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模式在高校整合中的应用前景探究*
2014-11-30张世波
徐 晓,张世波
(1.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315211;2.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315100)
引言
高校中信息技术与多种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1]国内很多学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与应用实践方面的研究,其中高校整合的模式有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主导型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建构为主的“建构型模式”以及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混合型模式”,还有其他各种网络学习模式,如Webquest模式、适时教学(JiTT)模式,再到目前的MOOC模式。
从模式的转变和发展中我们看出教学的资源、环境对教学模式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资源和学习平台的建设会对高校有何冲击?对高校整合又有何影响?是为我所用,还是闭门造车?本文就高校整合中的现有模式、新型在线教育模式MOOC的优势、MOOC模式在高校整合中的应用,对国内外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来分析MOOC模式发展并对其在高校整合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探析。
一、高校整合中的模式分析
通过分析2000年以来国内教育技术核心期刊中的文献,得出在高校中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多媒体课件,二是网络课程。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发展,需要我们真正去做的是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高校的教学实际中去,以使网络课程建设和远程网络教学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
1.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真实的课堂实体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主导型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建构为主的“建构型模式”以及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混合型模式”等。从整合的方式上来说,这些模式属于课内整合模式。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如刘国庆(200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种“自主、互动、创新”的新型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这些模式的发展有增无减。胡俊(2005)以素质教育思想和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论述了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意义、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网络环境的功能与优势等,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两种基本模式及其评价标准。
然而鉴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冲击以及数字原住民的学习需求,传统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满足不了现代学习者的需求。这些教学模式仍然是经典的模式并且一直影响着教育教学。终身教育理念下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方式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黑板+学生+笔记”,而今是“学生+终端+网络+学习支持服务”,相对于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了新的学习模式。
2.网络学习模式
新媒体与互联网的发展,对现代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国外学者提出几种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式,如WebQuest模式、适时教学(JiTT)模式,也称它们为课外整合模式。国内对网络学习模式的研究大多借鉴国外,并在实践中不断去发展。
(1)WebQuest模式
WebQuest教学模式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伯尼·道奇(Bernie Dodge)和汤姆·马奇于1995年提出。其特征有:主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任务;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使用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上获得的”;为教师提供有固定结构的教学设计流程模板和一系列的论述指导信息。[2]国内将WebQuest模式应用在高校整合中的有,蒋科蔚(2007)的《WebQuest促进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徐振祥(2012)提出基于WebQuest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情境设计、明确任务、资源提供、探究过程、评估总结等几个方面。
(2)适时教学(JiTT)模式
Just-in-Time Teaching简称“JiTT”,是20世纪末在美国高校本科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策略。诺瓦克等人为“适时教学”给出的定义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与学策略。[3]国内高校整合中使用这种模式的研究有:吴玉学(2010)的《JiTT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张威(2012)的《基于JiTT模式的英语翻译教学改革与探索》。
3.MOOC模式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缩写,是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MOOC模式的主要理念是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送到世界各个角落。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一种针对于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在线课堂。MOOC同时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是一种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形式而发展来的教学模式。[4]
二、MOOC模式的优势
网络时代下,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到联通主义和新建构主义发生了转变。理论的变迁并不是取代,只是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理论所支撑下的教学、资源、环境以及模式发生了变化。
