,发现棚子里有一位工人过来砍柴,于是就主动上前打招呼,通过了解,得知这名青年叫李竹生,五岁亡父,娘改嫁,一个人出来讨生活,帮人放过牛,打过零工。通过开导,李竹生答应帮助游击队买米买盐,为游击队提供情报。不久,通过李竹生的做工作,这两个造纸作坊的十几位工人都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大大提高了游击队的战斗力。就这样,通过紧密依靠群众,深深扎根于人民这一肥沃的土壤,游击队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二、 依靠群众,游击队解决了粮、盐、油等物质严重短缺问题

由于敌人的军事封锁,红军游击队被围困在山里,储存的粮食吃光了,只有挖野菜充饥,有时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好吃树皮,吃草根,啃竹笋,最严重的是山里缺少食盐,由于游击队员长期吃无盐的苦菜、竹笋,很多人得了腹胀、便秘,浑身无力,个个眼窝凹陷,脸上苍白,甚至有的同志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游击队员在山里风餐露宿,天当帐地作床,三年没有盖过棉被,遇到下雨的夜晚,大家无法栖身,只有坐在大树下,背靠背的熬到天明。

“当时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这支游击队恐怕再也无法生存下来”[1]那时,敌人“封山”、“封坑”,强迫将群众赶下山去,常使几十里、上百里的大山区荒无人烟,但群众要生活、要烧柴,还得进山。敌人只好派兵押送,早出晚归。而早已和我们建立了血肉联系的革命群众即乘机把省下来的粮食、食盐以及弄到的药品、报纸等或装在用来担柴的竹竿里,或放在鱼篓里,有时甚至夹在妇女的裤腰里,傍晚下山时,他们便把带来的这些东西放在事先约定好的隐蔽地点,夜幕降临后,游击队就派人前去取粮。

“在大柏地乌溪,地下党组织群众把大米放在棺木里,假装送葬,披麻戴孝,吹吹打打,把粮食抬上山”。[2]由于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游击队顽强地坚持山上斗争,顺利地度过难关。

又如1935年上半年,是闽北红军游击队坚持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敌人为了消灭闽北红军游击队,采取了被陈诚称之为“抽干塘水捉大鱼”的“困死红军、淡死红军、饿死红军”的“三死”政策,大搞“移民并村”、“计口售粮”、“计口售盐”和“连保切结”,妄图割断人民群众同闽北红军的联系,把红军困死,饿死在山上。但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压政策和严密封锁下,革命群众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支援红军游击队,他们有的把粮食藏在篓底,有的放入竹筒扁担,巧妙地避过敌人的耳目,把粮食和盐送上山了。有的据点里的群众无法外出,就把粮食和盐包在破布里,趁着深夜用绳子吊挂在围墙外,等待红军游击队员来取,就这样,由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使红军游击队被困在山里而饿死、冻死的损失降到最低度。

三、 依靠群众,游击队解决了地下交通和情报收集问题

在闽赣边有支桃古游击队,队长张开荆非常重视群众工作,通过地下党和进步群众,在山下的许多村庄都建立了交通站或联络点,游击队员与当地人民群众结成了鱼水关系,人民群众舍生忘死为游击队送情报,掩护游击队员脱险。一次,钟春山等5名游击队员到兰田村侦察敌情,村子突然被保安团包围,保安团把全村男女分开,强迫妇女去认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没有人认领的青壮年男子就当作游击队员加以杀害。正在这危急关头,女青年李翠华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机智地将钟春山等5名游击队员认作自己的丈夫领回家中,使他们脱离了危险。

在皖鄂边区,游击队依靠人民群众,依托熟悉而有利的地形,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同敌人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殊死斗争。不少地区的党组织和便衣队,利用同情红军的当地联保主任、保长、民团,掩护我方人员。如“将军山的联保主任负责照顾我方的伤员,塔儿板的联保主任王伯明天天将敌人的活动情况向我们汇报,还有的联保主任将敌县政府的“清剿”命令给游击队便衣看,使我们了解敌情变化,而在敌人新的“清剿”中未受损失。”[3]

在赣南游击区,广大人民群众和隐蔽下来的共产党员,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与我村委、县委和便衣队取得联系,尽力送粮和传递情报,巧妙地掩护我方人员,甚至牺牲自己或亲人的宝贵生命来保护游击队和伤病员。有一位山民曾少山,当敌人搜山时,他的孩子惊哭了,但为了游击队伤病员的安全,他忍着泪水用衣服捂住自己孩子的口鼻,不让其发声,结果当敌人离开时,发现孩子已被活活捂死了。象这样可歌可泣的事迹,充分表现了革命群众对红军游击队的无私支持,正如陈毅在诗中所写的那样:“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人民的支援是取得三年游击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四、 依靠群众,游击队战胜了国民党军的反复“清剿”,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被分割在南方八省的十四个游击区都坚决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政策,提出了“不怕死、不动摇,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斗争到底,胜利必属于我们的口号,”[5]在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游击战术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如闽北游击区资光贵中心县委根据游击战争中党组织和红军流动性大,没有红色政权,缺乏足够武装来保护人民获得的胜利果实的实际情况,提出“没有群众就没有游击队的生存”[6]从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出发,处处把群众工作放在首位,并让群众在斗争中得到实际利益。如改打土豪为向土豪筹款,改分田地为减租减息,红军到外地游击,将打土豪得来的物资、粮食分给游击区的群众等,这些具体措施和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游击根据地内群众的实际困难,稳定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从而激发了游击根据地内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不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支援与保护红军,为红军筹集食物,安置伤员,向红军通风报信。敌人妄图用移民并村,保甲连坐来隔断群众和红军的联系,群众就千方百计地利用上山干活、下田种地之机,把米偷带上山,把自己穿的衣裤、鞋子留下给红军。敌人强迫群众带路搜山,群众就故意走弯路、绕圈子,避实趋虚。活动在资光贵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就是在群众紧密配合和大力支持下,才得以生存、发展,直至下山改编。就这样,无论国民党怎样封锁,残酷镇压,都隔不断人民群众与红军游击队的血肉联系。红军游击队就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度过了艰难的三年岁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可以这样说,人民群众的支援是三年游击战争得以坚持的根基,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红军游击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注释:

[1]《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赣边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页

[2]《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过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2版第201页

[3]《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赣边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页

[4]《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1991年7月第6页

[5]《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1991年7月版第13页

[6]刘文学《回忆资光贵革命斗争》第78页

猜你喜欢

游击队员游击战争游击队
第八章超声游击队——声能
白发满头终不悔 愿化甘霖润“蓓蕾”——老游击队员钟梅英用爱温暖新生代
小铁道游击队(节选)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一本珍贵的游击队公粮债券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高敬亭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
忆三年游击战争(一九五九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