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心造景象外取神
2014-12-01刘君田
刘君田
古代匾额既是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的载体,也蕴含着古代的道德观念和世俗心态。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中国目前展藏古代匾额最多的博物馆,文物反映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表现手法精湛而丰富。绝大部分匾额上都雕刻有装饰性吉祥纹饰,有传说故事人物,有文化艺术物品,但更多的是花卉纹饰。有的纹饰与褒扬主题没有形式和内容上的联系,为纯粹的装饰性吉祥纹饰,有的则具有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纹饰的内容多为“暗八仙”、琴棋书画、花卉、动物以及其他一些象征性、装饰性吉祥纹饰。
“八仙”与“暗八仙”纹饰
洛阳民俗博物馆展藏的匾额中有近百件带有“暗八仙”纹饰。“八仙”是道教诸神中最为民众所熟悉、最具人情味的仙家,匾额中的“暗八仙”纹样是以八仙的八种法器来表示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它是中国敬老传统的物化。
汉代高诱在《淮南鸿烈解叙》中记载的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各怀奇方异术,称为“淮南八公”,之后的《神仙传·淮南王八公》中的记述与之略同。唐代有“饮中八仙”,民间多称为“醉八仙”。“醉八仙”指唐代嗜酒的八位诗人,亦称“酒中八仙”。新唐书《李白传》载称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五代时有“蜀中八仙”。五代时道士作画“蜀中八仙”,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今之所谓“八仙”,是道教中的八位仙人,取自明代吴元泰著《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分别是汉钟离(钟离权)、铁拐李(李铁拐)、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八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有关“八仙”的故事也各不相同。在元代以前,“八仙”的仙班也略有出入。至明代吴元泰作《东游记》,铁拐李等八仙过海的故事日渐流传,八仙人物也在流传中稳定下来。
“暗八仙”是吉祥纹样中最常见的艺术变现形式:钟离权,手持芭蕉扇,一摇芭蕉一陶然,超度生命,忘却烦恼;铁拐李“葫芦乾坤贮万福”,祈福避禳,普济苍生;张果老的法器是鱼鼓,“天籁鱼鼓送妙音”,以天籁之声,度人离苦;吕洞宾的宝剑“剑气瑞光鬼魅惊”,镇邪驱魔,佑护尘世;何仙姑手执荷花,“宝相莲花不染尘”,教人修身种德,干净做人;韩湘子玉笛横吹,“雪拥蓝关紫箫声”,天籁好音,万物俱静;蓝采和手挽花篮,“花团锦簇浴凡心”,美丽的花朵,扮美了世界,也洁净了世间俗子的尘怀;曹国舅手捧的法器是笏板,“玉板和声兆清明”,玉板声声,呈现清平世界。这是千百年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的企盼。
琴棋书画纹饰
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四大才艺,原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又称“雅人四好”。它是营造氛围、点缀风雅、丰富生活的基本形式。
古人对琴棋书画给予了很高的艺术定位:在金戈铁马的倥偬之中,在悲喜交集之际,在庙堂高第,在深闺妆楼,在山野之间,在林泉之畔,琴音绕梁,袅袅如歌,山水旷野,款款透空。悠扬琴声可以怡天性、觅知音,诉衷情、表爱恋。
棋盘角力,犹如沙场点兵,疆场弯弓。虽不闻战马长嘶,金鼓鸣镝,刀光剑影,亦如将掌中百万雄狮,运筹于棋秤之间。棋也是娱乐养知、陶冶性情、锻炼智力的运动形式。
在众多“书”的纹饰中,多以书卷来指代“书”。因为书乃百代经验之总结,人文学术之大成,所以古人把读书作为知天下事、晓世间理、兴百代业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所谓“好书不厌千回读”,书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生的伴侣。
画,指的是中国画,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科。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写意画用简练、豪放、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古人有“坐视青山如读画,静研古墨似听香”的观感,画是天地的神蕴,是万物的集美,观之如西子貌美,品之似醇醪悠长。
这些镌刻在匾额上的琴棋书画纹样体现着以下几种观念和心态:或是说受匾人或家庭为书香门第,或是说受匾者为知书达理之人,或是说受匾者为教育者,或是说受匾者为卓有成就的经史鸿儒等。总之,琴棋书画纹样在这特定的文化世象中阐释了中国民众的一种潜意识:琴棋书画是时代文明的象征,是芸芸众生向往的文化境界。通过琴棋书画纹样,表达对受匾人的尊敬和对优秀文化的尊重。
花卉纹饰
荷,亦称莲,古称芙蕖、芙蓉或菡萏,被誉为“花中君子”。周敦颐《爱莲说》赞美它:“出淤泥而不染”,唐李商隐《赠荷花》诗曰:“世间花叶不相论,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春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夏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季“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寒冬“荷叶已无擎雨盖”,“留得残荷听雨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至今传颂。荷花自古及今都是比喻君子德操的花卉。莲花也是佛门的宝物。它出现在匾额上,反映了人们对受匾者品德的肯定和尊敬。当然,在民间也有“莲生贵子”的神话传说,饰以莲花,也是这种心态的体现。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雍容华贵,品类繁多,古今咏牡丹的诗作不胜枚举。唐徐凝这样赞美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态万姿破朝霞。”刘禹锡咏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元人吴澄“谁是旧时姚魏家,喜从官舍得喜葩。风前月下妖娆态,天上人间富贵花。”牡丹花是富贵的象征,作为匾额上的纹饰,是在表达祈求生活富足、儿女富贵的良好愿望。所以在匾额上多将牡丹花与盘长、寿字组合,成为“福寿无边”的纹样。将牡丹花插入瓶中是为“平安富贵”,将牡丹花与海棠花组合,是为“富贵满堂”等。
