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2014-11-28王桂泉

党政干部学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发展生态文明

王桂泉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思想成果,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形态。以往在理论研究中存在一种倾向,离开生态文明来研究人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生态环境既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只有在生态文明中考察和思考人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推进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问题,真正实现人和社会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11-0019-05

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与社会是否能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前提。研究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及其关系必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进行。因为人与社会是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社会的人,生存和发展都要受一定生态系统状况的制约;作为人的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离开人的发展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发展。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必须以社会为根,离开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离开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人的自由度和主体性不可能提高,而人和社会共同发展只有在生态文明发展中才能得到完成。

一、生态文明使人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

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一生都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理论追求,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初期,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发展的历史考察,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并把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人类思想发展史看,马克思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但只有马克思才使得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获得了真实的历史内涵。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反思者和批判者,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所塑造的生存格局和制度安排中日益陷入片面化和物化的命运,人因此丧失了自主性和目的性,而沦为外在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是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依靠自然而生存和发展,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自然界的有机体,人类活动必然受资源、环境、生态状况的限制,必然受自然发展规律的控制,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不能随心所欲,而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以可持续的方式改变自然,使自然成为人所创造的历史本身。人与自然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既是人作用和改造自然界,使人自然化的过程,也是自然界作用和制约人,自然界发展规律被人类认识、掌握、利用,使人自然化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历史是人的真正自然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因此,马克思不仅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而且从人和社会的关系上规定人的发展范畴。他认为,“人的发展”中所讲的人,包括个人、集体和人类,但主要不是“集体”,也不是“类”,而是每一个个人。因为,社会和人类是由每个人所构成,个人是社会和人类存在的基础,如果脱离个人,社会和人类存在就失去了基础。同样,不可能有离开社会和人类而孤立存在的个人,个人只有在社会和人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1]但是,在以往实践中,常常以牺牲个人发展为代价换来社会发展。在资本主义中,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对立或分离状态,社会的发展是通过最大限度地损害个人的发展才取得的。因此,马克思力求寻找一种新的社会来克服这种对立状态,使社会发展“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这种新的社会被马克思称为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还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一方面,从物质产品的维度,强调物的发展、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按需分配的原则;另一方面,从人的发展维度,强调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里,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范畴重点是讲个人的发展,而不是“类”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社会,共产主义的本质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自由社会形态。对此,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这里强调的是个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前提,个体的解放才能使社会真正得到解放。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人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的决定因素。人作为劳动者,使对象化的劳动产品不仅凝结了劳动者的知识、智慧和能力,而且还凝结着劳动者激情、情感和意志等主体因素。一般来说,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与对象化的劳动产品基本是一致的,劳动者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劳动产品发展状况,可以说,人的生存和发展水平决定劳动产品的发展和实现水平,人的发展程度越高,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就越丰富,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就越好。

客观世界是由自然、社会和人三部分构成。在客观世界中主要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个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考察和思考人的生存和发展,不难看到,人的全面发展要在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使人在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克服极端人类中心主义那种把自然仅仅看作是征服和改造的对象的观念,克服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傲慢自大,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追求征服自然和主宰自然的做法,把人作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应自然,就是要求人应当采取与自然相适应的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即使人的发展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也要坚持从自然环境的整体出发,考虑人类的当前和长远利益,立足自然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顺应自然发展本性来从事开发利用自然的各项生产活动。保护自然,就是说人是属于自然界,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生命,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必须像以“人的尺度”来保护人类自身那样,以“物的尺度”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基础的文明,它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各种生产活动之中,使人在宜居的生活空间和经济社会生态良好的环境中存在和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开创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生态文明使社会发展成为人的发展的前提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的发展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社会进步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实践作为全部新哲学的基础,从实践出发,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进而把抽象化的自然人变为具体的社会的人。他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综合作用的结果,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生产和创造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是人的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他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一切人的发展。”[3]马克思用社会的人代替自然的人,用社会关系代替自然关系,强调人不但生活、工作离不开社会,人的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也离不开社会。只有社会的全面进步,才有人全面发展的可能。当年马克思以人创造的艺术对象为例,说明人与自己创造对象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4]29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为主体生产对象”与“为对象生产主体”二者是同一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象化的客体不仅作为活动的结果存在,而且还作为主体活动的能力存在。例如,人听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培育特有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人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养成特有的文化兴趣和道德情操。可以说,人的活动能力和本质力量,是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实现的。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得越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越高,人自身的发展也就越全面。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为基础。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决定人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只有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关系和人的关系的进步,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并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历史发展证明,当人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还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就根本无法实现。

