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如何真正落到实处——从2014 石化产业发展大会看行业未来
2014-11-28胡元珏
文/胡元珏 郁 红
近几年,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化工行业的重要课题。因为这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生存之必须。那么,化工行业该如何更好的降低消耗、减少污染、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在4 月11~12 日召开的2014 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上,多位业内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环境保护:利用经济手段提高门槛
☆把环境保护的需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相结合
☆把生态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通过价格机制反映出来
☆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资源税、消费税有望扩容
☆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将持续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环境政策处副处长赖晓东指出,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
赖晓东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面临四大挑战:一是治污减排压力继续加大。二是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继续加大,保障环境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数据显示,2013 年环保部开展的环境安全大检查,共检查了10 万余家企业,发现重大环境风险隐患3700 多个。三是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继续加大。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四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压力继续加大。
对此,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即重视经济手段,出台环境经济政策。这些政策覆盖价格、税收、信贷、保险、贸易等重要领域,把环境保护的需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相结合,把环境代价反映进去,根据环境行为的优劣,采取不同的经济手段,调节企业的环境行为。
据了解,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目前有两大基础工作——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其作用一是为国家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环保依据;二是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市场导向;三是为消减高风险污染物工作提供制度抓手,为环保部门和市场监管政策的联合提供桥梁和切入点。
除此之外,国家还出台了一些重点环境经济政策。比如税收方面主要是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资源税等;信贷方面主要是绿色信贷,还包括绿色保险试点以及对高污染和高环境风险产品取消出口退税、禁止加工贸易;在价格方面有脱硫电价、脱硝电价等。
赖晓东表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第53 条提到,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这是我们今后环境经济政策制定的一个大方向和基点,即如何把生态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通过价格机制反映出来,这对企业和环境管理是一个比较深刻的改革。现在,我们正在推进这项工作。”赖晓东强调,要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即将资源税进行扩容。这项工作,环保部也正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进。
据了解,我国在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的同时,还正抓紧编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和《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土壤十条”)。“这里面具体提到价格税收方向政策,如要求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做到应收尽收,改变原来排污费征收不足和标准不高的问题,要充分将环境损害成本反映进去。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将挥发性有机物(VOC)纳入排污费征收范围。另外,我们正在研究将部分‘两高’行业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赖晓东告诉笔者,“还需要强调的是,环保部执法检查方面的高压态势也将会继续保持。”
节能降耗:落实指标谋求健康发展
☆我国单位GDP 能耗完成情况滞后于预期目标
☆化工行业整体能耗较高局面尚未发生根本改变
☆给企业创造一个落实国家指标的环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 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预计下降4.9%,基本完成预期年度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预计下降至70 立方米,全年降幅超过8%;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预计提高约2 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全国单位GDP 能耗下降指标定的是16%,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指标定的是21%。从目前的情况看,‘十二五’前三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已经下降了15%,从数字上说还是不错的。但全国单位GDP能耗的完成情况却滞后于预期的目标。”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能源节约处处长尤勇表示,目前工业生产企业节能任务艰巨,脱硫电价、煤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对企业也有不小的压力,进一步降低能耗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相对于整个工业行业而言,2012年,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73 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工业能耗总量的18%;到2013 年这一数字上升为4.95 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工业能耗总量的17.5%。中国石化联合会副秘书长周献慧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尽管炼油、乙烯、合成氨、烧碱、电石等石化行业重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均有较大幅度下降,部分企业能效指标甚至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行业整体能耗较高的局面尚未发生根本改变。与2017 年底石油和化学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2 年下降18%的既定目标相比,企业面临的节能形势还很严峻。”
“在以往的节能检查中,我们主要查两项。一个是看企业单位产品增加能耗能否达到国家要求,另一个是看企业是否还在使用国家明确规定应淘汰的落后机电设备。下一步,在严格检查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给企业创造一个落实国家指标的环境,而不仅仅是提出一个要求。”尤勇透露,结合石化及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工信部、国家标准委和质检总局三部门已经率先在电石行业开展了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检查工作。
笔者了解到,为促进电石行业的健康发展,早在2008 年国家就曾发布《电石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强制性标准,但由于当时电石行业存在能源计量基础薄弱、能耗限额指标核算不规范等问题,不少小企业仍在使用落后机电设备,强制性标准应有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在这次检查中,除了企业自查电石炉、电机、变压器、风机、水泵、空压机等用能设备的能耗外,工信部还明确提出,将逾期未整改或整改后仍超能耗限额的企业列入下一年度电石行业落后产能淘汰计划,从而使淘汰落后产能落到实处。
新兴产业:引领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新材料产业自给率缺口较大
☆功能性膜材料市场前景看好
☆电子化学品需加快发展速度
“以炼油行业为例,目前国外先进的炼油水平轻油收率超过85%,先进能耗水平低于40 千克标准油/吨原油。国内,中石油、中石化轻油平均收率为77%,原油加工平均能耗维持在58~65千克标准油/吨原油。而小炼油企业在资源利用效率、能耗等方面的差距就较为明显。”中国石化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表示,“未来行业要摆脱单纯依赖消耗资源的发展方式,通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化工新材料与高端专用化学品,是化工领域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助理张方告诉笔者:“功能性膜材料、异戊橡胶、碳纤维等高端新材料,电子化学品、低甲醛释放量的环保型脲醛胶、无卤阻燃剂等一些专用化学品,都能满足国家环保要求,且代表着产业未来升级的发展方向。”
据了解,作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重点,“十二五”时期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15 年使行业自给率达到80%以上。而2013 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自给率仅约为65%。这个数据对比,再次印证了张方的观点。
以国内有机硅行业为例,2013 年我国有机硅单体产能已超过230 万吨(部分新建装置尚未正常生产),产量约为146 万吨,成为世界最大有机硅单体生产国,并将很快成为世界最大的有机硅单体出口国。但目前国内生产的有机硅材料品种,仍然基本局限于少数大宗品种,缺乏针对细分市场的专用品种。同时,有机硅单体生产的能耗和物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小差距。为此,企业应重点发展针对各类细分市场的特种有机硅材料,配套发展苯基、乙烯基等特种有机硅单体。
据张方介绍,以功能性膜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还将广泛应用于制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行业。“2015 年,全国功能性膜材料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00 亿元。用于海水淡化和污水治理等行业的高性能纳滤膜、用于离子膜烧碱生产过程的含氟磺酸/羧酸复合膜、用于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的含氟磺酸膜等特种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张方如是说。
除了化工新材料,2013 年我国专用化学品的总产量超过1.1 亿吨,其中年产量超过1 千万吨的专用化学品主要有涂料、胶黏剂、混凝土外加剂等。在30多种专用化学品中,哪些产品值得看好呢?张方给出的建议是电子化学品。
据了解,目前国内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表面活性剂、胶黏剂、塑料助剂、油田化学品等专用化学品的自给率达到50%~95%,而处于起步期的电子化学品产业的自给率不到50%。2013 年,我国专用化学品的整体进口依存度约为10%,而进口依存度最高就是电子化学品,目前国内一半以上的电子化学品都要依靠进口。
对于这一情况,张方表示,电子化学品的技术难度大,同时电子工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快,与之配套的电子化学品更新换代也较快。目前国内电子化学品的市场规模已超过300 亿元,但进口依存度却超过50%,急需加快发展。
“在全行业普遍过剩的同时,由于行业内企业创新能力薄弱,致使行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不足,有的甚至严重依赖进口,表现出典型的结构性过剩。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可以抢占行业发展前沿,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水平,使‘行业转型升级’这六个字得以真正落地。”赵俊贵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