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4-11-27周旭东丁莉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分层次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

周旭东 丁莉

摘要:随着高考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日益突出。为了切实贯彻“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让每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从而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在现行班级组织框架下推行班级分层教学十分重要。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分层次 方案

本文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为实验学校,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在前期调查了大量分层教学可行性数据的基础之上,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和该课程的的教学经验,实施了分层次教学方案。

文章在剖析当前实施班级分层教学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行为偏差、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等现实障碍的基础上,抓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班级管理、转变教师观念、安排教学设施等方面的要素,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互动、积极争取学校支持、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分层教学的整合等对策措施,保障分层教学有序,高效开展,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学习效果差异大。现阶段计算机知识在中小学进行普及、实现扫盲,但因为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各中、小学的要求不一样,导致学生的起点差异大。有的学生由于兴趣所在,对于某些不需要特殊实验手段的课程,超前学习、超纲学习,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也大。再则,学生的潜质和个性也有差异,例如,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强,理论学习效果较好;有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好,动手能力强,由于成功的刺激来源不一样,反馈于学习动机,不仅学生之间学习动机强弱有差异、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方面其学习动机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不均衡发展。

目前,我们院仍然是实行班级授课制,以行政班教学为主,由于上述差异的存在,如何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度很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难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行分层施教,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能力相近,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兼顾大多数学生求知的需要,有利于老师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由于班中的优势和弱势差距不大,处于弱势的学生通过努力存在着从弱势进入优势的可能,便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的竞争,改善学习效果。从专业教育来考虑,进行分层教学应该是可行的。

2 分层教学的实施规划

2.1 指导思想

为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入学基础,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意愿和不同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的计算机教学需求,依据“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分层优化、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2.2 分层教学的培养目标

按照“分层次、分类型”的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与进度的控制,授课方式与深浅度的变换,创立教学评估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自由、和谐的发展,使学生可以各尽其能,各有所获,主动地获取知识,努力使所有的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 分层教学的解决途径

在目前的情况下,学生已经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在实践中我认为,比较好的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策略应该是实施差异教学。

3.1 具体分层方案

根据现有学生特点和专业招生人数,在现有的教学班的基础上重新组合出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别的教学班实施差异化分层教学。

分班方法:教学实施之前,即课程行课之前,首先采用与省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考试程度相当的考试对学生进行测试,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将各班级成绩排名前5名的学生抽取出来,归入形成新的教学班级A类班级(提高班);其余学生按照原教学班级不变,称为B班(基础班)。

A、B两个类别学生采取按类别以不同的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其中组合的A班学生规模控制在40-50人之间,如果原班级人数低于35人,为了保证班级人数不低于30人,将不抽取学生加入A类班级。此次,采用试点的方式,从各班中抽取建立两个A类班级(提高班)。

3.2 教学内容安排

B类班级是以基础为主,结合教材重点讲授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基础内容,需要学生在初高中计算机知识的衔接基础上,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必修模块的学习。

A类班级的学生由于是选拔组建的,这部分学生在高中时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对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软件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对于这部分的学生考虑在原有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注入一定的实用技巧,在课堂中加以一些新的计算机知识,比如:网页设计、Photoshop、Flash等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得以扩充。

A、B类班级采用相同的主体教材,即《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课程的主要授课教材,B类班级根据需要辅以教学模块上机指导讲义,A类班级在B类班级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由任课教师选择一定的辅助教材,制作相应的授课讲义,给学生补充新的知识点。

A、B类班级制定不同的授课计划,教师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各有侧重点,使各层次班级的学生在学期末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

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结合A、B班各自的特点,B班以基础为主,A班在基础内容之上添加一些兴趣性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具体授课内容,详见表1:A、B班授课情况表。

3.3 分层教学的授课模式与考核

上述分层教学课程设置的思想,需要在教学模式与考核方法上也作相应的改革。

①教学模式

理论课:一般在教室进行。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的理论基础或概念部分,少量演示应用软件,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知识的逻辑结构方面。

实践课:一般在机房进行。教师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详细给出完成项目的每一步骤,规定基本要求,同时对于B班的学生,老师多以基础操作熟练掌握为主,而A班的学生,老师将以启发为主,多结合教学软件,通过实操课,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自学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完成案例的实践中直接获得成功的刺激,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B层学生作业应以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为主,A层学生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这样可使A、B层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②考核方式。传统的仅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去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显然不适应分层教学的要求。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不多,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对于A模块的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考核的方法上,增加了开放性的上机操作题,利用测评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知识点的运用上。

从学科的角度和教学效果看来,分层次教学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授是一项深入而持久的工作,对于我校开展的分层次教学,其改革的思想应是“以学生为本”,尽可能地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它不仅根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差异化教学,而且使课堂更具有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我院对于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探索。当然,打破原有的行政教学班,对于排课,是一个新的问题,需要学院的支持和统一安排。此外该课程分层的方法、内容的选取、授课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还有许多可探讨的地方,为此,还需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刚,周保平,高贤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计算机,2013,11:39-41.

[2]向伟.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02:119-121.

[3]李长勤.新课程背景下分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于立新.论分层教学之利弊[D].首都师范大学,2005.

[5]周香英,胡声洲.《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实施方案的探讨[J].科技广场(管理科学),2006(12).

[6]张森.论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今后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5(10).

猜你喜欢

分层次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
探讨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分层次教学法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