1.课程组织方式
MOOC模式的大多数课程都有特定的上课时间,像校内课程一样按周上课,在线学生大都有上课的感觉,持续时间一般在1~3个月。并且90%的课程都属于教师引导型的授课方式,同时大都是由大学教授来授课的,均以英语授课。这是一种以“短视频(一般不超过10分钟)+交互式练习(interactive exercises)”为基本教学单元的知识点/知识体组织模式和学习模式。
图1 MOOC(引[5])
2.动态的学习进程设计
自2001年4月开始,全球范围的OCW(Open Course Ware)到OER(开放教育资源),国内2003年启动的国家精品课程到网易、新浪等发布的国外大学视频公开课再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它们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但是它们的发展情况如何呢?有数据显示,在我国使用过国家精品课程的人中,有规律使用(平均每周一次及以上)的学生只有16.4%,教师只有7.8%。[6]还记得著名的“IT才子”乔布斯去世前不久,在与比尔·盖茨的会面中留下了世人为之震撼的话语,“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相同的疑问,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线教育怎么了?真的就这样了吗?历史的演进总是一步一个脚印,基于优质的课程与教育资源,MOOC出现了,它不仅仅增加了对资源的学习进程的设计,而且丰富和发展了OCW,同时也是对在线教育的突破。
3.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
与市面上的“网校”和国内的公开课所不同的是:首先,公开课本质就是资源的建设,而MOOC不仅提供免费资源,而且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全程参与。其次,公开课中的学习,除了学习者自己,没有人知道他学习了什么,而MOOC不仅让别人看到你学习了什么,还能评价你的学习情况,评价你是否理解了内容、准确了解了知识。所以,MOOC模式更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即学习之后,社会会检验你,进而认可你。[7]
4.主动式学习文化的显现
在网络化的今天,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中参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网络资源多但很多人只做看客而没有深入参与,这显然是达不到学习效果的,学习还是处于浅阅读或惯性阅读状态。主动式学习文化作为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很难形成的。我们很难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但是若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植入他们旧的学习习惯,这样就简单得多了。MOOC模式中从自选课程到追踪学习的全程监控和参与培养学习者主动式学习的习惯,更加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式学习。
三、MOOC模式在高校整合中的应用
1.国内外MOOC模式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MOOC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如AlexanderMcAuley、Bonnie Stewart、George Siemensand Dave Cormier(2010)[8]对MOOC的定义、内涵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MOOC是在近两年的发展中集成了一种社交网络的连通性,在这里通过在线的方式成千上万个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自我组织学习,并为了共同的目标积极参与的学习模式。其中对学习者在MOOC中的参与经历进行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在一个MOOC中学生如何有效学习,这需要他们有高水平的数位素养(Fini,2009)和学习素养(Kop,2011;Kopffamp;Fournier,2011;Littlejohn,Beethamffamp;McGill,2012)。[9]二是为了从cMOOCs中受益,学生必须能够通过设定学习目标在MOOC中自我调节并达到学习目标(Littlejohn,Milliganffamp;Margaryan,2011)。[10]三是在MOOC设计中有一个固有的关系,在一个数字化的开放网络环境和课程参与者相互联系的关系中,使MOOC中“同质”的人相互联系起来(Mackness,Makffamp;Williams,2011;Falconer,Littlejohn,McGillffamp;Beetham,2013)。[11]
国内教育技术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其中对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本土化分析的有焦建利(2012),他从OER到“慕课”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国家教育资源应用的问题,以及我们能从国外这些经验中学些什么。[12]王文礼(2013)对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13]基于MOOC模式对学习环境进行搭建的有梵文强(2012),其相关文章是《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14]从学习本源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有张振虹等人(2013),提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的转变是一种学习本源的回归,并对我国开放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和积极意义。[15]
2.高校整合中MOOC模式的应用
(1)国外在线教育平台
2012年,美国高等教育界包括Stanford、Harvard、MIT等在内的名校不约而同地掀起了一股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风潮,涌现了三大课程提供商,即有国际在线教育三驾马车之誉的Coursera、Udacity和edX。Coursera由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教授吴恩达(Andrew Ng)和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创办,共62所大学的337门课程。Udacity由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教授巴斯蒂安·斯朗(Sebastian Thrun)创办,他曾是GoogleX实验室创始人,开发无人驾驶车与Google眼镜,这个平台上共24门课程,有来自120多个国家的75万学生。edX由哈佛大学和MIT创办,共12所大学的26门课程,有来自192个国家80万学生。
(2)高校资源共享平台
2013年春季新学年伊始,上海市推出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见图2)。从2013年3月3日起,上海市30所高校的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课,并实现校际的学分互认。首批有7门课被列为公开课程,主要对象是在校学生。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网络视频学习为主,辅助教学、少量的面授及协作式学习。共享课程经过选课、修读、考核,评定合格后,学分可认定为学校主修专业中的任选课程学分。并计划未来将开出100门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课程。[16]
图2 上海高校课程中心
(3)加盟在线教育平台
