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信息搜索的内隐与外显策略对网络学习绩效的影响*

2014-11-28谭金波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网页因子策略

谭金波

(山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学生信息搜索的内隐与外显策略对网络学习绩效的影响*

谭金波

(山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该研究在对青少年信息搜索策略的研究成果梳理基础上,探讨了内隐策略与外显策略对网络学习绩效的影响,提出了引导学生正确查找网络资源的方法。该实证研究发现:内隐策略与外显策略的相关性因子较少,二者是相互独立的;内隐策略的“选择主要观点”因子与融合性指标有显著正相关性,“评价因子”与健全性和总绩效有显著正相关性;外显策略的“浏览结果时间、略读时间因子”与搜索结果存在显著负相关性,“采用网页数目和精读时间因子”与搜索结果存在显著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精读时间和评价是显著预测搜索结果的健全性、总绩效的变量,精读时间和采用网页数目是显著预测丰富性和融合性的变量。

网络学习绩效;问题解决;内隐策略;外显策略

一、引言

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环境下,可获取的信息资源丰富,数量巨大,获取方式更加方便快捷,这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利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准确地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将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用信息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其中“选择恰当的检索工具,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准确地找到信息”即是信息检索能力,这是良好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然而,学者以往的研究发现学生运用搜索引擎的过程中,常因不知道如何定义自己的信息需求[1]、不能理解检索目标和主题[2]、难以选择恰当的关键词以及缺乏正确的信息搜索技巧和搜索策略,而导致搜索资料失败[3],这不仅是因为网络信息复杂多样,更主要的原因是完成信息搜索任务是一个定义问题、寻找信息、浏览信息、处理信息,以及组织信息的复杂过程[4],学生难以驾驭,信息检索能力不足会影响学生查找信息的速度与正确性[5],对网络学习的成败有重要影响。

学者对探究网络环境下学生信息搜索行为的变化、搜索策略的使用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内隐策略和外显策略。内隐的认知策略代表着网络搜索过程中对信息的精细加工和有意义的组织,包括思考、对比、归类、评价、组织和信息整合等方面,通常是采用问卷或访谈的方式获取学生自我反省搜索行为的情况。例如,为了考查不同性别、不同网络经验水平的高中生采用的网络搜索策略与搜索结果的差异性,Tsai[6]开发了涵盖行为、过程和元认知三个领域的网络信息搜索策略评价工具,即OISSI量表,利用该量表对324名高中生测试表明,男生和女生在行为、过程两个领域上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在元认知领域不存在显著差异。Tabatabai和Shore[7]对29名新手、中级水平和熟手的访谈表明,成功地搜索信息与采用清晰的标准评估网站以及反思策略有关,并且有经验的搜索者在网络中查找信息时目标明确,不会出现迷航的状况。Yang等[8]人对36名大学生的访谈与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评价网络信息的可信度主要是参考资源丰富、有解释力的论据和权威信息源。

外显策略代表着可以观察到的搜索行为,包括输入的关键词、查看网页结果、搜索深度、网页浏览的数目、重复浏览网页等方面,一般可以通过观察、事务日志、屏幕抓取软件等方式获取。例如,Dimopoulos 和Asimakopoulos[9]对中学生的搜索日志文件研究发现,有经验的搜索者在查找有关克隆的科学信息时,倾向于浏览与任务有关的、可靠的少量网页。She等[10]人运用屏幕抓取软件记录学生的搜索行为,通过分析搜索行为得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信息搜索策略、领域知识之间的关系。另外,Hwang等[11]人开发了一个自动收集搜索历史记录的系统,学生在该系统上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基于对搜索记录的分析,他们提出了表征学生搜索策略的三个主要因素:信息选择能力、回答问题能力和关键词使用能力。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因素能够成功预测学生的搜索绩效。

综上所述,以往的这些研究大多采用其中一种策略考察学生的信息检索行为,但是这两种策略各有其优点与缺点,本研究希望将这两种策略整合起来,相互补充。内隐策略能够揭示学习者信息搜索过程中所使用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多以量表的形式进行考察,这是一种大规模收集数据的简单、快速方法,收集的数据能够反映样本的整体分布规律,然而,量化的数据难以准确地反映个体真实的网络搜索行为;外显策略为研究者提供了理解个体搜索过程的直接记录,如屏幕录像方法,收集数据方法简单,数据能够反映个体与搜索引擎的交互信息,但是分析数据却十分耗时,并且该测量方法无法考察个体的认知策略。因此,如何将量表和屏幕录像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探求内隐策略和外显策略对学生网络学习绩效的影响,从而全面把握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实际状态,国内尚无实证研究。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情境的设计

