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应强化实践教学与课程改革
2014-11-27陈显明
陈显明
(肇庆学院 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大部分高校在校生和招生规模都在逐年递增.1990年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计划为60.89万人,到2012年已经增加到685万人,录取率约为75%.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也在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已经由1997年的1 862.5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万亿元,增幅近10倍,教育经费首次占到GDP的4%.诚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不断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旨在探索我国的教育改革之路,不断提升教育效果,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伴生着许多问题,比如多数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并未与之同步增长,从而导致学生的人均资源占有率呈现严重倒退的趋势,造成教学质量相对退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究的课题.
1 高校扩招对素质教育带来的冲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国力不断增强,我国的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化.各高等院校纷纷开展扩招,1990—2013年全国高校本科招生人数的统计情况见表1.从表1可知,2013年高校招生人数是1990年的11.53倍,1990年如果有1名学生可以上大学,现在则变成11.53名学生可以上大学.1998—2013年考研人数与录取人数的统计结果见表2.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是1998年的9.29倍.数据映现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得非常迅速,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和素质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表1 1990—2009年全国高校本科招生人数统计表[1]
高等教育在大力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同时,也面临着教育质量滑坡的问题.目前,在社会上存在一种共识:如今的大学生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相对差一些.现在的学生厌学情况严重,作业普遍存在抄袭现象,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请人代为捉刀之事屡见不鲜,学术造假也愈演愈烈.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可知其诱发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电子时代在使信息传递更迅捷的同时,也为学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提供了便利,物质文明的提升让一些人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的不乐观会让学生陷入深深的迷茫.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对高等教育形成巨大冲击.其突出体现在高校在校生的人均资源占有率大幅度下降.很多高校的学生总量增加了,但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未能与之同步发展.表1数据显示,2013年的本科招生人数是1990年的11.53倍,但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很难达到同等比例的增长.比如肇庆学院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2007年学生人数为800余人,2013年学生增加到2000多人,但仪器设备基本维持原样.前些年上实验课时,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而现在实验分组进行,其原因是仪器设备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均等,一些学生甚至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此外,学生在做毕业论文与设计工作时,以往一位导师指导2~3名学生,现在人均指导10余人.以笔者所在的二级学院为例,这几年每位教师都要指导十几名学生撰写毕业论文.2009级机械专业招了280多名学生,而导师只有10余位,每位导师要带二三十名学生.仅为他们寻找适宜的选题就非易事,更何况平时还要耗费许多精力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很多导师掌握的经费非常少,在进行一些实验或模型制作时因缺乏经费支撑而无法开展,这使学生技能的培养严重受限,许多设想都因无法实施而成为一纸空谈.
表2 1998—2009年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与录取情况统计表[2] 万人
本科生的状况如上所述,研究生教育也有类似情况.研究生的大范围扩招,使硕士生导师人均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也日趋增多.特别是名气大的研究生导师,所带研究生更多,一些院士仅指导博士生的人数就达两位数,再加上几十名硕士生,导师根本无暇也无力全面指导,最终只能是博士生带硕士生,硕士生带本科生.这使得本科生或硕士生接受导师面授的机会少之又少,更别奢望时常聆听导师教诲了.由于导师人均指导学生太多,造成生均资源的配给量严重匮乏.特别是科研课题,过去由一名学生做的,现在常常由好几名学生一起做.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训练力度,抑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特别是博士生带硕士生时,大部分工作是博士生在做,硕士生只能按博士生的思路进行工作.一些硕士生直接从博士生那里拷贝数据,以应付心态交差了事,根本得不到有效的科研训练.长此以往下去,必将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高、精、尖人才.
过度扩招对高校学生而言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毕业生增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就业和生存压力.为应对这种压力,他们往往过早地融入社会,很多学生把大量精力花费在学习礼仪、社交及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方面;也有一些学生热衷于“考证”,各种技能证书考了一个又一个.由于在其他方面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过多,本末倒置,导致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用心不足,用力不够.通信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学生能够掌握海量信息,从而让其知识口径变得宽广,但同时也易造成其知识深度不足.当代大学生有一个共性的显著特点,就是对技能性知识的兴趣远胜于学术性知识,这也是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欠缺的原因之一.
2 课程体系改革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
学生的培养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而培养目标又与课程体系的设计息息相关.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表现为“学科本位”,主要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现有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各学科知识的相关性,按先后顺序开设教学科目,与学生经历的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一致,但它在知识深度和层次方面更具有延续性.“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在于容易导致学生专业理论扎实而职业技能不强,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人才培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要为依据,要努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使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肇庆学院这几年为满足本地区对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扩大了师范生的招生比例.为适应这一变化,课程体系也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增加了高等教育、教育心理学、教师法等课程.这样培养的学生既能满足本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又能降低学生的就业压力.此外,高校也可以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培养要求进行课程调整,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顺德有个企业“宝龙达”,就希望肇庆学院机电专业增设一些与轮机相关的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若到该企业工作则很容易进入工作状态.
一些高职院校为应对毕业生职业技能不强和“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够用”原则.吴尚纯[3]对机械专业提出一个改革方案,其中一条就是“整合、精简课程,实现模块式教学”,对传统机械制造理论课程进行整合和浓缩,在此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软件应用等高新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精减一些重复交叉的知识,删除过于烦琐的理论推导,以直接掌握结论并能应用为目的,剔除高难度的技巧性习题,精简教学,减少课程科目;强化专业手册的利用,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保持工作流程的完整性,进行模块教学.把原有的机械制图、autoCAD、Pro/E、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工艺、机械零件、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刀具、夹具等十几门课程整合为如下3个教学模块进行教学:机械制图及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这3个模块适用于描图员、绘图员、机械设计人员、工艺设计技术员、机加工操作人员等所从事的相关工作岗位.
3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学生培养方案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分为很多种类,理工科理论课时一般都安排有相应的实验课;必修实践课更是多种多样,如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其必修实践课包括军事技能、劳动技能、测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金工实习、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实践活动在总的教学计划安排中所占权重很大.表3为2006年肇庆学院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将27周的必修实践课按25%的有效实践时间折算,必修实践课程总量为1 134学时,则实践教学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达到40.4%.这一比例是相当高的,只要所有实践教学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培养合格毕业生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表3 2006年肇庆学院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表
在诸多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可以安排理工科学生见证现代化大生产,使其专业知识得到真实体现.让学生进入生产第一线,可以使之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融合,将理论知识在生产实际中进行消化解读,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提前做好准备.实习基地的挑选对于生产实践是一个关键环节,要尽量选择设备品种齐全多样的大型制造厂作为实习基地,如洛阳一拖集团、洛阳铜加工厂等企业就是比较有名的理工科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基地既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全面的验证,又可以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许多高校由于实习经费不足,生产实践这一环节没能很好落到实处.比如,一些高校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实习.对于一些社会活动能力较差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到实习单位并非易事,很多学生因此并未真正进行实习,只是随便找家单位盖个公章回来交差而已.这种实习方式未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得到有效培养,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无丝毫益处.
4 结语
在新形势和新条件下,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其中的关键一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将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此外,要对学生加强择业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不要“高不成,低不就”,避免出现用人单位有人才需求而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工作的错位局面.
[1]百度文库.历年高考和录取人数统计及2013年度录取预测[DB/OL].[2013-05-28].http://wenku.baidu.com/view/de13fa83 daef 5ef7ba0d3cf5.html.
[2]中国考研网.历年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比例统计[DB/OL].[2013-11-05].http://www.chinakaoyan.com/info/article/id/37483.shtml.
[3]吴尚纯.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基础课程改革方案[J].教师,2009(1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