2013年5月21日晚7时,清华大学与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同时宣布,清华大学正式加盟edX,成为edX的首批亚洲高校成员之一。清华大学将配备高水平教学团队与edX对接,前期将选择4门课程上线,面向全球开放,截至2013年6月13日,清华大学已上线包括生命、物理、计算机等23个领域共63门课程。未来,清华大学将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进一步拓展在线教育模式,大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社会提供更为广泛的教育服务。
北京大学在2013年5月21日也宣布积极推进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先与国际上先进的在线课程支持平台合作,使北大网络开放课程能够上线。与此同时学校也将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发起和推动中国网络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并争取五年内建设100门网络开放课程。
(4)本土网络开放课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3.72亿的网络视频用户,其中初中到高中学历人群占了67.1%,10岁至40岁的用户占了74.8%。这部分用户既是资深网络视频用户,也是教育资源的主要消费人群,他们转变为网络开放课程的学习者只在“一念之间”。如果能有以普通话为授课语言的网络开放课程,那么对其中英语水平不是那么高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福音。[17]
2013年10月10日下午,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平台“学堂在线”在清华大学正式推出,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此次上线的第一批课程包括清华大学“电路原理”、“中国建筑史”等5门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电路原理”、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等。“学堂在线”同时已初步完成平台国际化与中文本地化,开发了自己的视频播放器,建立了系统性的测试框架,实现了平台全文搜索功能及计算机程序的自动测评,并部分完成了可视化公式编辑器、手写汉字与公式识别、用户学习行为分析模块以及移动设备的课程学习应用。
四、总结与展望
综合国外新闻与实例:2013年2月份,Coursera宣布5门课程的学分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官方认可,可将其转换成在大学里的相应学分。目前美国拥有超过2000所大学参考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推荐,如一位来自印度的高中男孩因为在edX(美国的“在线教育平台”)电路与电子学课程中的考试得分在前3%之列,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我们看出线下与线上学习的认可度在国外已被认同,这使多少并没有考取名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再次努力圆了他们的名校梦。
高校整合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能否有效进行整合对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有着重要影响。高校整合模式是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其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整合中是不可或缺的,网络学习模式以受线上约束的特点也已成为课外整合模式中的主流模式,最新出现的MOOC模式也渐渐在各大高校成型并本土化。对于新兴在线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各大高校是海纳百川,是闭门造车,还是批判性地接受与舍弃,需要我们共同来努力。
[1]叶依如,叶晰.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39(4):411-412.
[2]何克抗,曹晓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五——“WebQuest”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
[3]何克抗,刘春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适时教学(JiTT)”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4]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EB/OL].http://zh.w ikipedia.org/w iki/MOOC.
[5]在线教育下一站:MOOC[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b7f3130101dlxm.htm l.
[6]焦建利.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式课件的比较[J].远程教育杂志,2010(5):69-73.
[7]蒋东兴.MOOC摸到了“象鼻子”[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8]McAuley,A.,Stewart,B.,Corm ier,D.ffamp;Siemens,G..In the Open:The MOOC model for digital practice.SSHRC Application,Know ledge Synthesis for the Digital Economy.2010.
[9]Fini,A..The technological dimension of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the case of the CCK08 course tools.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9,10(5).
[10]Littlejohn,A.,Beetham,H.,ffamp;M cGill,L..Learning at the digital frontier:a review of digital literacies,theory and practice.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2,24(4),333-347.
[11]Mackness,J.,Mak,S.,W illiams,Roy.The ideals and reality of participating in a MOOC.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ed Learning 2010(pp.266-275).Lancaster:University of Lancaster.
[12]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13]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
[14]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
[15]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
[16]傅宇凡.上海:中国在线教育“探路者”[EB/OL].http://www.edu.cn/focus_1658/20130507/t20130507_939776.shtm l.
[17]靳戈.走进“北大网络开放课程”——访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EB/OL].http://pkunew s.pku.edu.cn/xwzh/2013-05/21/content_273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