本研究是笔者对“网络技术”课程开展网络探究学习的总结,研究对象是89名本专业的大二学生,旨在全面分析学生在网络上开展主题学习使用搜索策略的情况。在本校的网络实验室环境下,要求被试在30分钟内搜索与网关有关的三个问题:(1)网关有何作用?(2)网关协议的分类及作用?(3)请举例说明如何配置网关?前两个问题是封闭式问题,最后一个更倾向于开放式问题。每个被试的搜索过程由软件实时记录下来。

实验开始前,对被试进行了10分钟的关于“屏幕录像专家”使用的培训,确保被试正确设置了相应的技术参数和保存格式,同时清空浏览器的历史纪录和收藏夹;搜索过程中被试不能询问教师有关主题的信息,可以使用任何搜索引擎完成任务;完成搜索任务后,每个被试需要填写一个“网络信息搜索策略量表”评价自己的搜索策略。

由于有3名学生的搜索行为视频记录不完整,最终采集到86名学生的有效视频样本。大多数被试(n=82,95%)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超过2年,84%的学生(n=72)每周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

2.内隐策略测量方法

本研究采用Tsai编制的“网络信息搜索策略量表(OISSI)”作为内隐策略测量工具,通过问卷的方式探求学生对网络信息搜索策略的自我认知情况。为了剖析搜索者在线查找信息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2003年Tsai和Tsai[12]提出了网络信息搜索策略的框架,Tsai[13]对它做了进一步修改和验证,形成了OISSI量表。该量表把搜索策略分为三个领域和七个因子:行动领域、过程领域和元认知领域。行动领域描述了网络操作和导航需要的基本技能,包括控制和定向障碍两个因子,控制是指学生操作网络搜索工具的技能,定向障碍是指学生对搜索方向的自我觉察能力;过程领域描述了网页内容层面的搜索方法,包括试误和问题解决两个因子,试误是指学生尝试不同搜索方法的技能,问题解决是指学生解决搜索过程中遇到难题的能力;元认知领域描述了涉及高级规则和内容相关的精细加工技巧,包括目的性思维、选择主要观点、评价三个因子,目的性思维是指学生搜索过程中自我监督行为的能力,选择主要观点是指学生识别网上搜索信息主要观点的技能,评价是指学生判断和组织网络信息的技能。

OISSI量表包括25个题项,采用李克特自评式5点量表计分,该量表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91,七个因子的信度系数范围为0.64到0.91[14],这表明OISSI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本研究中,每个因子的信度为0.72左右,整体信度为0.87。Tsai[15]采用OISSI量表探讨高中生搜索日常生活信息的策略,而本文试图利用OISSI量表测量大学生搜索学科问题的策略。

3.外显策略测量方法

本研究查看每个记录的视频剪辑,分析学生的搜索行为,同时参考了Tu等[16]、Tsai等[17]界定的外显搜索策略指标,最终将定量数据转化为7个因子,如下页表1所示。前四个因子分别是输入不同关键词的次数、访问网页数目、被采用的网页数目和重复访问网页数目。后三个因子是从搜索视频中获取的时间属性,其中略读时间与精读时间的分割点是8秒,这种划分方法源于信息加工理论。根据Sweller等[18]人的研究,信息处理开始于感官记忆—接收输入信息、短暂保存信息,然后将它转移到工作记忆,以便新信息与长时记忆的旧信息进行整合。Gredler[19]的研究表明,感官记忆短暂保留信息半秒到2秒,工作记忆大约能保存信息20秒。因此,可以说8秒的时间显然超出了感官记忆处理过程,这意味着被试已经完全进入了信息编码的过程。

表1 外显策略的七个因子

为了验证8秒的科学性,10名学生完成搜索任务后自愿参与了实验。每个被试需要和一名研究人员观看他的搜索视频剪辑。当一个网页在屏幕上保持静态时,他将被问到“你是在详细阅读这个网页还是大致浏览?”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反馈,大约在6秒的时刻学生声称他们是在详细阅读。为了提高可靠性,笔者选择8秒作为标准区分“精读时间”和“略读时间”。

