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法器:远离江湖的少林戒刀
2014-11-26华彩汉唐
华彩汉唐
起源于日常生活所需
戒刀的起源,据佛经记载,是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僧人想要剪裁衣服,因为没有剪裁的工具,有人用手和牙齿去撕,结果竟把衣服扯坏了。因此,释迦牟尼佛才准许僧人们使用刀子。不久之后,僧人中有人用金银等物打造戒刀,并且用珠宝等贵重物品装饰刀柄,因而很受世人诟病。释迦牟尼佛知道了以后,遂规定不得使用金银玉器等物制作或装饰戒刀,只许用骨角、铜铁、竹苇等物为制作材料。
“戒”乃“放弃”之意,戒刀自始就是远离杀戮之刀。原本只是裁衣之用的戒刀,后逐步发展到供剃发、修剪指甲、裁衣、割衣上毛缕、削果及挑脓疮等使用。
古代僧人日常生活和外出云游时常随身携带戒刀、火燧、镊子、手巾、绳床、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经、律、佛像及菩萨像等18种物品,被称为“十八物”。十八物中的部分生活用品随着社会发展逐步被现代物品所取代,而其中的戒刀却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形制流传下来,至今仍被少林僧人使用,同时也成为少林文化爱好者钟爱的收藏品。
断臂求法 金石可开
与少林戒刀有关的典故中,最著名的当属南北朝时期,佛门二祖慧可“断臂求法”的感人事迹。慧可原名“姬光”,自青年时期就大量阅览佛藏经典,后出家到洛阳的香山寺。姬光40岁时,得知初祖达摩住在少林寺,便投其门下以求心法。当时达摩正在“达摩亭”面壁,由于姬光出家时接受的是小乘教法(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公元1世纪左右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在达摩看来是旁门左道,便一直对其置之不理,没有传其心法。姬光求法的决心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仍然守候在亭旁。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大雪纷飞。第二天天亮时,积雪已没过姬光的膝盖,达摩仍不理会,并坚定地说:“除非天降红雪”。姬光为表示其诚意,拿出戒刀,砍下自己的左臂,用自己的鲜血围绕“达摩亭”画了一个圈,把雪都染成了红色。达摩见他如此心诚才将衣钵传授给他,并赐法名为慧可。为颂扬慧可断臂求法的诚意,后世的僧人们将“达摩亭”改名为“立雪亭”,就连清朝乾隆皇帝也深受感动,在亭内亲题“血印心珠”匾额。
戒刀的形制及特点
古代戒刀的大小与形状均有规定的制式。大小限为三等:长者不得超过六指,短者应为四指,中者则为五指左右。戒刀的形状,一说是半月形,另一说是曲如鸟羽形,两种的刀尖都不准过尖过直。现在少林寺僧人所使用的戒刀分为两种形制,外形相同,两种尺寸,称为少林大戒刀和少林小戒刀,两者分别适合僧人外出云游和日常生活使用。
大连汉威金属公司制作了现代版少林大戒刀和少林小戒刀。少林大戒刀全长47cm,刃长29cm,柄长12cm,总质量580g,刀身质量385g;少林小戒刀全长27cm,刃长13cm,柄长11cm,总质量50g。
刀身
现代版少林大戒刀、小戒刀刀身均由高碳钢锻造而成,硬度HRC58-60。两者均带有轻微弧度,没有尖锐的刀尖。
大戒刀刀身前后宽度基本相同,表面采用拉丝处理,增加了美观。刀尖处圆润,刀身较厚实,完全能够胜任劈砍山林小径上的杂草树枝等工作。
小戒刀刀身表面也采用拉丝处理,刀尖略平直,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切割工作。
刀柄
少林戒刀以竹子作为制作刀柄的材料。从竹子本身的特点看,其受热冷时的膨缩量很小,而弹性和韧性极强,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另一方面竹子代表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文化精神,与佛门清思静修,与世无争的禅理相融相汇。
少林戒刀刀柄扁平,握感舒适,两端缠绕麻绳,有效增强了握持时的摩擦力,方便使用。
大、小戒刀的护手均呈碗状。大戒刀的护手采用黄铜制成,与刀柄的颜色接近,给人质朴而平和的感觉。小戒刀的护手采用不锈钢制造,并经过打磨处理,呈现出金属的色泽感。
刀柄尾部设有环形护圈。大戒刀为空心护圈,采用黄铜制成。小戒刀的护圈内设有一朵装饰花,护圈及装饰花均由不锈钢制成。
刀鞘
大、小戒刀也以竹子作为制作刀鞘的材料。
大戒刀的鞘口和鞘尾设有造型简洁的鞘箍,鞘口箍和鞘尾箍均由黄铜制成,增强了刀鞘的紧实度。大戒刀鞘口箍一侧及上部均设有一个金属环,可将绑绳的两头固定其上,形成绳圈以便僧人携带戒刀。
小戒刀的鞘口和鞘尾也设有造型简洁的鞘箍,鞘口箍和鞘尾箍由不锈钢制成。鞘口箍上部设有一个金属环用于固定绑绳,刀置于刀鞘内时,绑绳的另一头可缠绕于刀柄上,防止刀脱鞘。
少林戒刀是与僧人们朝夕相处的伙伴。华丽繁杂的装饰与戒刀无关,其只是清静之地一件朴素实用的工具。戒刀不会成为纵横江湖的宝刀利剑,却会一直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静静地向修行者传递禅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