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力转移中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2014-11-27张滢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职业教育

摘要:近些年,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劳动者文化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发展对农村现代化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合格劳动者的教育。在劳动力从农业大规模转向非农业的先行趋势下,发展职业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力素质,这也是稳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关键。本文主要根据劳动力转移服务这一宗旨,探究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 职业教育 人力资本

劳动力转移主要是“随着现代化工业部门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步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的过程”,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普遍现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今后十五年约需转移2亿左右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建设中。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且素质较低。劳动力转移的实现要求与劳动力素质偏低的矛盾就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就如何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为推动劳动力顺利转移提供服务支撑,已成为职业教育机构实现自身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

1 职业教育在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意义

1.1 职业教育是增强农村劳动力向更广阔的领域进行转移的基本保障,也是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后职业稳定性和收入增长的重要保障。统计表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没有专长,多数人很难在城镇中找到合适工作。同时他们较低的文化水平又决定了相对保守的思想意识,期望收入也较低,对转移到城市缺乏信心,难以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对转移入城市的愿望不强烈。而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因获取了一定的法律和专业知识、技能,能够自觉克服传统的流动观,其社交范围、视野都将会更加的广阔,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也会增强,从而实现自我的欲望会更加地强烈。这种高效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将成为增强社会系统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1.2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素质以及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相对普通的教育更具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职业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直接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和应用型人才,以此使各类型各层次的专业人才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使人力资源构成一个知识技术结构合理、高效率的智力群体,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总体需求主要起到调节平衡供需的作用。职业教育是社会劳动力的蓄水池,当劳动力总体呈现供大于求的时候,职业学校可以通过扩大招生、提高层次,并通过减轻就业压力等方法蓄积人才;当市场上缺少某方面人才时,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快速短期专业培训,迅速补充人才。

1.4 职业教育只有通过不断培训,教给从业人员新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知识技术,才能减少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平衡的风险。也只有通过职业教育的培训才能使农民工转移,促进了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还能为城镇二、三线产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够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问题,又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2 我国劳动力转移和职业教育的现状

2.1 劳动力转移规模

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率达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另外文盲占农民工总数的1.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4.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1.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8%。外出农民工和年轻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93.8%,明显高于留守农民工。

2.2 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①向农业内部转移。所谓农业内部转移,是指从种植业向林、牧、渔业转移。这种转移虽然没有突破大农业的界限,发生质的变化,但由于我国林、牧、渔等部门尚可容纳大量的劳动力,此类转移使农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达到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因此有学者认为向农业内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是我国下阶段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②向乡镇企业转移。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渠道。据相关调查,2000年我国乡镇企业数量达到208.47万个,职工人数也达到1.29亿人,占全国乡村从业人员的26%,增加值27300亿元,占全国GDP的30.5%。其中,乡镇企业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农业经营的内容转向深加工、精加工,这些环节将吸收一部分的劳动力;二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产业链,如运输业、销售等环节也可以吸收一大批的剩余劳动力。然而就目前发展来看,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资源处于劣势,经济效益也直线下降,市场竞争力衰退,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上也迅速下降。

③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主要发生在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出现了劳动力结构性不足的现象,于是每年都会有数以百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向这些地区涌进,出现了所谓的“民工潮”。

2.3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十二五“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规划下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存的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整体办学条件差、模式落后、专业设置僵化、教育质量差、教师队伍不稳定、学生就业率低。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①高、中等职业教育中出现的供大于求是社会供给大于个人需求。但这种供大于求是一种假象,事实表明,职业教育院校来的报考人数仍然低于招生人数,且新生报到率低。

②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使我国许多地方普遍缺乏由政府资助的、能够廉价地向移民提供基本职业教育需求的教育机构。加之近年来普高热急剧的升温,同时国家毕业生分配政策的改革和就业困难等因素都给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使得很少有人愿意去开发农民职业教育。因此现行的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真正具备从事现代工农业生产和其他行业的职业技能。

3 职业教育为劳动力转移服务的对策

3.1 政府应转变观念,将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高度

转变“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机构减免经费、农民适当分担”的思想,设立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养专项资金,建设职业教育、技能的实践和学习基地,培训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师资,鼓励并支持初中毕业生进入到职业学校或培训结构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政府应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助学制度,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形式,减免贫困学生的学费,并适当给与其生活补贴。

3.2 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实行多种“准入”制度

要打破职业教育的二元结构,可以通过全面开展城乡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行“城乡联姻,省、市、县三级合作办学,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服务”,把城市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模式和经验在农村推广,将城市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延伸到县以下;把县、乡级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扩大到县、市、省以外,落实“职业准入”和“城市准入”制度,帮助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顺利实现较高质量的就业和落户。

3.3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①在培养方向上,要立足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农村社会转型所呈现出两大主要特征分别是:一是农村城镇化,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二是规模、效益、特色,有机农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要重新树立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主要培养脱离农村去城镇里经商的“创业者”,兼顾培养“新农民”。

②在专业设置上,要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农”的需要。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认真研究工业化、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及其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了解市场就业信息和社会用工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设置,确保能够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 “离农”的需要。

③在办学形式上,应灵活多样。形成多形式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在教学管理上还应该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进学分制和选修制。对于学习期满、学分合格的同学,学校应该颁发相应的培训结业证书。

④在教学内容上,应以职业岗位能力和道德法律意识培养为核心。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主要重视的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就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在教学内容上也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重视岗位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法律教育和心理咨询,以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从而增强求学者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能力。

3.4 加强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①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这样才能够进行有目的性的设计职业,以此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学生在双向选择中的主动性和适应性,形成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学习有基础的良好局面。

②以促进充分就业为目标,加强与用人单位及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学校应该主动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便于能够及时掌握各地各行业的劳动人事制度、就业政策以及就业领域发展和人才供求信息等情况,以此建立起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衔接机制。

③加强政府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建立在职业介绍机构上的,以县级职业介绍所为主要依托,形成县、乡、村三级劳动力服务网络,同时开展好县标、市标和省际间的劳动需求信息交流等,以此形成省区间劳动协作横向网络的发展,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以及职业介绍和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真正扩大地区间、城乡间和国境外劳动力的流动量,以此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真正促进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和管理,定期对专业出去的人员进行走访,并搞好跟踪服务,并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等,防止已转移的人员大量的回流。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

[2]倪彬,倪玲.对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5(04).

[3]邓玲.浅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

[4]王德文,蔡昉,张国庆.农民工的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英文)[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0(03).

[5]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

[6]张军.论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职业技术教育,2010(28).

[7]杜睿云.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09).

作者简介:

张滢(1983-),女,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经济贸易系,国际商务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和国际商务研究。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职业教育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