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兼施育人之道
2014-12-01宫万瑜
宫万瑜
民俗文化中的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点睛之笔,它集文学、书法、印章、装饰与雕刻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时代信息,可谓秦汉以来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传统建筑的附属物,木制悬匾随建筑的等级规格与结构变化,形制或竖、或方、或扁。匾词内容多为褒扬彰显的四字格言成语。
“教养兼施”横匾,虽说是一件普通的民宅饰物,却是讴歌教泽的典范。该匾阳刻上款:“一民校董张老先生德颂。”匾心自右向左横列阴刻榜书:“教养兼施”,末署“林东郊”,钤印两方。榜书下方,为颂德人张成宪等47人名单。阳刻下款:“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二月吉日谷旦。”上、下框分别雕刻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图案,仍旧沿袭“老佛爷”慈禧“凤在上,龙在下”的规矩。边框四隅雕刻童子、莲花图案纹饰。匾高112厘米,宽222厘米,边框厚10厘米。2004年征集自洛阳老城。自从清末废八股、兴学堂之后,公私学校相继兴办,蔚成风气。一民校董张老先生,是一位热心办学且施教有方的学校董事会成员,深受师生、家长爱载,享誉洛城。
教养兼施,是我国几千年形成的育人之道,行之有效。教养,有两层意思:一谓教导养育;一谓人有修养。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君子三乐,指的是君子有三种乐趣: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乐;做人做事,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乐;能得到天下优秀人才加以培养教育,这是第三乐。可见战国时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轲,继承孔子的儒家学说,重视教育,将教育培养人才列为人生第三乐趣。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同上书)这段话的意思是充分发挥善良的心地,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即天生的秉赋。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人的善良心地,涵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态度。简言之,只有修养身心,方可安身立命。孟子曰:“教以多术矣。”(《孟子·告子章句下》)说的是教育有多种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即外因的教导养育,内因的个人修养。兼施,讲的正是要将外在教育与内在修养两者结合起来,实施、施行。既辩证,又全面。这一教育思想与方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可资借鉴。
对张老先生“教养兼施”的中肯评语及其榜书大字,出自钦点翰林、河洛鸿儒林东郊之手。如果说孟津王铎是明末清初集诗文书画于一身的大家的话,那么洛阳林东郊也堪称清末民初集诗文书画于一身的名家,洛阳文坛领袖。清同治七年(1868年),林东郊出生于洛阳东关下园,光绪年间迁居城内东大街。他自幼发愤读书,勤于思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林东郊中进士,名列三甲第六十二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检讨,历充国史馆协修、纂修、编书处协修、详校差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特派林东郊与同科翰林牛东藩赴日本考察政治和工业。宣统元年(1909年),林东郊奉命编纂《皇清奏议》,书成保奏知府。辛亥(1911年)革命前夕,京官考察,林东郊名列一等,加二品衔,补授广西桂林府知府。时值辛亥革命,未能赴任。民国二年(1913年),林东郊膺选临时参议员,民国七年(1918年)又当选第二届众议院议员。此间军阀争权夺位,各派政客尔虞我诈,林东郊愤然离京,回到洛阳,以读书写作书画自慰。民国初年,豫西匪患严重,林东郊应请出办团练,保卫洛城。民国十五年(1926年),因豫、陕两省军人以往结怨,豫西红枪会“大杀老陕”,林东郊凭借个人威望平息事态。民国十九年(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蒋获胜,冯、阎败北。蒋军上官云相等包围洛城,他又以洛阳红十字会名誉会长的身份出面调停,上官看林东郊情面撤围,让冯军撤离,蒋军进驻,避免了一场战火。同年,豫西兵乱、大旱接踵,大批灾民聚集洛城。林东郊遂与许石衡、杨恭斋等倡办豫西救灾会,集资施舍衣食。他将自己的绸缎寿礼整箱献出应急,还亲书对联20副、画扇面30幅、山水画10幅,展销助赈。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春,洛城集道街成立河洛国学专修馆,林东郊莅临讲解所著《易易》。此书名,前一个“易”字指《易经》,后一个“易”字指易知、易懂、易学,见解独到,很有学术价值。可惜这部43卷的巨著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中被查抄,至今下落不明。他的另一部著作《爱日草庐诗集》,5卷,木刻版线装,共辑入古体诗作1230首,写生活见闻感想,有杜诗意味,乃乱世写照。
林东郊的书画久负盛名,其简介入编198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词典》。其绘画师法王摩诘、王石谷,兼蓄诸家之长,多用水墨,间以赋彩,意境幽雅,真趣逸然。其书法祖述二王,宗法欧、褚,参以王铎,自成一家。洛阳白马寺山门额匾“白马寺”,东、西月亮门上方“菩提道场”、“定慧庄严”楷体榜书铭刻,均系林东郊书艺。民国十八年(1929年)“洛阳林东郊撰书”的“清诰授奉直大夫、山西试用典史秀三吕君(芝泉)墓志铭”,“薛肯堂刻”,洛阳邙山后河村北出土。志称:“君氏吕,讳芝泉,号秀三,世居新安,由乃考依舅氏居洛,遂占籍焉。君为忠节公九世孙。”忠节公即明末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被李白成起义军在洛阳周公庙处死,清廷追封忠节公。志称吕芝泉“补刻忠节公遗著《明德堂文集》及《孝经本义》((孝经大全》《孝经或问》诸书”,是研究吕维祺的重要史料。林东郊撰书吕芝泉墓志,其心思不言而喻。该志楷书,秀劲挺拔,清雅端丽,多呈欧、褚风韵。满腹经纶的林东郊,生不逢时,在“相对各凄凉,干戈何日靖”的岁月中,郁郁弃世,时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享年67岁。
林氏为殷太师比干后裔,始祖林坚。洛阳林氏乃忠厚堂一支,家谱记载迁洛至林东郊为第四代。林东郊二子四女,长子林祖式,有神童之称,宣统元年(1909年)以拔贡肄业北京京师法律学堂,历任地方检察官、检察长、审判庭长、河南省二届议会议员。民国十二年(1923年),林祖式与李显荣创办洛阳第一所民办中学一一私立明德中学。后辞官以律师为业,扶弱济贫,维护人权。“七七事变”后,他积极支持儿子林曾恺、侄子林曾愉赴陕北抗日,并寄去医书、验方。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洛阳修志馆成立,林祖式应邀编纂史料,次年因劳累病故。次女林祖慧,是熟读诗书的才女。长孙林曾忻河南大学法律系毕业,中原沦陷,携妻并五子女逃难。抗战胜利后,返回洛阳。其长子林功述、次子林功达都是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女儿林功敦整理曾祖父有关资料,1992年,洛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林东郊诗集》出版,完成父亲遗愿。少子林功运还在林家旧宅偏院建一座两层小楼,开办“翰林书苑”。一代翰林,百年沧桑,林氏书香门第的家族史,记载了河洛地区的文化、教育传承,彰显出中原河洛文化绵长的生命力。
“教养兼施”德颂匾及其楷体榜书,是林东郊临终前二年,即67岁时所题。书迹结体严谨,用笔舒放,态势骨力,讲究法度,可谓林书炉火纯青时的杰作。此匾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与书法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