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入学不宜过早
2014-11-28依依
依依
我从教二十多年,看到太多的家长想让孩子提早入学,原因有多种:其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做得比较好,也认为孩子的天赋不错,提前上学不成问题;其二,部分家长为了弥补“晚生晚育的损失”,让孩子早一年上学,将来能早一年走向社会;其三,部分家长将学校当成托儿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不但有人看管,还能学到一点知识;其四,个别家长由于家庭比较困难,希望孩子早点就学早点工作,早点赚工资贴补家用;其五,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早上学接受教育肯定会提高智力水平,参加工作后会有些优势,并且对今后的发展有利。
但是,据我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来看,提早入小学的学生常常会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他们的身体吃不消。由于人小力薄,跑不快、跳不高、投不远、瞄不准,就连背书包也觉得特别沉重,所以他们的身材一般都比较矮,胆子比较小,男孩子在这方面还会有点自卑。
上课时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样听课的效果就差,对课堂的讲解和作业的表现就打折扣,所以,作业迟交的基本是低龄生。
自制力较差。低龄生入学,不能很好地克制对快乐游戏的渴望,游戏了以后,又不能很好地转入学习状态,进入学习状态总要慢一拍。学校每天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严格的教学计划,这些学习任务给他们很重的心理负担。
低龄生经常完成不了课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批评,因此他们不能在一种和谐欢快的氛围中成长,长期体验不到成功的愉悦,让本是美好快乐的童年蒙上阴影。低龄生也容易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要弱一些。由于小肌肉群没有发育完整,低龄生的书写动作总是要慢一些,书写的质量也不理想,在整理书包等自理方面,要做到有序、整洁是难上加难。
低龄生赶不上适龄儿童的步伐,各方面落后,长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了弱者心理,甘于落后,甘于被人忽视。这种心理将会影响人一生的成就,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低龄生语言理解能力、反应速度、日常生活常识的积累、社交能力等,与适龄生也是有差异的。
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是以周围的同伴为参照物的。当年龄小的儿童因为某方面不足而显得落后时,他们往往就会变得自卑起来。他会从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而步履维艰,甚至实际上已经变得很能干时,他也不相信自己。
从儿童一生的发展来看,上小学以后,他就进入了“非游戏阶段”。求学阶段,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在等着;工作以后,有更多的任务在等着:成家、立业……而学龄前时期,是儿童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以游戏为生活主调的他们无忧无虑,快乐无比。可这段时间在人生的长河中仅占6年,作为家长为什么还非要压缩这本来就很短的美好时光呢?
一些家长愿意让儿童早入学,可能是受了诸如“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等言论的影响,急于让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以为这样就不至于落后。其实,知识、本领是随处可学的,不一定非要进学校。进小学之前,儿童照样可以学习到许多知识,而且这种学习常常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效果更好。比如,儿童搭积木,在家长看来,就是孩子在游戏。但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空间知觉能力,往往为他以后学习立体几何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
况且,儿童的学习是多方面的。知识仅仅只占其中很小的比重。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交际能力、情绪情感调控能力、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等等。大量的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取得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占着非常大的比重。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培养的,并不只在学校里。由于学龄前阶段知识学习的任务相对少,教师、家长都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有些家长给儿童改生日提前上学,可能是因为孩子离上学的年龄相差不多,家长担心孩子第二年上学年龄太大。其实,孩子在班里年龄偏大,未必是坏事。前面说过,儿童的自我评价是以同伴为参照物的。年龄偏大的孩子,各方面能力也相对较强,这样他们容易变得自信。
为此,我总是规劝家长不要提早让孩子入学。有的低龄生和班级大部分学生比,要小整整1岁!这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学习竞争,好比是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一次人生马拉松赛跑。孩子为此失去了很多成功学习的机会和愉悦体验。课内学得很辛苦,课外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学自己喜欢的,缺少了人生的很多体验,使孩子情商的发展受到影响。有权威资料表明:在儿童发展早期,7岁以前,年龄相差1岁,其在心智行为上的表现往往差异显著。所以从毕生发展的视角探讨个体发展历程,提早入学对孩子是不利的。
当然,特别优秀的低龄生也有,但是为数极少。我们感觉同样是低龄生中,女孩子的表现一般要好一些。女生在低年级中有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差异会慢慢缩小。尤其是智力发育快、有主动学习要求、有承担能力、有耐挫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学生,发展会好一些。而且到高年级学习或者初高中学习时,低龄女孩子还有一定的心理优势。但是我们还是奉劝家长:小学门槛,最好不要提早迈进!欲速则不达,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个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