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热带种质杂交玉米品种筛选及推广
2014-11-30依光香王梅芳依旺教彭会琼
依光香,王梅芳,李 建,依旺教,彭会琼
(1.西双版纳州种子管理站,云南 景洪 666100;2.勐腊县种子管理站,云南 景洪 666300)
西双版纳州地处云南南部北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同时具有立体气候的特征,是云南省农业生产环境最为特殊的地区之一。
其农业生产特点包括:一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科技落后;二是特殊的气候类型使内地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无法照搬,农业生产力发展滞后;三是玉米作为当地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但由于缺乏优良品种,单产水平低,自20世纪80年代推广杂交玉米以来,引入大量的省审、国审品种筛选,但都未筛选出适宜品种,究其原因是所用杂交品种均为以内地温带地区种植为选育目标的品种,不适应当地的特殊气候条件及生产力发展水平,杂种优势得不到发挥。解决适应当地的特殊气候条件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品种问题,已成为摆在当地农业部门面前的首要问题。
进入新世纪,针对玉米种植面积大、产量低、杂交玉米推广久攻不下等突出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地分析总结,借鉴境外替代种植采用热带血缘丰富的杂交种获得成功的经验,通过大力开展杂交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研究组装配套栽培技术,以筛选抗病、广适、优质、高产热带血缘杂交玉米新品种为突破口,良种良法配套,促进西双版纳州杂交玉米推广应用,同时还能带动相邻州、市相似生态类型区域(海拔1375m以下低热玉米区)杂交玉米的推广应用。
1 品种筛选内容、方法
1.1 品种筛选
近十多年来,对热带血缘杂交玉米品种开始进行系统的引进试验、示范,共引进了30余个新品种进行品比、区试、多点生产试验,对筛选出的品种进行特审,并开展了相应的栽培技术研究,为新品种的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
1.1.1 区域试验
在对带有热带血缘的杂交玉米品种进行引种观察试验、品种比较试验的基础上,对表现好的品种进行认真分析、比对,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符合当地生产需要的优良品种,进行区域试验,对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抗性、适宜种植区域进行全面的试验考量。
1.1.2 生产试验
对区试表现优秀的品种进行生产试验,全州共设5个点 (海拔520~1250m),每个品种播种面积不小于300m2。
1.1.3 特审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精心组织、实施,筛选出了能适应西双版纳州特殊气候条件、生产发展所需的(特殊性状)耐高温高湿、相对耐脊、耐贮藏、抗病性强、产量高、果穗包叶长而紧、籽粒金黄色、硬粒型或偏硬粒型、蛋白质含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
表1 2006—2012年西双版纳州特审通过的玉米品种清单
目前已有8个玉米新品种通过西双版纳特审(见表1)(特审是云南省针对该省立体气候、生态多样性而制定的一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以州、市级行政辖区为单位,审定通过的品种只适宜在本辖区特定生态区域内推广应用,能顾及省审无法顾及的特殊生态区域),架通了选育至推广的桥梁,取得了合法推广的 “身份证”,构架了西双版纳州主推品种突出、接班品种跟得上、搭配品种能满足的良好格局。
1.2 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当地特殊气候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不同季节(冬、春、夏)、不同种植模式(净种、间套种),开展热带种质杂交玉米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通过栽培技术研究,发现热带种质杂交玉米适应性极强,可以周年播种,而且均能获得较好产量和效益,是水旱轮作、冬早蔬菜“茬口”调茬、经济作物间套种等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理想作物。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1)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出苗全、出苗均匀。
(2)适当加深耕作层,使土壤中的肥、水、气、热得到协调,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促使植株地上部分茎秆加粗,雌穗增大,空秆减少,籽粒产量提高。
(3)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最佳播种密度为3500~3700 株/667m2。
(4)重施底肥,早施提苗肥,增施穗肥。
(5)培土防倒,抗旱防涝。
(6)适时收获。
2 推广应用情况
2.1 西双版纳州内
2006年在第一个特审品种审定通过后,进一步加大了省审和西双版纳特审带有热带血缘的杂交玉米品种的推广应用及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使杂交玉米面积逐年增加,杂交玉米覆盖率大幅提高。
2010—2012年3年间,仅西双版纳辖区就开发利用9.93万hm2,使西双版纳州玉米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1.95万hm2增加到2012年的4.39万hm2;杂交玉米年推广面积从2000年的0.29万hm2增加到2012年的3.6万hm2,增幅达114.1%;杂交玉米覆盖率从15.0%增加到81.9%。2011、2012两年玉米播种面积超过水稻播种面积,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2000—2012年玉米播种面积、总产量见表2。
2.1.1 冬玉米的应用示范
景洪市基诺山乡是一个纯山区农业乡,水田多处于山间,规模小,具备一定的灌溉条件。近几年来,农户利用冬闲田发展冬玉米,每年有近万亩的面积。
