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五虎平南》谈广西历史文化

2014-11-27雷达

文史春秋 2014年10期
关键词:平南狄青五虎

雷达

以广西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小说很少,清代章回小说《五虎平南》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个方面的空白。虽然《五虎平南》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去判定侬智高起义的性质,并把这个事件编成魔幻神话,但书中不乏广西风物,其中反映的广西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值得一窥。

求援遭拒绝,英雄无奈成草寇

《五虎平南》的作者站在北宋朝廷的立场上,把狄青等人描述成维护统一的英雄,而称“交趾侬智高作叛,举兵犯界”。这是有违历史事实的。《五虎平南》通过广西木偶戏、邕剧、采茶戏等地方文化载体的长期传播,影响很大,因而,有必要还原该历史事件的真实面目。

侬智高生于北宋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后随家族长期活跃于广源州(今广西靖西、田东一带)。他的父亲为宋朝广西边境上的一个部族首领,经常被交趾(今越南北部)欺压,上书要求宋朝廷支持却遭到拒绝,后被交趾人杀害。

侬智高继位后,为摆脱交趾的控制,派遣使者到邕州(邕州治为今南宁市),请求宋朝给他一个挂名田州刺史,以方便对付交趾。朝廷斥责他为交趾叛徒,“却而不受”。不久,侬智高又到邕州请求宋朝给他一个官号,怎么小都不计较,只要有一件官服穿就可以了。这时,广西转运使萧固进谏宋仁宗赵祯“赐一官以抚之,且使抗交趾”。宋仁宗仍然不答应。侬智高又一次被拒之门外。皇祐二年(1050年),邕州指挥使亓赟私下答应侬智高的请求,并上报朝廷,结果被朝廷以妄许侬智高朝贡,为国生事为名罢免职务,降为都指挥使。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敢为侬智高说话了。侬智高并不气馁,愿意“贡金千两”(比广西当时的贡金多一倍),请求宋朝准许在邕州边界设立圩场互市,以利于地区的物资交流。

北宋朝廷三番五次地拒绝侬智高归顺的原因,得从宋朝的边疆危机说起。宋的北部长期有辽、西夏、金的侵扰,相对而言,南方交趾的进犯就弱了很多,但问题依然存在。

宋太宗时,出兵讨伐交趾黎桓,虽然宋军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因为大批将士死于炎瘴疾病,军队人数锐减,迫使宋军迅速北撤,黎桓对广西的威胁并没有得到解决。这场战役使宋朝对南疆的气候望而却步,最终改变了宋朝廷对交趾的态度。雍熙二年(986年),宋朝对黎桓改伐为抚,封黎桓为交趾郡王。但是,宋朝的安抚政策,没有产生作用。“然桓性本凶狠,负阻山海,屡为寇害,渐失藩臣礼。”(《宋史·外国交趾传》)经常到广西的地盘来抢劫,危害日深。交趾对边境上的侬智高是又打又拉。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广州知州凌策主张讨伐交趾,帝不欲“伐丧”,诏安抚。不久,曾经出使安南的宋朝官员邵晔上奏《邕州至交州水陆图》等四图,再提加强对南疆的控制,可真宗说:“祖宗辟土广大,惟当慎守,不必贪无用之地,苦劳兵力。”(《宋史·真宗本纪》)北宋在疲于应付辽、西夏的侵扰,害怕南疆引起交趾事端的扩大,便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侬智高的求援。

宋朝指靠不上,与交趾又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孤立无援的侬智高为了自保就得壮大自己的力量,那就是扩大地盘。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初六,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境)率5000人起义,沿右江东下,攻占横山寨、邕州。

侬智高夺取邕州后发现,先前请知州陈珙转奏给朝廷的关于要求归附宋朝的书函、金银信物等,陈珙竟然密封不报。侬智高大怒:“我请内属,求一官以统摄诸部,汝不以闻,何也?”

