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输电线路规范风荷载计算比较
2014-11-28任玉会
李 鑫,任玉会
(1.东北电力设计院,长春 130021;2.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长春 13002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设计院参与了国外输电线路工程的设计工作。美国ASCE 74—2009Guidelines for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Line Structural Loading作为国际通用的主流规范之一,被越来越多的涉外工程所要求和采用,而ASCE 与GB 50545—2010《110kV~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在风荷载计算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面对越来越多的涉外工程设计的需求,了解、熟悉并掌握美国规范及其与中国规范的异同,对于在涉外工程中更好地采用美国规范进行设计很有必要。风荷载作为输电线路工程设计中关键的荷载之一,对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至关重要,因此正确理解各标准的计算方法十分必要。本文从工程实际出发,对美国ASCE 74—2009和我国GB 50545—2010的风荷载计算进行比较和分析。
1 风荷载计算公式
GB 50545—2010中的杆塔风荷载计算公式为:
式中:Ws为杆塔风荷载标准值;W0为基准风压标准值;μz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s为构件的体型系数;B2为杆塔构件覆冰风荷载增大系数;As为迎风面构件的投影面积计算值;η为塔架背风面荷载降低系数;βz为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
ASCE 74—2009中输电线路结构的设计风荷载为:
式中:F为风方向的风荷载;γw为重现期荷载调整系数;Q为空气密度常数;Kz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Kzt为地形影响系数;v50为50年重现期3s阵风风速;G为阵风响应系数;Gf为风力系数;A为迎风向投影面积。
2 风荷载计算公式的基本参数
2.1 基本风速
基本风速是风荷载设计输入的基本参数,但是各国对基本风速的取值是有各自标准的。各国在制定规范的时候,涉及到以下6项的定义是不同的。
a.标准离地高度。风速是随着高度变化的,由于地表摩擦的影响,使得离地高度越大,风速就越大,直到达到不受地表影响的梯度风高度,风速即稳定在梯度速度。
b.最大风速重现期。从概率的意义上来说,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超过该最大平均风速的概率不大于某特定值,该时间间隔就称为重现期。重现期越长,结构安全度越高。
c.平均风速的时距。平均最大风速与时距有很大关系,时距取得越短,则平均风速值越高。
d.标准地貌类别。地表愈粗糙,风能消耗愈厉害,平均风速愈小。因此必须以一个标准的地貌作为基本风速的取值标准。
e.最大风速的样本。最大风速有其周期性,每年季节性重复,因此,采用年最大风速作为一个统计样本是比较合适的,在这点上各国基本一致。
f.最大风速概率分布曲线类型。由于最大风速涉及到概率计算,必须根据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形式,选取最符合最大风速出现规律的曲线线形。
GB 50545—2010 中采用B 类地貌下离地10 m、10min时距的年平均最大风速作为基本风速,其中500~750kV 输电线路重现期为50年,其基本风速不宜低于27m/s,110~330kV 输电线路重现期为30年,其基本风速不宜低于23.5m/s。
ASCE 74—2009中采用50年一遇的C 类粗糙度场地,离地33ft(约合10m)、时距为3s的阵风风速作为基本风速。
中、美规范在基本风速的定义上基本相同,仅在时距的取值上存在着不同。
2.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当气压场随高度不变时,风速随高度增大的规律,主要取决于地面粗糙度和温度垂直梯度,因此,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与地面粗糙度有很大的关系。GB 50545—2010 把地面粗糙度可分为A、B、C、D四类,相对应的地形描述如下:A 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C 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 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GB 50545—2010中一般采用B 类地貌进行输电线路设计,其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为:
式中:z为铁塔各节段的中心高度。
ASCE 74—2009的分类与GB 50545—2010有较大的差别,仅分为三类,即B、C、D 类,从分类的地形描述上可以将ACSE 74—2009中的B 类等同于GB 50545—2010 的C 类;ACSE 74—2009 中的C类等同于GB 50545—2010 中的B 类;ASCE 74—2009中的D 类等同于GB 50545—2010中的A 类。
ASCE 74—2009中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为:
式中:Zh为结构有效高度,zg为梯度高度,10 m≤Zh≤Zg,当铁塔高度小于或等于60 m 时,取铁塔2/3高度作为有效高度,当铁塔高度大于60 m 时,有效高度为铁塔各节段的中心高度,α为幂指数。
在铁塔小于60 m 时,GB 50545—2010 与ASCE 74—2009中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计算高度不同,GB 50545—2010仍采用各节段中心的对地高度,ASCE 74—2009则取2/3铁塔高度。60m 高度范围内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见表1、表2。
表1 GB50545—2010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表2 ASCE74—2009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各标准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计算公式不一样,其值也不一样,总的规律是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都是随高度而增加。对于GB 50545—2010的B 类地貌与ASCE 74—2009 中C类地貌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ASCE 74—2009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小于GB 50545—2010 值,随着高度增加,ASCE 74—2009 与GB 50545—2010 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比值越来越小。
2.3 构件的体型系数
GB 50545—2010中1.3(1+η)为角钢塔体型系数,k(1+η)为钢管塔体型系数(其中0.7≤k≤1.2),k为体型变化系数,环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杆取0.7;η为背风面荷载降低系数,见表3。
表3 塔架背风面荷载降低系数
ASCE 74—2009中正方形和三角形截面形状网格桁架结构的风力系数见表4。如果塔的杆件为圆截面,那么风力系数需要乘以表5中的修正系数来确定,其中φ为填充系数。
表4 具有平周边杆件的网格桁架结构上垂直风的风力系数对比
根据以上算法,不同填充系数时GB 50545—2010与ASCE 74—2009的体型系数比较见表6,其中GB 50545—2010的钢管塔体型系数为0.85(1+η)。可以看出:当填充系数小于0.3或大于0.5时,GB 50545—2010与ASCE 74—2009的体型系数差别较大;钢管塔体型系数差别大于角钢塔体型系数。一般铁塔的填充系数介于0.3~0.5之间,此时两种规范的角钢塔体型系数差别小于18%,而钢管塔体型系数差别为28%。
表6 GB50545—2010与ASCE74—2009的体型系数对比
2.4 风荷载调整系数及阵风影响系数
GB 50545—2010风荷载调整系数βz,主要考虑脉动风振的影响。全高在20m 及以下杆塔的自振周期较小(一般在0.25s以下),可以不考虑风振的影响(即βz=1.0);全高不超过60m 时全塔采用一个系数;杆塔超过60m 时,特别是较高的大跨越杆塔,βz根据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采用由下到上逐段增大的数值,且加权平均不应小于1.6。对宽度较大或迎风面增加较大的计算段(如横担等),应给予适当加大。
ASCE 74—2009中输电结构的阵风响应系数Gt为:
式中:Zh为铁塔有效高度;Kv为10m 高度的3s阵风风速与10min平均风速比值,取1.43;αFM为持续风的幂指数;κ为表面阻力系数;Ls为湍流积分尺度。
