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中首脑会谈与“语言的魔法”

2014-11-27野岛刚

新民周刊 2014年45期
关键词:靖国神社首脑钓鱼岛

野岛刚

外交文书往往被人称为“语言的魔法”。

在本次APEC会议上举行首脑会谈的3天之前,日中两国公布了《中日四点原则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它的出现,令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魔法”的重要性。

从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图片和视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愠怒的表情”会见了安倍首相,并对后者的话语充耳不闻。作为一名日本人,自然感到不悦。但要知道,两位领导人的握手与会谈终究只是一种姿态。本次APEC会议中的日中首脑会谈,实质上在双方发表四点原则共识时就已结束。

我认为,概括四项原则共识,其主要内容就是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稍退一步,中方则在靖国神社参拜问题上略微让步。

但总体来说,这不过是临时的停战而已。在国际关系中,总会存在一些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解决的难题。这时,唯一的处理方法就是相关各方静心忍耐、不言放弃,做到不急于求成,而是静观其变。这样一来,情况有时就会慢慢发生改变,或者出现新的解决方案。比起争得两败俱伤,不如大家都忍一忍的好——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具体来看,《共识》中写道:“双方认识到围绕钓鱼岛等东海海域近年来出现的紧张局势存在不同主张。”对于这段文字,日中双方各有自己的解释,但它确实提到了一些以前没有提过的事情。另一方面,对于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政治障碍达成一些共识。”但文中并没有提到具体的事项。

在日中首脑会谈的前提条件——钓鱼岛与靖国神社参拜问题上,双方看似各自退让了一步,按照本国的利益解释着《共识》中表述模棱两可的地方。两国在制订文书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

但我希望大家了解的是,本次的《共识》并不是正式的外交文书。外交文书在国际法上会被视为一种约定,双方负有履行的责任,但《共识》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话虽如此,两国达成了共识也是事实。因此,此文书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履约的一方会可能失去国际社会的信任。

《共识》公布之后,中国改变钓鱼岛问题现状的难度增加了,而安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也会受到牵制。但是,它并不能对双方的行动产生决定性的约束作用,更像是一种绅士协定。

在4个项目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有关钓鱼岛的共识中的“认识”一词了。在汉语版与日语版的文书中,都使用了“认识”这两个汉字。由于词义与用法方面存在诸多解释,所以此词很少被用在外交文书之中。然而,在本次极为敏感与微妙的问题上,它却变得相当好用。

比较日中两国各自发布的《共识》的英文版译文就会发现,日方将“认识”翻译为“recognize”,表示主观立场上的“知晓”,而中方则将其译为“acknowledge”,表示对客观事实的“承认”。也就是说,中方的英文译法比日方带有更多积极的意味。由此,可以窥见双方在制订文书时的激烈交锋。

在汉语中,“认识”一词带有“承认”的语意,而在日语中,却只停留在“知晓”的程度。也正是因为本次的文书不是正式的外交文书,所以才能存在这种暧昧之处。如果是正式的外交文书,即使是翻译成外文,也不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顺便一提,当年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在台湾问题上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立场”,其语意要比“认识”更进一步。但即使如此,周恩来总理还是并不满意。但是,出于两国关系前进的大局,他最终接受了这一点。

我看,钓鱼岛与靖国神社参拜问题都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难题。也正因为如此,日中两国的外交当局似乎是选择通过“语言的魔法”来达成短期的“休战”。但是,这个魔法的效力到底能维持几年,几个月,还是几天,是不受任何人控制的。这也可能是它最大的弱点吧。

猜你喜欢

靖国神社首脑钓鱼岛
世界女首脑
解析韩国谈话类综艺节目——以《非首脑会谈》为例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钓鱼岛问题溯源
麻生暗示不参拜靖国神社
钓鱼岛主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