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方法探讨

2014-11-26唐杰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素质教育培养

唐杰

摘要: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其灵魂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培养 创新人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国开办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全民素质。而创新教育恰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创新教育,顾名思义,是指在培育人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要在基础教育中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电视教学、网络教学尚为全面普及,课堂教学依然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培养出潜力无限价值无限的创新型人才,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1 时刻渗透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实施素质教育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已不是传统的教师形象,板着脸讲授枯燥的知识,而是学生们的朋友,那么教师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感染着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教师首先具备创新理念,才有可能教导出具备科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化学课是学科体系中偏理科性质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用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改革落后的教学模式,运用创新思维重组各个教学环节,搞好教学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既为人师,就应该具备为人师的能力。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主动接触最新的知识、理论,转变以往照本宣科的讲学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资源辅助教学。在浓厚创新氛围的熏陶中,学生也很容易萌发创新意识。

化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学科进步的创新史,其他学科也是一样,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创新过程。这样在课堂上渗透化学史的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另外,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化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将现实课题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掌握行业最新动态;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介绍我国古代化工白手起家,以及与当代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这些都是激发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2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

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教师依然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是整个课堂讲学的对象。教师应该具备出色的课堂讲学能力,应该懂得通过课堂互动、提问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真正地理解掌握知识,主动学习。在这方面,化学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开展实验室教学,让学生边学边操作,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在实验中很自然地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因为只有这种氛围才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动机和发挥人的创新潜能。那么如何做呢?笔者的做法是:①教学必须互动,允许学生打断老师讲话或对教师观点提出质疑或批评,并支持他们修正老师的错误,战胜老师,超越老师,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②发现并鼓励学生有创造力的想象思维,即使是错误的也不加以抹煞。③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横向纵向交流,随时讲评解题方法和说出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可有利于形成集体协作精神。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分层教学法,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等级,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包容少数与众不同的学生。

笔者认为,教师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有些时候捕捉创造性灵感比单纯传授知识要重要。而且,学生一旦有了良好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

3 发散思维,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相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丰富的实践能力。

所谓“创新”就是想别人所不能想,这种“想”与“不能想”之别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化学的优势和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由表及里的科学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主要有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而创新思维却有六个特征,分别是: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准确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可以看出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发展其发散思维,当发散思维与准确的知识体系相结合产生飞跃的时候,发散思维就成为创新思维,并会引导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教材知识,通过提示、联想、设立悬念等方法,使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并突破难点,实现自己归纳总结知识体系,这实际就已经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过程,这种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很适合化学教材中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因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网络性可为学生激发思维提供良好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越来越引起教师的注意,引入适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使学生原来很难理解的一些事物变得形象直观,在化学这门学科中,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就是这种情况。抽象的纯理论学生无从下手,可是一旦做成课件在电脑上演示,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教学充分发觉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了观察力,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有实验项目的参与,因为实践操作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这恰恰迎合了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生活中只要教师用心开发,到处都是教学的好材料。如验证实验的设计、探索实验的讨论,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笔者提倡改进教材实验或自主设计实验项目。设计化学实验必须遵循一个原则:装置简单、操作便捷、节省药品、现象明显。但是现有实验教材很难满足这点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发挥指导作用。在实验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对实验项目进行自主设计,或将现有项目作一些改进。这一设计和改进的过程就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实验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较改进实验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应用。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很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强化,创新能力就有了提高。香烟尼古丁危害的测定,空气成分的测定,对鸡蛋壳、贝壳、草木灰成分的测定,都是很好的课题,还有较难一些的,如检测造纸厂下游的水是否被污染等,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科教片,查阅相关文献,都可以激发和培养其创新能力。

事实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是相互包容、相辅相成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新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着既定的方向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追寻中国梦征程中,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转变观点,优化教学,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将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新一代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闫龙海,于丽艳,刘宝良,孙立红,赵继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下力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3(33).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素质教育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