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日记 促学子深思
2014-11-28杨丽芳
杨丽芳
编者按:
6月6日,人民网报道称,2014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698万人,录取率达到74.3%。这是自1977年以来录取率第三高,录取人数最多的年份。入学率如此高,又让人想起了老话题——扩招。
对于扩招的动机,学界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扩招政策在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通货紧缩,失业率攀升的背景下出炉。最初起于一位经济学家在此背景下提出“教育拉动内需”的建议。
1998年11月,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他陈述5个理由支持大学扩招: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建议很快被有关部门采纳,基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四大目标的高校扩招从此进入正轨,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幕。
许多分院、分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民办高校也逐年增加,许多综合类大学也增设了热门专业。如此扩招,真的能保证教学质量吗?
让我们来看一则教师日记,希望从一线教师的感受中能引起我们中学生的注意。
一个中学教师对大学的思考 张万礼
2011年9月9日 阴
暑假期间,几个在大学读书的学生来看我,他们是去年考入大学的,谈话中他们述说了心中的苦恼。原来,他们虽然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是本科,但实际的情形却大不一样,他们上的是本科B线,也说是说,这部分学生是多交了一笔学费才上的本科。来到大学后,有的学校条件简陋,有的师资配备不齐,资料不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一所大学,本科A线的学生且不说学费低,就连设备、条件也比他们好,学生的学习氛围比本科B线要强得多,两处一比,相差很多,他们很后悔,高考时没能多得几分。
的确,从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全国各地掀起了办大学的高潮。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有的干脆几所规模不大的中专和大专合并升格为学院或与名校联姻,办所谓的xx分校。高考升学率直线上升,由八十年代初期3%(注:当时指的是大、中专)上升到现在的70%左右,目前,广东省东莞市已达到90%以上,也就是说只要你参加高考,几乎就可以上大学,真的圆了中国百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当然,这大学不是白上的,分数不够(美其名曰B线)是要交一笔可观的银子的,实际上是家长多花几万元,将子女送进了大学,家长高兴,孩子终于考上大学了;学校满意,堂而皇之收取了大把的银子,皆大欢喜,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讲,叫“双赢”。可这些学生在校的情况又如何呢,由于这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本身的素质就不高,来到拼凑的所谓大学(三流、四流大学,有的甚至是垃圾学校),根本就缺少学习的氛围,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加上所开设的课程知识陈旧,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没有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毕业后很难与一、二流大学的毕业生竞争。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局面。可我们的大小企业缺少大量的实用型人才。难道我们不能将办三、四流大学的钱用在办实用技术学校上吗?让在高中学习中等以下的学生都参加职业技术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充实到各个行业中去,或办实体,都能在社会立足。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国家缺少的不是大学生,而是缺少技术工人。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的“技工荒”已经喊了好几年了,到2010年,广东全省需要技工1157万,预计缺口高达180万。一边是实用的人才稀缺,一边是握着高学历文凭的人严重过剩,这样的咄咄怪事不难使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出了问题,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严重不合理,高校的办学方向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从新兴的IT产业到传统的机械行业,高质量的技工都是十分抢手。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就业率比一般大学的就业率高得多。西安、上海、北京等地的职业学校学生,由于有了一技之长,毕业很快就被用人单位争先录用了,而且收入不菲,有的比研究生的收入都高。如调酒师、服装设计师、美容美发师、厨师、形象设计师等。因此,这些城市出现了家长让孩子高中毕业直接读职业技术学校的现象,这是观念的转变,也是很务实的做法。与其上三、四流大学,不如学一技之长,淡化高考,让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国家的就业压力减轻了,家长也不用为孩子的就业发愁了,缓解了社会矛盾,于国于民都有利。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一种情况值得深思:现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上不起学。据报道,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的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7年的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2005年的1000元以上;再加上吃饭、穿衣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在万元左右,4年就是4万多元。去年我国农民年均收入是3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农民14年的纯收入(有的说是35年的收入)。为了一个孩子的教育费用,父母披星戴月、东拼西凑,同时打几份工仍然很艰难。教育致贫已经成了困扰我国普通百姓的大问题。
二是上得起学的学生考上大学的就不会回到自己贫穷的家乡。人才流失,农村会越来越落后,造成了恶性循环。我们的农业大学、林业大学、医大应重点培养一些农村的孩子,就像过去搞的“社来社去”,让培养的人才再回到家乡去创业,去改变家乡的面貌(当然政策要跟上)。
大学变成产业化,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广东东莞市第十中学
扩招政策出台至今已有10多年,公众对此的议论仍然很多。不过,扩招政策的实施已经放缓。但当年的扩招建议者表示,扩招政策实施过程中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建议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首先,我的建议是3年扩一倍,结果是6年扩了超过5倍;第二,关于助学政策的配合,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制度显然在过去没有得到重视;第三,教育改革的与时俱进,在高校扩招的同时,教育改革没有跟上,造成高校毕业学子非社会所需人才,这在我看来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核心问题所在;第四,我主张好学校多扩,差学校少扩,但结果却并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