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须名实相符
2014-12-01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2014年全省半年经济工作会暨全省第二次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强调,工业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关键在工业,要抢抓新一轮改革发展机遇,推动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聚工业之气、造工业之势、成工业之强。
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思想解放应有更大的尺度,改革开放应有更快的进度,但需要警醒的是,把新型工业化“当成万能框,什么都往里面装”以及“新瓶装旧酒”式的“假新型”。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理念,只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才是真正的新型工业化,才能推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抓准了工业,“就是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处于后发赶超、跨越发展阶段的贵州,工业力量上不去,整体经济发展就比较难有重大改观与突破。当前,我们讲“无工不富”,其内涵应该是,经济腾飞需要聚集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工业企业,发挥规模效应,促进产业升级,高效率地进行生产经营,其中很重要的,是信息化带来了新的生产力、新的支撑力量,提升了工业的带动与辐射作用。
更加注重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其核心特征,是通过以智能设备为关键手段的信息处理机制与科技创新,统筹利用生产资源,以最有效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贵州需要继续完善、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必需的科技环境,协调、有效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显然不是“单兵突进”,它需要具备相当承载能力的发展平台,因此城镇化建设必须同步推进,合理、科学规划的城镇化聚人才之气、聚产业之气、聚资源整合之气。当前,贵州进入了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是这个阶段的重要特征,“兴工、建城、保生态”是重点任务。这一战略判断为贵州从“经济洼地”中崛起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是贵州工业大发展的两个基本要求,体现这两个要求的大数据、新医药等新兴产业,正在聚集贵州新型工业化之“气势”,各地也在努力打通有效渠道,想方设法“成工业之强”。创新与投资,涉及非常重要的利益关切即知识产权与资金安全,所以政府智慧的发挥,应该集中在法治以及产权、契约保护等制度建设以及产业规划的顶层设计方面;同时,需警惕短期政绩驱动下的项目建设盲目冒进,以防损害全省发展的长远目标。
贵州坚守“两条底线”发展理念,与新型工业化有很紧密的内在联系,当务之急,是在决策与产业导向层面建立明确的甄别机制,坚决拒绝落后、粗放、不符合地区资源禀赋的产业,帮助不适宜搞工业化的县市探寻出路,这应成为贵州经济的“新常态”。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智慧,群策群力、遵守市场法则,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打实地进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让新型工业化名副其实,方能为“促增长、保总量”奠定坚实工业基础。(执笔/岳 振 责任编辑/奚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