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1”模式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2014-12-01蒋映生
蒋映生
六年来,瓮安县委、县政府深刻汲取瓮安“6.28”群体性事件的教训,始终坚持“不忘教训、牢记宗旨、执政为民”的理念,坚定走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科学发展之路,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六好六变”瓮安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中央精神的学习和县情的认识,加大对社会治理路径的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以“5531”为抓手的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瓮安实现了由“乱”到治、到大发展的深刻变化,翻开了瓮安发展的新篇章。
增强“五位一体”功能
我们始终把处理好改革、发展、民生、稳定的关系作为前提,统筹好经济发展、基层基础、社会管理、民生保障、生态保护“五位一体”的工作,从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面,确立了“立足黔中、融入贵阳、连接成渝、面向珠三角”的发展战略,坚持“工业强县、城镇带县、文化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围绕“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建成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基地、黔中物流基地)的目标,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坚持交通为先,加快四条高速公路、铁路和乌江水运的建设,打通瓮安外联大通道。坚持产业为重,以千亿级产业园区瓮安经济开发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煤电磷、煤电铝、煤电化“三个一体化”项目,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以现代商贸物流和旅游服务业为抓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五大特色优势富民产业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着力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建制镇为节点、其他乡镇为补充、美丽乡村为基础的山区城镇化体系。
在强化社会管理方面,县委、政府提出“三个最大限度”(最大限度支持、最大限度解决、最大限度予以组织保障)和“三个落实”(有政策的不折不扣兑现落实,没政策的借鉴好的做法抓落实,既没政策又无经验借鉴的创新抓落实)。畅通诉求渠道,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群众工作服务网络。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警防、民防、技防、行业协会、保安防范、民情民意收集“六张网”。注重抓矛盾纠纷化解,每年预算信访调处资金800万元,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特殊人群就业安置帮扶和基层矛盾化解奖补资金各100万元,用于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成立道路交通、医疗、消协等行业人民调解组织,积极探索矛盾调解新机制。提升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和帮教能力,深化拓展违法青少年帮教工作。
在夯实基层基础方面,一是深入实施扩权强镇工作,开展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推进区镇合一、镇园合一改革。二是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立基层组织局,建立城乡“双向组织生活”模式,有力推动城乡党建统筹发展。三是抓党员干部作风转变,开展“党员在身边、干部在一线”活动,与困难群众结对“认亲”;推行“公章下乡”、“事务代办”,“助村警务”;探索推广“我为他人守一夜,别人为我守一月”的农村治安联防机制。四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立农村事务“三议三公开”制度,让群众的事情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干、群众管,激发基层群众自治活力。
在民生保障方面,一是让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学校,着力解决了上学难、“大班额”、“出租屋”等问题。二是让人民享有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新建、扩建县医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室,实现农村合作医疗100%覆盖。三是让人民享有更好的社会保障,新建乡镇敬(养)老院8个,建设保障性住房11354套(含在建),改造农村危房7980户;每年预算3000万元实施“万名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富工程”;全县6595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四是启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产权制度等改革,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守住生态底线方面,一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工作。二是强化环境治理,严格把关新引进项目,坚决不引进“三高”企业;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点水质和空气质量监测与管理。三是建设生态园区、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致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瓮安。
搞好“五种力量”整合
充分整合党委、政府、群团、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五支力量,实现综合施治,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着力推动社会治理理念从重人治向重法治转变,治理体制从重政府主导向重社会参与转变,治理手段从重控制向重协商转变,治理方式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治理模式从重规则向重民意转变的“五大转变”。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该政府负责的事做到人员、投入、工作、责任、成效“五到位”,不该政府管理的社会事项放手让社会组织去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社会管理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
发挥群团组织的参谋助手作用。坚持党建带群建,建立健全了工会、妇联、团委、统战、关工委等群团组织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创建了“农民工子女之家”、“流动妇女平安之家”、“留守儿童之家”、“阳光驿站”、“日间照料中心”等社会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扶贫济困、“维权工程”、“春晖行动”、居家养老、科技支农等活动。
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管理作用。成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全县各类社会组织已发展到298个,其中中介组织23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9个、其他行业协会107个。
发挥志愿者队伍的补充参与作用。成立了志愿者服务联合会,建立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的管理体系,全县现有注册志愿者24369人,发挥了志愿者对社会公共服务盲区“拾遗补缺”的作用。
满足“三个层面”需求
满足好生理这个最基础的需求。立足生存保障,发挥好政府的“兜底”作用,兜住低收入和困难群众的基本需求,确保人人都吃得起饭、穿得上衣、住得起房。立足生命安全,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成立反恐处突大队,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常态化开展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立足身体健康,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了城乡医保、医疗救助制度,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立足家庭和谐,每年投入3000万元鼓励扶持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就业,使其就近照顾家庭、关爱家庭。
满足好物质这个最根本的需求。坚持把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得到更好的实惠作为工作的最大目标和最高追求,全面落实和制定出台强农惠民政策及措施,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
满足好精神这个最核心的需求。深入开展社会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立覆盖城乡的“道德讲堂”体系并常态开展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以创建“信用瓮安”为抓手,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向社会公开采购公益文艺节目服务群众,深入挖掘瓮安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龙狮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辞赋之乡”和“瓮水长歌”等系列文化品牌,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和自觉;着力打造国家5A级景区——猴场古邑区,恢复千年古镇的历史风貌。
始终贯彻“一条红线”
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实现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成立了县、乡镇(办事处)、村(社区)群众工作委员会(中心、站、室),充分依托群众工作委员会、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和服务中心这条纽带,强化好“五位一体”的功能,发挥好“五种力量”的作用,满足好“三个层面”的需求,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县、乡成立群众工作委员会,下设综治办、维稳办、联席办、群众工作中心。在村(居、社区)设立群众工作服务站,村居民小组设群众工作员,自然村聘请群众担任调解员。形成了“一门受理、窗口运作、统一管理、限时办结”的工作机制,为群众提供“一厅式服务、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服务,采取窗口、中心、群工委调处“三级调处”方式化解各类矛盾,确保群众诉求事项“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探索对城乡社区、村实施网格化管理,利用信息平台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
“5531”模式推动实现了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作风建设常态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基层党建科学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五个化”变化,取得了执政为民意识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基层基础工作明显夯实、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的“五个明显”成效。(作者系黔南州委常委、副州长、瓮安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