4.搜索结果分析方法

本研究认为,考察学生的网络学习绩效,可以从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收集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利用能力等层面着手。Tsai等[20]人定义的健全性、丰富性和融合性三个评价指标综合考虑了这些能力:健全性是指评估封闭式问题答案的准确性,开放式问题答案的连贯性以及理由充分性,考察学生的信息识别、利用能力;丰富性是用来评估答案的信息量大小,考察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融合性是用来评估答案的组织、整合情况,考察学生的信息组织、分析能力。因而,本研究采用这三个指标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打分。

每个指标对问题采用10分制的评分方法。在本研究中,健全性的分值是指三个问题的健全性分数之和,满分30分;丰富性和融合性的分值采用相同的计分方法。这样,三个指标的总分值范围是0-90分,称为总绩效。分数越高,说明搜索结果越好。为了考察评分者的信度,随机选择20名学生的答案交给另外两名学科教师打分。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健全性、丰富性、融合性和总绩效的系数分别为0.86、0.87、0.81和0.88,这表明评分具有较高的信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内隐策略与外显策略的相关分析

为了剖析内隐策略与外显策略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内隐策略的7个因子与外显策略的7个因子作了相关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定向障碍因子与访问网页数目(r=0.248,p<0.05)和略读时间(r=0.220,p<0.05)显著正相关,与采用的网页数目(r=-0.296,p<0.01)显著负相关,说明对搜索方向自我觉察能力差的学生,搜索过程中会浏览更多与主题无关的网页,可能会产生迷航现象。目的性思维因子与重复访问网页次数(r=-0.252,p<0.05)和浏览结果时间(r=-0.260,p<0.05)显著负相关,表明学生自我监督搜索行为能力越强,搜索过程中越倾向于花较少时间浏览检索结果,并且很少重复浏览网页。总的来说,学生的内隐策略和外显策略二者是相互独立的。

表2 学生的内隐策略和外显策略的相关关系

2.内隐策略与搜索结果的相关分析

为了考察学生的内隐策略对网络学习绩效的影响,本文对学生的内隐策略与评价搜索结果的4个指标作了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选择主要观点因子与融合性指标(r=0.221,p<0.05)有显著正相关性,评价因子与健全性(r=0.291,p<0.01)和总绩效(r=0.232,p<0.05)有显著正相关性。这表明学生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具有辨识网络信息主要观点的技能,以及拥有良好的信息组织能力,在搜索结果方面能够获得较好成绩。也就是说,学生的元认知领域的策略对搜索绩效有显著影响。

表3 学生的内隐策略和搜索结果的相关关系

3.外显策略与搜索结果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求学生采用的外显策略是否影响问题回答的效果,本文对外显策略的7个因子与搜索结果的4个评价指标作了相关分析,如表4所示。浏览结果时间和略读时间与搜索结果存在显著负相关性,采用网页数目和精读时间与搜索结果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被试花费较少时间浏览结果页面、略读网页的时间越少、花费越多时间详细阅读多个与主题相关的网页内容,所获得的搜索结果越好,回答问题的理由越充分、合理。

表4 学生的外显策略和搜索结果的相关关系

4.内隐策略和外显策略预测搜索绩效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用内隐策略的7个因子和外显策略的7个因子两组变量建立了一系列多元回归模型,预测搜索结果的健全性、丰富性、融合性和总绩效四个指标,结果如表5所示。回归模型的共线性检验指标VIF值均为1,说明模型中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对应健全性、丰富性、融合性和总绩效的R2分别是0.198、0.255、0.169、0.292,按照统计学原理来说,这属于中度效应量。在被调查的预测变量中,精读时间最能成功预测搜索结果的每个指标。精读时间和评价是显著预测健全性(精读时间β=0.324,p<0.01;评价β=0.272,p<0.01)、总绩效(精读时间β=0.299,p<0.01;评价β=0.242,p<0.05)的变量,表明学生具有良好的判断网络信息正误能力,并且愿意花更多时间详细阅读网页内容,在获取信息的健全性和整体绩效方面表现更好。精读时间和采用网页数目是显著预测丰富性(精读时间β=0.270,p<0.01;采用网页β=0.339,p<0.05)和融合性(精读时间β=0.233,p<0.05;采用网页β=0.279,p<0.01)的变量,表明学生花更多时间详细阅读多个网页,倾向于提供多样化和组织良好的信息。