五月,侬智高在邕州建立“大南国”,称皇帝。后来,几乎所有的史书都斥责宋仁宗的这个错误,“无故拒绝,激其背叛。”

当然,侬智高称皇帝更是一个大错误,时间、实力都不成熟,却为朝廷的讨伐提供了足够的理由。皇祐四年(1052年)农历九月,宋仁宗不顾北疆空虚,任命狄青为节度使、宣抚使、都大提举广南经制盗贼事,领兵开赴广西。

侬智高在全州闻报,决定南撤邕州。在退回邕州的途中,侬智高仍然致书大宋军营,要求给一个邕州、田州节度使之类的头衔,即刻罢兵。这个时候,如果宋朝答应侬智高的要求,一可以终止损兵折将耗财的战争,二可以让侬智高镇守桂西,就不会发生后来交趾屠城邕州的惨剧。可是,正当仁宗有点心动的时候,却“飞”出一只“乌鸦”——开封工曹梁适说:“若尔,岭外非朝廷有矣!”仁宗又改变了主意,诏曰:“广南能有捕获智高者,授正刺史,赏钱三千贯,绢二千匹;获智高母,授诸司副使,赏三千贯;获贼将黄师宓、黄玮,授东头供奉官,赏钱一千贯。”就这样,侬智高失去了最后一次机会。

而梁适却受到仁宗的嘉奖:“向非适言,南方安危,未可知也。”升任参知政事。

狄青率宋军于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抵达宾州。《宋史·狄青传》说:“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出归仁铺为阵。”在正月十八日早上,宋军突然出现在归仁铺(今南宁三塘)。狄青说,侬智高“亲率全军,结为一阵,轻兵搏我,骄气凌人。”就这样,战争地点选择了归仁铺,两军对垒。义军都穿着绛色的衣服,在绿色的原野上齐齐整整的站成一个三角形——三锐阵,甚是夺目。宋军分前后左右中列阵,宋将孙节、祝贵为前,石全斌为左,刘几为右,狄青、孙沔、余靖居中,李定殿后,依稀看到五虎的原型。狄青戴着一副铜制的面具(这是狄青作战的习惯),甚为狰狞。侬智高身穿一件红色的战袍,马大人高,忽然直冲而出,犹如一团飞舞的火焰。义军一起呐喊,地动山摇。刘几向狄青建议,使用骑兵冲击义军。这时,贾逵顺山势往下直冲,硬把侬智高的战阵切开,分成两块。狄青看见,急忙命令张玉等率左右厢5000铁骑出击,发火箭命令绕行到义军背后的骑兵先锋和斌率骑杀出,左冲右突。义军被分割夹击,又缺乏对付骑兵的经验,大败。军师黄师宓、侬智高的弟弟侬智忠等57名将领被俘虏,伤亡5000多人,主力损失惨重。战争亲历者余靖所撰的《平蛮碑》有书:“是夕,智高焚营自遁,复入于蛮中。”

侬智高沿右江逃往云南,他的儿子侬宗旦等沿左江撤退。至和二年(1055年)四月,侬智高病死在大理。侬智高是大宋子民,他自始至终都想依靠中央政权守护西南边疆。他本该是一位英雄,而历史的潮流一再把他推向另外一边,拒绝他执着的追求,使他无奈地成为中央政权讨伐的“逆贼”。他的人生,悲哀地验证了那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名言。

战争结束后,北宋在事实上却认可了侬智高的请求,杨文广、萧注等将领进入左、右江地区招抚了大批壮族酋长,在左、右江地区设寨驻军,实施管理,设立圩场、学校。到嘉祐三年(1058年),广西转运使王罕致信侬宗旦:“汝父外为交趾所仇,内为边将希赏之饵,非计也。汝归服,择利而为之。”(《宋史·王珪传附王罕传》)于是,侬宗旦接受招抚,归明出宋。熙宁二年(1069年),侬智会(智高弟)上书归附,被任命为古勿峒同知;同年九月,侬智会被授以右千牛卫大将军。这样,至宋哲宗时期,左、右江各族人民都先后践行了侬智高的遗志,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接受宋朝中央的管理,体现出广西人追求统一的心理特征。

狄青南征,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朝廷认为侬智高是交趾叛徒,不过是苟且偷安的托词。《五虎平南》采用北宋朝廷对待侬智高的政治态度,书中不乏对侬智高的污蔑之词,不过也直书侬智高逃往云南,死于大理的历史事实。

