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秸秆创业的年轻人
2014-12-01范杰潘光
范杰+潘光
今年28岁的青年民兵胡伟华,家住河南省正阳县油坊店乡阚庄村。七年前他还是一名打工仔,如今已是该县一家秸秆聚合门制品公司——正阳县华英门业制品公司的老板了。
今年8月24日,见到胡伟华时,他正和几名农民一起往车上装货,据他介绍,这单生意达30万元,卖出豪华门和包边门共500副,是县城一家建筑装潢公司上月委托订做的。
2001年,在朋友的推荐下,高中毕业的胡伟华到广州一家精制门窗厂打工。从杂工做起,到学徒、技术工, 再到技术助理,用不到5年时间,他掌握了精制门窗技术的操作。学成之后,想返回家乡创办自己的事业。
搞什么好呢?一打听,家乡正阳县是全国粮油生产的百强县,小麦秸秆、花生藤、玉米秸秆遍地都是。于是,胡伟华萌发了要创办一个秸秆加工厂的念头。他和妻子邢红英上网收集信息,发现武汉一家科技发展公司传授技术并联营生产聚合秸秆门后,前往公司实地考察。通过考察,小俩口开阔了眼界,更加坚定了他们用秸秆聚合发展“门产业“的信心。当年10月25日,夫妻俩向科技公司支付了4.36万元技术转让费和产品商标使用许可费后,他的门业工厂正式上马了。
万事开头难。没有厂房,胡伟华和妻子就把自家的7间住房腾出来作厂房,又用打工的30多万元购买封皮机、高精密度锯、覆膜机、氯化镁玻纤网、PWC膜等配套设备和生产用的环保化工原料。在乡党委、乡政府和乡武装部的关心下,他作为县、乡“凤还巢”农民工返乡招商引资企业得到当地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2007年8月2日,他创办的“正阳县华英门业制品公司”算是正式开业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创业没有休止符。胡伟华和妻子邢红英各有分工,妻子负责生产车间,伟华负责管理和销售,还聘请60名本村青年民兵作工人。小俩口对企业充满信心。胡伟华对妻子说:“俺是青年民兵带头创业,建设生态家园也是对家乡感恩回报。”为打开市场销路,胡伟华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做“文章”,他严把产品质量关,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实行质量“五包一退换“。即包上门订制、包产品规格、包产品质量、包产品价格、包售后服务,对不合格产品一律退换。公司生产的每副单扇门和包边门比周边县市进货的价格要低100~150元。因此,县内装潢企业纷纷把订单投向他创办的华英门业制品公司。随着当地小城镇和新农村社区建设,建筑和装潢企业所需精制门窗制品市场供不应求。但家庭作坊小,原材料存放无场地,又无资金周转,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持续发展。
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实地走访了解情况后,2012年2月特意在他居住的胡庄村民组西的公路边划拨了1500平方米作为厂房建设用地,积极出面为他协调“小微”扶持货款30万元,解决了资金周转的困难。
新厂房已经投入使用,使生产量由不足1000副扩大到3000副以上,消化各种农作物秸秆20万吨左右。公司还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成立了市场销售部、财务部、产品质检部、技术攻关部、售后服务部、经理办公室,胡伟华当起了“老板”,工厂年收入近100万元。公司每年与当地种粮大户、秸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签订小麦、花生、玉米秸秆20万吨的订单合同,村民的农作秸秆卖上了好价钱,农民每年增收620万元。全村60多名青年民兵在家门口就业,每月能挣到3000元以上工资。
胡伟华的工厂推进了当地新型建材、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他也被市、县授予返乡农民工企业标兵、青年民兵创业致富带头人等称号。
(河南正阳县人武部新闻通讯组463600 范杰 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