表5 内隐策略与外显策略预测搜索结果的回归模型

四、讨论

本文探讨了学生的内隐策略与外显策略对网络学习结果的影响。内隐策略采用OISSI量表进行测量,外显策略采用从记录搜索过程的视频剪辑中获得的指标进行测量。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内隐策略与外显策略的相关性因子较少,二者是相互独立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使用两种策略测量学生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的不同方面。

首先,内隐策略与搜索结果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只有“选择主要观点”和“评价”两个因子与搜索成绩具有显著相关性。也就是说,学生具有了识别、判断和组织信息等更复杂的元认知技能,才能在健全性、融合性和整体绩效方面获得更好的搜索效果。先前的研究也表明,学生能够使用清晰的标准评价信息,往往在网上搜索活动中更容易获得成功[21],这与本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在基于网络资源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辨别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搜索信息时给予明确的指导。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关搜索主题的网站列表,为学生提供可靠的、有效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网站,或者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搜索的评价标准,如从信息的可信性和客观性方面进行评价。

其次,外显策略与搜索绩效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网页数目”“浏览结果时间”“略读时间”与“精读时间”等四个因子与搜索成绩显著相关。学生花越多时间浏览结果页面、或者略读网页信息,搜索绩效往往越低。可能是因为被试在开展搜索任务时没有获得任何指导,缺乏有效评估信息的技能。在这种情况下,搜索者可能会遇到信息超载的问题,需要花更多时间翻阅结果页面以确定下一步的访问目标,或者频繁打开多个网页快速浏览,在无法快速找到目标信息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变得不耐烦。正如Tabatabai和Shore[22]所说,不耐烦将导致学生在详细阅读信息之前点击更多的超链接,花更多时间浏览。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有目的的指导,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获取信息。比如,教师可以将有效的策略嵌入到搜索任务中,提供一个流程表按步骤指导学生的搜索行为。另外,本研究也表明,学生花较多时间详细阅读多个网页信息,会获得较好的搜索结果。可能的原因是被试选择与主题有关的几个网页后,仔细阅读、比较、评价、组织信息,因此问题的答案比较合理、完整。Brand-Gruwel等[23]人的研究也表明,有经验的搜索者比新手在搜索任务上花费时间要多,因为他们在搜索过程的初始阶段需要利用更多时间去定义问题。

最后,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外显策略的精读时间”“采用网页数目”两个因子和内隐策略的“评价”因子是预测搜索结果的主要指标,这一发现再次强调,学生花较多时间详细阅读、比较分析多个网页中的信息,对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Wopereis等[24]人提出,获得更好搜索绩效的学生倾向于使用更多的时间阅读网页信息。同时,本研究也发现,有些学生开展网络检索只是为了快速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检索到的信息,只是简单地复制粘贴挪用知识,没有分析和建构的过程,因此难以从检索到的信息中建构出新的知识和见解。英国著名的“The Google Generation”研究报告也表明,青少年过度依赖搜索引擎而忽略阅读,并且对网上的信息缺乏评判和分析的技术和能力[25]。因此,教师需要想办法激励学生参与网络搜索活动,强化学生对搜索信息内容的分析和对信息质量的评价。例如,Butler和Lumpe[26]建议,学生之间开展协作交互活动,会促进学生深入地评价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

五、结束语

本研究是在一个真实的网络探究学习活动情境中,探讨了学生常用的内隐策略和外显策略对在线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外显策略的“精读时间”“在所有浏览网页中回答问题采用的网页数目”和内隐策略的“选择主要观点”“评价”等因子对问题答案组织有显著相关性。但本研究还处于一个比较初步的阶段,未来打算从以下两个方面做深入研究:首先,由于信息搜索与详细阅读时间这个关键指标高度相关,有必要进一步考察信息的有效性、权威性和相关性等方面与详细阅读的关系;其次,本研究采用的外显策略似乎比内隐策略能够更好地预测搜索结果,这并不是说内隐策略测量方法不重要,相反,为了探求学生复杂的搜索行为,有必要将更多因素结合到量表中,如自我效能感、情感、先验知识等因素可以使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搜索策略。

[1]Chung J S, Neuman 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use for class projec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58(10): 1503-1517.