西毒如刀,一针见血可封喉

《五虎平南》第三十四回“狄元帅计斩孟浩,达摩祖毒陷宋军”里编造了达摩道人口喷毒气,毒杀数员宋将的情节。第三十六回又继续渲染达摩道人的毒器,指便大力鬼王“带鬼兵十万,将毒水溪之水,连夜运进宋关中井泉下”,次日,大宋将兵“大早饮食了此水,未到午昼,从染病”。此事或是作者根据广西土著善使毒药的民俗,进行小说创作写出来的情节。

毒箭是广西土著的利器,是广西给宋朝廷的贡品之一。见血封喉,其实是一种树的名字,又称箭毒木,是木本植物里毒性最强的一种,很早就被人们提炼出来制作毒箭。见血封喉的白色树汁具有迅猛的毒性,只要进入人的血液,就会使人的心跳迅速放慢,片刻之间便使心脏停止跳动,“黯然销魂”。见血封喉及其衍生的毒器在当时的广西各地均有出售。宋太宗时期,邕州知州侯仁宝曾经上书皇帝,说见血封喉上市交易贻害人民,流毒天下,应当斩木除根,以绝后患。北宋朝廷还真的下了这样一道诏令:尽砍见血封喉。但广西毒器令人闻风丧胆的功效,也令朝廷欲罢不能。数年后,宋朝廷又要求广西进贡毒箭。宋朝的周去非用他在广西做官时的见闻,写成地理专著《岭外代答》,其中之《药箭》曰:“溪峒弩箭皆有药,惟南丹为最酷……是矢也,度必中而后发,苟中血缕,必死。惟其土人,自有解药。”

宋真宗时期,邕州知州曹克明遇到一个献药的土著,土著呈上一盆药丸,说:“这是溪峒神药,专门对付见血封喉。如果被见血封喉毒箭射中,口服此药,能解箭毒。”曹克明有点怀疑:“见血封喉真有那么恐惧?”土著说:“请知州用一只鸡或一条狗来试验便知。”曹克明说:“不好。鸡狗太小,应该用人来试验。”话音刚落,曹克明已拿起毒箭扎进那位献药者的屁股。上水,服药,解药还没有嚼烂,人已瘫软倒地。小刀是解除箭毒的又一种技法。《岭外代答》之《蛮刀》记:“忽遇药箭,急以刀去其肉,乃不死。”

除了带毒的常规冷兵器,广西民间还有大量的迷药。《五虎平南》第五回说到,段红玉“灵符迷将”,控制飞山虎刘庆的言行。这种“迷人魂魄”的法术原型,大概就是源于迷药的使用。周去非是这样描述曼陀罗花的:“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大叶白花,结实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药人草也……使人醉闷。”今天,广西有些地方依然流传着用具有毒性的灌木,熬成毒水,去把河里的鱼虾毒晕后捕捉食用的方法,一个大水桶的毒液能把两三百米河段里的大小鱼类迷倒。《岭外代答》之《葫蔓草》记:“广西多产恶草……有藤生者曰葫蔓,叶如茶,开小红花,一花一叶。揉其叶渍之水,涓滴入口,百窍溃血而死矣……朝廷每岁下广西尉司除葫蔓,此亦人代天工之意,勿谓其不可去而一不问也。”可见,朝廷对见血封喉、葫蔓藤等广西毒物很恐惧,《五虎平南》的汉溪毒水所言不虚。

桂女情烈,龙虎不敌结婚狂

从文章篇幅而言,《五虎平南》并没有把侬智高放到重要的对立面来描述,也没有展现狄青五虎足够的分量,反而大书段红玉、王兰英的爱情波折与战功。

女主角段红玉、王兰英都有沉鱼落雁之容,同是终南山金针洞云中子的徒弟,修得半仙之体,练就飞天遁地、隐形变化、撒豆成兵、迷人魂魄的法术。在《五虎平南》里,除狄青主帅外,其余四虎的作用,或者说战功并不大, 而段红玉、王兰英的战功远超四虎。

