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告诉我的
2014-12-01李春莲
李春莲
周四下午上完第三节课,我一走进办公室,石老师的女儿就气呼呼地撅着小嘴向我告状:“李老师,我告诉你一件事,汪汪不是个好孩子,他居然偷了我的蚕卵宝宝,您来看一看。”说完就小心翼翼地打开石老师的抽屉,我看见了三个用白纸折叠成的船型盒子里摆放了小得像芝麻般的黑色蚕卵。小姑娘连珠炮般地说:“您瞧一瞧,我的蚕卵是带点彩色的,而汪汪的只有黑色的,根本没有我的好看,另外,我原来是五个,汪汪是三个,现在我只剩下三个了……”石老师的女儿是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小姑娘,读小学二年级,在班上也是属于“品行端正,绝对听话”的好孩子。汪汪是顾老师的儿子,也读小学二年级,这个小男生机灵活泼、聪敏可爱,可是有时比较调皮,经常喜欢来点“恶作剧”,在班上属于“难管理”一类的孩子。一时间,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小姑娘。
正当这时,石老师和顾老师也下课了,她们一走进办公室,石老师的女儿就像见到了大救星,马上扑进妈妈的怀里,又絮絮叨叨地说起这件事。听了小姑娘的话,顾老师气不打一处来,不一会儿,汪汪就被逮到了办公室。小家伙耷拉着脑袋,像晒蔫了的茄子,没有了往日的神气。石老师笑眯眯地说:“汪汪,这几个蚕卵宝宝是你拿的吗?”汪汪一言不发。这一下子惹恼了顾老师,她生气地吼道:“你快说,你为什么拿别人的东西?《小学生守则》是怎么学的?”办公室里的高声“审讯”一下子吸引来了隔壁办公室的王老师和张老师,大家把汪汪“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此时的汪汪没有了先前的神气,低着头,摆弄着衣角,眼泪如断线的珍珠般滴落下来。
对心理学颇有研究的张老师笑呵呵地说:“我小时候也干过这样的事儿,有什么大不了?”
王老师一脸正色地说:“你们可能错怪汪汪了,他可能分不清什么是你的东西,什么是我的东西,他可能认为这些蚕卵宝宝是大家的呢!”
爱探究的石老师安慰道:“汪汪,你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只是想知道你的动机是什么?”
汪汪还是不说话,只是头垂得更低了。看着孩子这么难受,我对大伙使了个眼色,眨眨眼说:“你们各自回办公室吧,让我来问汪汪,汪汪平常和我的关系不错,他会告诉我的。”大家听我这么说,就散开了。
“蚕卵”风波终于平息了,但这件事一直记在我心里。某一日,办公室只有我一个大人,汪汪兴高采烈地摆弄着他的那些宝贝蚕卵,我悄悄地拉住汪汪的手柔声问道:“汪汪,你能告诉李老师原因吗?我会为你保密的。”汪汪眨巴着小眼说:“李老师,我告诉你,我只是想和石老师的女儿比一比看谁的蚕卵宝宝先孵化出来。”我大笑道:“原来如此啊!不过以后可得要得到别人的允许啊!”汪汪也天真地笑了。
现在回想在孩子之间发生的这件事儿,觉得很有意思。几个老师对孩子的猜测分别代表着几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说起来容易,一旦遇到具体问题,我们往往又忘却了。孩子有时做错事情,原因并没有我们成年人想象的那么复杂,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可能就是一份好胜,一份好玩,一份单纯而已。如果我们长大后忘记了成长过程中的那些事儿,少了一份童心和童趣,和孩子的心距离越来越远,和孩子沟通起来就很困难。
这件事也让我突然想起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话:“我时刻记住我曾经是一个孩子,时时想想我小时候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想想我上学时最想得到的是什么。”要想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就需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保留一份童真,用爱的雨露滋养孩子,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地真诚地理解孩子。谁能和孩子的心灵贴得近,谁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谁能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运用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谁才能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花园,才能达到最佳的的教育效果。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从平实的细节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就会让发生的事件绽放出花儿般迷人的芬芳。
■ 编辑 江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