[2]Smith M, Hepworth M. An 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that may demotivat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taking project work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information literacy[J].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07, 39(1): 3-15.

[3]黄国祯,郭凡瑞,蔡新德.概念构图教学策略对国小学童线上资料搜寻能力及知识结构的影响—以自然课程为例[J].科学教育学刊,2009, 17(5):367-385.

[4]Walraven A, Brand-Gruwel S, Boshuizen H. How students evaluate information and sources when searching the World Wide Web for information [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9, 52(1): 234-246.

[5]Bilal D. Children’s use of the Yahooligans! Web search engine: I.Cognitive, physical, and affective behaviors on fact-based search task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51(7):646-665.

[6][13][14][15]Tsai M J. Online information searching strategy inventory(OISSI): a quick version and a complete version [J]. Computers &Education, 2009, 53(2):473-483.

[7][22]Tabatabai D, Shore B. How experts and novices search the web [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05, 27(2):222-248.

[8]Yang F Y, Chen Y H, Tsai M J. How University Students Evaluate Online Information about a Socio-scientific Issu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Epistemic Belief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 2013, 16(3): 385-399.

[9]Dimopoulos K, Asimakopoulos A. Science on the web: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navigation patterns and preferred pages’characteristics [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2010, 19(3): 246-265.

[10]She H C, Cheng M T, Li T W, et al. Web-based undergraduate chemistry problem-solving: The interplay of task performance, domain knowledge and web-searching strategie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2, 59(2): 750-761.

[11]Hwang G J, Tsai P S, Tsai C C, et al. A novel approach for assisting teachers in analyzing student web-searching behaviors[J]. Computers& Education, 2008, 51(2): 926-938.

[12]Tsai M J, Tsai C C. Information searching strategies in web-based science learning: The role of Internet self-efficacy[J].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2003, 40(1): 43-50.

[16]Tu Y W, Shih M, Tsai C C. Eighth graders’ web searching strategies and outcomes: The role of task types, web experiences and epistemological belief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1(3):1142-1153.

[17][20]Tsai M J, Hsu C Y, Tsai C C. Investig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online science information searching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strategies[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012,21(2):246-254.

[18]Sweller J, Van Merrienboer J J G, Paas F G W C.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8, 10(3): 251-296.

[19]Gredler M 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M].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5.

[21]Lin C C, Tsai C C. Exploring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scientific epistemological views and their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commitments toward online science inform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08, 30(15): 2001-2022.

[23]Brand-Gruwel S, Wopereis I, Vermetten Y. Information problem solving by experts and novices: Analysis of a complex cognitiveskill[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5, 21(3): 487-508.

[24]Wopereis I, Brand-Gruwel S, Vermetten Y. The effect of embedded instruction on solving information problem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 24(3): 738-752.

[25]刘亚. 将青少年纳入信息贫困研究视野:来自青少年信息行为研究的证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7):12-20.

[26]Butler K A, Lumpe A. Student use of scaffolding software:relationships with motivation and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008, 17(5): 427-436.

谭金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与计算机教育应用(yttjb@163.com)。

2014年3月30日

责任编辑:马小强

The Effects of Students’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arch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Learning Performance

Tan Jinbo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Based on the adolescents’ information searching strategies research review, the study discusses implicit and explicit strategies impacting on web-based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proposes the methods of guiding students to fi nd information resources.The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implicit and explicit strategies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since few factors are correlat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 fi cance. Selecting main ideas factor of implicit strategies has signi fi 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Integration indicator, and Evaluation factor has signi fi 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outcomes of soundness and total performance. Explicit strategies’ browsing results time and skimming time factors have signi fi 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searching outcomes.Number of adopting web pages and detailed reading time factors have signi fi 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searching outcomes.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detailed reading time and evaluation factors can signi fi cantly explain the outcomes of soundness and total performance, detailed reading time and number of adopting web pages factors can signi fi cantly predict the outcome of abundance and integration. 5 tabs. 21 refs.

Web-based Learning Performance; Problem Solving; Implicit Strategy; Explicit Strategy

G434

A

1006—9860(2014)09—0067—05

*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学习者网络信息搜索的行为特征及其策略建构研究”(课题编号:ECA130376)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网页因子策略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基于HTML5与CSS3的网页设计技术研究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影响因子
我说你做讲策略
基于CSS的网页导航栏的设计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