2012年该乡的新司土村委会巴飘村小组 (海拔900m)60户农户的 19hm2水田全部种植冬玉米,经测产正大 615产量 664.4kg/667m2,迪卡 007产量707.9kg/667m2。
2010年对勐腊县尚勇镇纳红小组(海拔850m)杨华农户种植的雅玉68进行田间实测,产量为567kg/667m2。
2.1.2 春玉米的应用示范
景洪市利用冬早蔬菜收获后的茬口间隙,2010—2012年连续3年在勐罕镇大沙坝组织实施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该片区(海拔520m)连片面积万余亩,户均种植面积在0.33hm2以上,多的达1.33hm2,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技术规范,投入和技术力度加大(品种正大615:播种期一般在2月中下旬,6月中旬收获)。
经州级测产,产量逐年增加:2010年产量为678.9kg/667m2;2011 年产量 682.1kg/667m2;2012 年产量703.7kg/667m2。
表2 西双版纳州2000—2012年玉米播种面积、总产量
2.1.3 夏玉米的应用示范
(1)景洪市大渡岗乡和勐旺乡是夏玉米主产区之一,这两个乡人少田多,夏玉米主要种植在水利条件较差的雷响田内,主要采取选用优良品种、地膜覆盖、合理密植和用肥、结合除草高培土防倒伏等技术措施,产量较理想。2011年对勐旺乡勐旺村委会曼扫村小组(海拔1150m)种植正大615进行田间实测,产量为606.4kg/667m2;对大渡岗乡大干坝村委会结基林村小组 (海拔1210m)进行田间实测,正大615产量711.2kg/667m2,雅玉 68 产量 547.3kg/667m2。
(2)2012年对勐海县勐遮镇曼给新寨村小组 (海拔1214m)种植迪卡007进行田间实测,产量为586.2kg/667m2。
2.1.4 间套种
西双版纳低热坝区发展香蕉产业,水田大量改种香蕉,水稻种植面积锐减,粮食市场的钢性需求促使农民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利用山区幼龄经济林地空间,开展玉米间套种生产粮食,既解决了市场对粮食的需求,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促进了养殖业发展。2010—2012年3年间全州玉米间套种面积为11.82万hm2,平均单产355.3kg,总产量62.98万t。
(1)经对景洪市基诺乡巴亚村委会扎吕、巴亚中寨等村小组橡胶幼龄地间套种正大615田间实测,结果为:2010年平均产量256.1kg/667m2;2011年平均产量272.1kg/667m2;2012 年平均产量 311.5kg/667m2。
(2)2011年在勐腊县尚勇镇东洋小组岩温溜农户(海拔850m)幼龄橡胶苗林地间套种雅玉68,田间实测产量426.7kg/667m2。在勐海县勐混镇岩种农户(海拔1200m)进行幼龄茶叶林地套种雅玉219,田间实测产量510kg/667m2。
2.2 西双版纳州外
推介到相邻州、市相似生态类型区域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2.2.1 普洱市
2003年将正大615推介给思茅市,在普洱县凤阳乡民安村 (海拔1375m)进行引种试验,平均单产727.8kg。2007年和2010年参加普洱市杂交玉米品种区域试验,设5个试验点,其中2007年平均实收单产495.8kg,2010年平均实收单产585.9kg。2011年通过普洱市特审,适宜在普洱市海拔900~1500m地区种植。
2008年以来,西双版纳州特审过的迪卡007、雅玉68、雅玉219、雅玉719相继参加普洱市种子管理站组织的相邻州市特审杂交玉米品种(组合)引种试验,经专家组评审后,可在普洱市行政辖区内海拔850~1800m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2010—2012年西双版纳州特审过的正大615、迪卡007等具有热带血缘杂交玉米品种仅在普洱市澜沧县累计推广应用达2.67万hm2。
2.2.2 临沧市
2010—2012年3年间,西双版纳州特审杂交玉米正大615、迪卡007等品种在临沧市的双江县、沧源县、耿马县、云县等地推广种植面积达2.07万hm2。
2.3 境外
2006—2013年先后与老挝、缅甸两国合作。由西双版纳纳丰种业有限公司和西双版纳益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入老挝、缅甸,累计推广面积3.8万hm2,平均单产420.6kg,比当地主推品种增收14.5%。西双版纳特审带有热带血缘的杂交玉米品种因具有品质优、抗性好等优点,深受广大农户喜爱,在老挝、缅甸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促进了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利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西双版纳热带种质杂交玉米品种筛选及推广,使全州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玉米单产从2000年的164.6kg增加到2012年的291.6kg,增幅为77.2%;面积从1.95万hm2到4.39万hm2,增幅为125.1%。在2000年的基础上,新增粮食49.91万t,新增产值(以中间价1.6元/kg计)7.99亿元。仅2010—2012年3年产量在新增粮食中的贡献率为64.46%,新增粮食32.17万t,新增产值(以2010年价2.3元/kg计)7.39亿元。计算公式如下:
新增粮食=(2001—2012年年度总产之和)-(2000年年度总产×12);
近3年产量对新增粮食贡献率={1-[新增粮食-(近3年年度总产之和-2000年年度总产×3)]÷新增粮食}×100%。
3.2 社会效益
(1)西双版纳热带种质杂交玉米品种筛选及推广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山区种植环境差异极大、产量不稳定的难题,确保粮农收成,大幅度降低了粮农的玉米生产风险,确保了西双版纳州的粮食生产安全。
(2)促进了西双版纳州畜牧业和酿酒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待业人员就业机会,丰富了城乡市场,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推广应用广泛,带动周边(普洱、临沧市)和境外(老挝、缅甸)相似生态类型区域(海拔1375m以下低热玉米区)杂交玉米推广应用,大幅提高了单产及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