按照以上公式可以看出,ASCE 74—2009在C类地貌下的阵风响应系数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10 min平均风速下的阵风响应系数在1.50~1.66之间,可见GB 50545—2010与ASCE 74—2009的计算结果基本相当。
2.5 地形影响系数
GB 50545—2010对于通过山区线路的设计风速按附近平地风速增大10%计算,以此反映山区的微地形影响和狭管等效应。
ASCE 74—2009将地形特征分为二维山脊和悬崖或者三维轴对称山丘二大类(见图1),H为相对地面以上山丘或者悬崖的高度;Lh为迎风方向从山顶到山丘或悬崖至地面一半高度处的水平距离;vz为附近平地风速。
当输电线路位于半山或者邻近悬崖时,地形影响系数按以下公式取值:
式中:K1为考虑地形特征形状和最大增速影响的系数;K2为考虑离山顶的上风向或下风向距离加大而风速增加减小的系数;K3为考虑局部地形以上高度增加而风速减小的系数。
按此公式计算可以看出,ASCE 74—2009山顶处的风荷载地形影响系数大于半山腰处,随着高度的增加,其地形影响系数逐渐减小。
2.6 覆冰风荷载增大系数
图1 ASCE的地形影响系数
GB 50545—2010中按照不同的覆冰厚规定了不同的风荷载增大系数,5 mm 冰区取1.1,10mm冰区取1.2,15mm 冰区取1.6,20mm 冰区取1.8,20mm 以上冰区取2.0~2.5。
ASCE 74—2009中并没有与此相关的系数,通常不需要对杆件上因覆冰引起的挡风面积增加进行修正。
2.7 角度风计算
GB 50545—2010中规定,风向与导、地线方向或塔面成夹角时,导线、地线风载在垂直和顺线条方向的分量,塔身和横担风载在塔面两垂直方向的分量,按表7选用。其中:x、y 分别为垂直与顺导、地线方向风荷载的分量;Wx为风垂直导、地线方向吹时,导、地线风荷载标准值;Wsa、Wsb分别为风垂直于a 面及b 面吹时,塔身风荷载标准值;Wsc为风垂直于横担正面吹时,横担风荷载标准值;K1为塔身风载断面形状系数:对单角钢断面取1.0,对组合角钢断面取1.1。
ASCE 74—2009中铁塔在横向和纵向各自独立的荷载计算为:
式中:Ft、Fl分别为垂直和顺线路方向的荷载;ψ为偏向角;Amt、Aml分别为平行和垂直于线路方向所有杆件的面积;Cft、Cfl分别为平行和垂直于线路方向的风力系数。
因此GB 50545—2010 与ASCE 74—2009 相比,在0°和90°角度下风荷载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角度风的风荷载计算方法不同。
3 结语
a.GB 50545—2010与ASCE 74—2009杆塔风荷载计算均采用风振系数乘以平均风荷载的方法。GB 50545—2010中采用离地10m、10min时距的年平均最大风速作为基本风速,而ASCE 74—2009采用50年,离地33ft、时距为3s的阵风风速作为基本风速。GB 50545—2010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规定了不同的重现期,而ASCE 74—2009并没有区分。
b.在铁塔高度小于60 m 时,GB 50545—2010与ASCE 74—2009中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计算高度不同,GB 50545—2010仍采用各节段中心的对地高度,ASCE 74—2009则取2/3铁塔高度。对于GB 50545—2010的B类地貌与ASCE 74—2009中C类地貌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ASCE 74—2009 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小于GB50545—2010值,随着高度增加,ASCE 74—2009 与GB 50545—2010 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比值越来越小。
表7 角度风作用时风荷载分配表
c.当填充率小于0.3 或大于0.5 时,GB 50545—2010与ASCE 74—2009 的体型系数差别较大;当填充率介于0.3~0.5之间时两种规范的角钢塔体型系数差别小于18%,而钢管塔体型系数差别为28%。
d.GB 50545—2010 的风荷载调整系数与ASCE 74—2009的阵风响应系数基本相当。
e.对山区地形,GB 50545—2010采用的设计风速为附近平地风速增大10%,而ASCE 74—2009将地形特征分为二维山脊和悬崖或者三维轴对称山丘二大类,并按照相应公式进行修正。
f.GB 50545—2010 中按照不同的覆冰厚规定了不同的风荷载增大系数,而ASCE 74—2009中并没有与此相关的系数,通常不需要对杆件上因覆冰引起的挡风面积增加进行修正。
g.对于角度风荷载的计算GB 50545—2010与ASCE 74—2009相比,在0°和90°角度下风荷载计算方法相同,角度风的风荷载计算方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