人是文化的存在,因为人不但有自然界的生物属性,还有人类社会的文化属性。文化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精神存在,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以高度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也要以高度的精神文明为基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能使人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上形成共同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为人的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具体要求。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能使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以全面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繁荣,满足人的精神文化日益增长需要,丰富充实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体现。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与人民根本利益实现过程的具体历史统一。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连接、相互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不仅是物质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也是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的主体,保障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发展中使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得到充分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人民各种利益不断得到满足和实现的过程。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依法参与公共生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从根本上保障和实现人民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民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实现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当人类进入21世纪,人与社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深,人类的存在和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费、过度竞争、过度排放、过度追求,致使生态环境的破坏从小规模演化为大规模,从地域性演变成世界性,从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生态危机所呈现出的扩展态势,使人类社会深刻感受“生存不安全”和“生态风险社会”的来临。生态危机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威胁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危机。因此,今天研究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问题,就不能仅局限于问题的本身,而应当把它放到生态文明发展中进行,把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发展结合起来,拓展和深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在建设生态文明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链接、相互促进的。如果离开人的全面发展谈社会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同样,如果离开社会的全面发展,抽象的谈人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在以往理论研究中存在一种错误倾向,人们经常用社会发展涵盖人的发展,或者用社会发展来替代人的发展,认为社会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发展,更多的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来讨论和研究,也就是说把人的发展作为手段意义、工具价值来讨论和研究,致使把作为目的意义和价值目标的人的发展问题忽视了、遮蔽了。因此,人们有意无意地把发展片面理解和归结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归结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这种认识在实践中的结果就是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看得比人的发展更为重要,以为只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了,人也就随之得到发展了。事实上,把发展简单归结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绝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真正本义,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曲解和误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同一的历史进程。在良好的生态坏境中,解放和发展物质文化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这里,需要特别明确指出的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二者之间不是包含或替代的关系,而是互为基础、条件的关系,是同一历史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要求人们不但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规律,更要注重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二者之间辩证运动规律,并以此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是一致的,人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程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既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包括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是指人民群众,也是指每一个个人。这里的“本”不仅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每个人的根本权益。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不仅要把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而且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置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从生态文明的高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阐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生态文明作为单独部分进行阐述,突出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经济建设要搞上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要搞上去,只有这样,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江泽民曾经说过:“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这一论述对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正确理解人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生产方式所有制的发展形式,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提出人类社会的五种所有制发展形式:即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产阶级所有制以及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十年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结概括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时,结合对东方社会历史研究取得的成就,以生产方式的性质为依据,考察和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并看作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几个主要经济形态。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充分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一思想通常被概括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五形态说”。“五形态说”这种划分方式侧重从生产方式的性质界定不同社会的性质,从生产力的高度揭示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内生动力。

另一种是主体形态的发展形式,几乎在提出“五形态说”的同时,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关系维度,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手稿中,把人类社会的依次演进发展概括为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马克思这样写道:“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4]104在这里,人的发展,从前资本主义人的依赖关系,到资本主义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共产主义的“自由个性”的依次历史演进,通常被概括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三形态说”。“三形态说”划分方式侧重以人的发展程度为尺度来衡量社会发展的水平,进而说明社会发展的程度。这一思想在《资本论》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阐述,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分析,认为直接的社会关系、物化的社会关系、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一致性。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不能“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人对立起来,”个人生命的表现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确证。所以,不能把社会发展仅仅看作是经济的发展,如果缺少对人的发展的现实观照,缺少人的激情、热情强烈追求的社会,必然导致重物质追求轻人文关怀的畸形社会。必须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统一起来,并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都要在生态文明中发展,都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种生命体的共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最终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24-12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4.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彭 坤

猜你喜欢

社会发展生态文明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