在《五虎平南》中宋军攻占蒙云关、芦台关、竹枝山等3个重要关口,和攻破先天纯阳阵斩杀王和尚,打败达摩道人等这些关键战役中,段红玉、王兰英二人功勋卓著,高盖四虎。

书中的段红玉、王兰英二人的反叛和积极立功助宋,都是为了一见钟情的爱。

段红玉第一次看见宋将狄龙,是在刀枪相对的战场上。但狄龙的英俊灿若朝阳,一上场就眩晕了段红玉的凤眼,倾倒了她的芳心,心想:“好一个风流小将,美貌郎君!倘若得我匹配了此人,风流一世!”“就死瞑目!”第一次擒获狄龙之后,段红玉喝到:“狄龙,你今被擒,我刀一下就身首分开。你只管打算来,若还应允婚事,我就饶你;如有一句不字,枉送你性命!”狄龙无法,假装应允,脱身后反骂红玉无耻,两人又打将起来,结果,狄龙又被红玉擒拿,又被迫应允婚事,沮丧回营。段红玉想爱就爱,两擒狄龙,以命逼婚。

段红玉欲火高烧的爱情,深深感染了王兰英。当王兰英遇见“眉清目秀俊雅风流”的狄龙的孪生兄弟狄虎时,心想姐姐如此,我“又何妨订约于狄虎”,说“你我不若联了婚姻,同心协力以灭南蛮,不知意下如何?”

“你爱我吗?不爱就杀了你!”这出刀光剑影中的求爱,要比吊脚楼前的绣球轻抛,山歌声里的“连就连”来得更加猛烈惊心。

段红玉、王兰英武功高强,敢做敢为,想爱就大声说出来,是古代广西妇女的真实写照。她俩的爱情故事在上个世纪的广西可说是家喻户晓。采茶戏、木偶戏等广西地方文化载体不断神化这段历史。

往事如烟,金石明证竹枝关

《五虎平南》中,4个发生主要战事的地点蒙云关、芦台关、竹枝山、昆仑关,在广西地方文化中都可以觅见它们的影踪。

有书为证,玉林天堂山脉之中,直到明朝晚期,都是瑶族人民的家园。广西玉林等地的地方志记载着这样的传说,竹枝山是容县天堂山,骑着桃红宝马的段红玉镇守的蒙云关在天堂山的西面(今北流市新丰镇)。段红玉的父亲段瑶王占据天堂山东北面的都峤山。狄青率兵前来攻打,结果被段红玉围困于都峤山香炉峰和丹灶峰之间的黑风寨,直到段红玉爱上狄青的儿子后才予以解围。这和《五虎平南》的情节非常吻合。都峤山中有岩石名铜鼓岩,是瑶王埋藏铜鼓的地方。山下有一块水田是段红玉训练士兵的场地。天堂山麓的灵山镇,有一个地方今天还叫竹枝关,又名祝枝关、峡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古堡城墙尚存,当地流传着狄青在此作战,女英雄宁死不屈跳崖自尽等故事。

在广西上林县也流传着类似的传说。从北起双罗的云蒙村,东至洋渡,南到大丰的云蒙村,西及西燕的云蒙村,这一带的群山峻岭据说也是宋代的蒙云关范围。王兰英镇守的芦台关在宾阳芦圩。在今天南宁市的昆仑关,仍然传唱着狄青“上元三鼓夺昆仑”歌谣。

可见,《五虎平南》的作者曾搜集了宋明两代广西地方流传的故事,移花接木到其小说里。

小说里的段红玉、王兰英是能够腾云驾雾的仙人。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王兰英这位“神仙姐姐”从天上回到了人间:1971年4月的一天,在竹枝山里的容县黎村公社六胜大队山口生产队的社员们在一个叫月亮塘岗的山坡上锄地种茯苓,社员陆振炎一锄下去,咚的一声,碰到了异物,社员陆振添、陆振耀过来一起帮忙,把东西挖了出来:原来是一面铜鼓。他们擦去泥土细细查看,鼓身上赫然铸刻着8个字:祝枝关王兰英战鼓。

猜你喜欢

平南狄青五虎
平南三桥
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村支书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平南采风暨平南文友会大安分会成立
《五虎图》
狄青: 打个胜仗行不行
狄青智取昆仑关
500年五虎少林会 京郊传承现雄风
博弈名谱(48)
狄青示弱
“五虎棍”有了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