梅、兰、竹、菊四君子组合图案历来被作为坚贞、高洁情操的礼赞和自我表达。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梅兰竹菊,占尽舂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梅花最令古今人敬慕的是“凌寒独自开”的不媚流俗。宋代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认为是咏梅诗中成就最高的。在冰天雪地里,在凌厉寒风中,幽幽萋萋,暗香袭人,这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清高孤傲。“梅标清骨”的气质,倜傥超迈的形象,清高孤傲的特性,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追求的一种人文品质,也是中国人传统的做人品格。梅花的冷香色韵,蕴含着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取向,因而深为人们所珍视。
兰花,天下第一香。古代又称兰花为兰草、香祖、国香、王者香、侍女花、燕尾春,空谷佳人、花中君子。中国古代以“兰交”比喻志同道合之人;“兰襟”喻挚友;“兰玉”表示情谊深厚;“兰客”指良友贵客;“兰石”借指如兰一般芬芳的美德,“兰魄”代表高尚精神;“兰质”喻如兰一般的品质;“兰章”代指优美的文章和书画;“兰堂”是指古雅的厅堂;“兰闺、兰室、兰房”均指女子卧室;“兰途”指美好的前途;“兰音”是指美妙动听的声音;“兰陔”是孝道的代称;“兰挺幽芳”以兰花淡婉香泽的姿韵之美,借喻从不取媚于人的君子风格,又代表不屈的操守、谦逊的襟怀。
说到竹子,大家会联想到嫩芽初生的春笋、青翠欲滴的夏竹、浓荫婆娑的秋篁、傲雪挺立的冬筠。古代人们咏竹、爱竹是有区别的,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饱含了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和对民众疾苦的深深同情。北宋王禹傅说它“不随妖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把竹作为傲骨守节的象征。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子把竹作为淡泊情怀的借物。1800余年前,三国蜀将关羽则把竹作为劲节明志的表征。王安石《咏竹》诗:“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枝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竹的挺拔、虚心、劲节,是古今向往的高尚品格。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独立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一直过着“击壤以自欢”的生活。劳动之余,他喜爱菊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逢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悬挂枝头,挺然不落,依旧含香吐芳。他在《和郭主簿》诗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唐代元稹《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表达了爱菊的原因,也表达了对菊花坚贞品格的赞美。苏轼诗中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晚秋时节,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意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自古及今,菊花所体现出的人文品格已成为身心双修的精神象证。
诗人杨万里对山坡荒地上的簇簇野菊情有独钟。他写道:“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这山间的野菊,生长在山野之间,没有春花的惊艳,也无人赏识,寂寂地开了又寂寂地败了,但它开得金黄遍野,释放幽幽清香,无拘无束,恬然自得。这野菊的形象,隐含了诗人不媚俗邀宠、狂放不羁的情怀。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借菊花抒发推翻旧秩序、主宰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洛阳匾额中的“梅兰竹菊”纹饰是一种借喻,用它们美丽的容姿、绚丽的色彩、独特的风韵,高尚的品质,与我们的传统观念、文化艺术、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淳化为一个民族的美好情操,甚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对受匾人人格的真诚赞美。
动物纹饰
匾额中还有很多动物纹饰,如蝙蝠、梅花鹿、仙鹤等。其中,蝙蝠出现得最多,因为它谐“福”音,故多配以“寿”字,组成“五福献寿”;若将二者配以盘长(又称福不到头)则是“福寿无边”、“福寿无疆”等纹样;若配以如意云,则组成“福从天降”或“幸福降临”等。梅花鹿因为谐“禄”音,往往作为禄位的象征,若与蝙蝠、牡丹花、仙桃、佛手等相配则组成“福禄寿”或“三星高照”。
龙、凤凰多组成“虬龙戏凤”、“龙凤呈祥”等纹样;与仙鹤、牡丹、佛手、“寿”字等相配,组成“富贵吉祥”、“福寿吉祥”等;凤凰若与向日葵或“日”字相配则组成“丹凤朝阳”等纹样。“龙凤呈祥”等组合图案,表达了向往幸福、太平的愿望。
结语
匾额纹饰的立意要求有美感,寓意有喜气,出口要吉利,诸如“五福捧寿”“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等等,都是通过生动美丽而可借以抒情的动物、植物、器物等来确定寓意吉祥的题材,反映人们对五谷丰登、生活富裕、四季平安、婚姻美满、四世同堂、幸福长寿、和睦邻里以及其他美好事物的希望。民间雕刻艺术家顺应中国老百姓的传统欣赏习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部位装饰点缀雕刻图案,繁而不乱,多而不杂,达到了局部和整体、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在匾额纹饰中,有语言谐音的运用,如蝙蝠谐“福”音,所以有“五福”纹饰;有对动植物生态属性的借喻,如为了象征太阳,用向日葵;有的为实物寓意,如铜钱等;也有吉祥文字的直接应用,如“寿”、“福”等。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象征手法的纹饰,使纹饰或图案更富有观赏性,寓意更广泛、深刻,更具有思想性和教化作用。因此,将这些匾额称为“浸润着中华文明、河洛遗风的特殊文物”是毫不为过的。
(责任编辑: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